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港观鱼鱼嘬花
花港观鱼鱼嘬花
花港观鱼,南宋西湖十景之一,位于西湖的西南隅,其地名来历,并非以花得名。据志书记载,在西湖群山之中,南高峰之北,有三峰俨峙,称三台山。三台山东北有大麦岭和小麦岭。在两岭之南有一座花家山,山麓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涧自西往东注入西湖。这条溪以山得名,称花港。南宋期间,内侍官卢允升在花家山麓建别墅,名曰卢园。园内栽种奇花异木,叠石为山,凿地为池,引花港水于其中,畜养金鲫鱼数十种,一时游人云集,雅士题咏,盛极一时。南宋宁宗(1195—1224)时,宫廷画院画师马远、祝穆等把卢园列为十景之一,题曰花港观鱼。
不久,卢园被废。清代康熙皇帝南巡游西湖,对花港观鱼这一景名十分欣赏,命杭州地方官在苏堤映波桥和锁澜桥之间的西侧的定香寺故址上重新建园筑亭,凿池养鱼,栽花辟径,围以曲廊,并御书“花港观鱼”四字,勒石镌碑于池畔。乾隆皇帝南巡时,又在此地御题七绝一首:“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鱼身鱼嘬花。最是春光萃西子,底须秋水悟南华。”经过两朝皇帝的几番风雅盛举,荒芜数百年的花港观鱼胜景,又经历了一个鼎盛时期。新中国成立前夕,花港观鱼由于年久失修,仅留下一池、一碑、三亩地。
新中国成立后,在西山路(今杨公堤)以东,西里湖以南,与花港观鱼围廊毗邻的近三百亩荒丘兴建了一座大型公园,称西山公园。20世纪50年代末,又将原三亩地的花港观鱼旧址及其南面的高庄、蒋庄纳入其中,统称花港观鱼公园。此后,又经过两次大规模建设,在布局、结构、风格上突出了花、港、鱼这一园林特色,利用自然,施以造园艺术,建成宽阔的大草坪、绿树浓荫的乔木林、明快清丽的红鱼池、景色绚丽的牡丹园,和小南湖及西里湖沟通的幽雅宁静的新花港,并配置亭台楼阁、花廊水榭、假山叠石,疏密错落有致。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有机融合,呈现一派诗情画意。
花港观鱼鱼嘬花。牡丹园是花港观鱼公园的主景。缓坡上,叠山石高高低低、大大小小,鹅卵石小径纵横交错。牡丹园内,赤色的南红、青色的绿蝴蝶、浅红的玉梅壶、双色的粉二乔、白色红点的胭脂点玉等数百株名贵牡丹争奇斗艳,玉楼春与姚黄、魏紫更是互争光彩。用黑白鹅卵石仿梅花图案砌成的梅影坡堪称园中佳作。牡丹园四周还有芍药、杜鹃、腊梅、玉兰、紫薇、桂花、红枫等四季常青,花香常在。
牡丹园的东面、大草坪的南面是中心景点鱼乐园。池岸采取自然叠石驳砌,曲折起伏,富有变化。池中堆土成岛,池上架有曲桥,池中几万尾金鳞红鲤成群结队游弋。若投饵水中则群鱼争食,泼剌跃起,蔚为胜观,正现花著鱼身鱼嘬花的景观。20世纪50年代,内务部长谢觉哉来杭视察民政工作时,曾游花港观鱼,即席赋诗:“鱼国群鳞乐有余,观鱼才觉我非鱼。虞诈两忘欣共处,鱼犹如此况人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