飞来峰下地名掌故多

飞来峰下地名掌故多

“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苏东坡的两句诗,点出了飞来峰景色之奇绝。它不仅擅山水之胜、林壑之美,而且也是地名最密集之处。而地名又派生出形形色色的诗词、散文、游记和楹联,构成奇特的人文景观,与优美的自然景观相映生辉。

一桥:合涧桥,位于灵隐路口,桥对面照壁上有“咫尺西天”几个大字,流虹涧、钱源水二涧汇于此,故名。宋人有诗云:“两涧飞来处,云深合一桥。更无歧路别,从此入烟霄。”

二涧:一曰流虹涧,又称东涧、南涧,源于天竺山白天峰东之出水岭,经中天竺寺桥、下天竺寺神道,合月桂峰支涧至合涧桥与北涧汇合。二曰钱源水,又名西涧、北涧和灵隐浦、石门涧,发源于灵隐山的西源峰。白居易曾留有诗句:“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西流合韬光支涧,穿回龙桥在合涧桥与南涧汇合,尔后自合涧桥而下经金沙港汇入西湖。昔有桥亭,亭间曾留有李白、苏轼、苏辙三人的诗句组成的楹联:“山水多奇踪(李白),二涧春淙一灵鹫(苏轼);天地无凋换(李白),百顷西湖十里源(苏辙)。”钱源水就是以钱塘湖之水源而得名。

三亭:一为春淙亭,原建于合涧桥上,后倾圮。清乾隆年间把春淙亭移建于龙泓洞的斜对角,后屡毁屡建,现在用钢筋混凝土修建。其名得自苏轼“二涧春淙一灵鹫”的诗句。后人为春淙亭题诗:“两涧清流泻碧峰,冷泉亭外又春淙。可怜流出山门去,海阔江长要曲长。”二是壑雷亭,位于飞来峰前,为宋时所建,其名亦来自苏轼的诗句“灵隐寺前天竺后……不知水从何处来,跳波赴壑如奔雷。”从实景而言,灵隐浦每当雨季来临,水位暴涨,穿石过涧,冲击山溪中的巨石,发出巨响,宛若雷鸣。亭上有一楹联就是对壑雷最生动的描绘:“飞瀑欲凌空,远度峰头作霖雨;出山能泽物,先从壑底起风雷。”三是冷泉亭,它是三亭中建筑年代最早、知名度最高的一座亭,位于冷泉和灵隐寺之间,原为唐代中期杭州刺史元某所建。大诗人白居易曾作《冷泉亭记》,称之为:“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冷泉亭对面的黄墙上写有“东南第一山”,即源于此。冷泉亭原有一块匾额,“冷泉亭”三字由白居易和苏轼“合作”而成。白居易先写“冷泉”二字,至宋代,苏轼补写了一个“亭”字,堪称古今一绝,可惜到明代已经遗失。冷泉亭和飞来峰联系在一起,惹得文人墨客写出许多佳作,妙趣横生。如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的楹联:“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清代石治棠写联作答:“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清代著名将领左宗棠亦作联相和:“在山本清,泉自源头冷起;入世皆幻,峰从天外飞来。”其附近有一家“天外天”酒家,其名就由此而来。

四洞:一是青林洞,位于飞来峰的东南侧。洞口形如虎嘴,俗称老虎洞。洞内怪石林立,小石上镌有“金光”二字,故又称金光洞。洞中有些岩石形若石床、石桌,相传是慧理禅师圆寂处,故名理公岩;二是玉乳洞,位于青林洞东北。洞内岩石千姿百态,有的如冰柱,有的像石笋,滴下的水含有石灰岩溶液,呈乳白色,故名;三是龙泓洞,西北面靠近春淙亭。相传洞内有龙,能兴云作雨。宋代郭祥正诗云:“曾知一泓水,会有老龙蟠。”故名“龙泓”。其洞口山崖上有石刻观音一尊,栩栩如生,故又称观音洞;四是射旭洞,位于玉乳洞和龙泓洞之间。在此处抬头仰望,可见洞顶石罅中微露一线天光,这就是“一线天”胜迹。

027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