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月好最宜秋
四时月好最宜秋
平湖秋月,位于白堤西端,面临外湖,背倚孤山,是孤山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南宋西湖十景之一。“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这一楹联,嵌“平湖秋月”四字,生动地描绘了此地的景观。
唐代,此地是一座望湖亭。诗人白居易在杭州做刺史时,常在此地遨游,每逢月夜,经常要坐到深夜,才踏月归去。他在《湖亭晚归》一诗中写道:“尽日湖亭卧,心闲事亦稀。起因残醉醒,坐待晚凉归。”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杭州两度为官,也经常夜晚泛舟西湖。
最初“平湖秋月”并无固定位置,而以泛舟湖上浏览秋夜月景为胜。明月之夜,湖碧天蓝,远山近树,朦胧绰约,高楼玉宇,若隐若现,此时放棹湖中,唯觉千顷清光,万叠银波,恍如置身银海玉阙。
平湖秋月的主景是秋天的月湖。南宋祝穆在《方舆胜览》[1]作序道:西湖十景,首平湖秋月,盖湖际秋而益澄,月至秋而逾洁,合水月以观,而全湖之精神始出也。《西湖志》说:“每当清秋气爽,水痕初收,皓魄中天,千顷一碧,恍置身琼楼玉宇,不复知为人间世矣。”
平湖秋月赏月也分两种,一种是岸上看,一种是舟中赏。明代聂大年的《平湖秋月》诗道:“曾向湖堤夜扣舷,爱看波影弄婵娟。一尘不动天连水,万籁无声客在船。”这里写的是湖上赏月,一尘不染,空气分外清新,万籁俱寂,没有一点噪音喧哗。还有南宋孙锐作的《平湖秋月》一诗:“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归舟。白(pín)红蓼(liǎo)西风里,一色湖光万顷秋。”这是说岸上赏月,兼看白
红蓼,秋意更浓。
还有几副楹联、题咏与景观浑然一体,一是阮元撰写的“胜地重新,在红藕花中,绿柳荫里;清游自昔,看长天一色,朗月当空”。另一首是骆成骧(xiānɡ)写的“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状物写景,情景交融,回味无穷。
在南宋时,望湖亭曾移至宝石峰,明朝初年,复迁回原址。明代万历十四年(1586),拆望湖亭改建为龙王祠。清代康熙三十八年(1699),又拆龙王祠,在其旧址上建御书楼,并在楼前水面铺筑平台,上悬御书“平湖秋月”匾额,旁构水轩,曲栏画槛,蝉联金碧,睿藻辉煌,与波光掩映。整个景观面积有一千多平方米,从此,平湖秋月的景点固定。
1919年,英籍犹太富商哈同在平湖秋月西北侧,为其满族妻子罗莉莉建造了一座私人别墅罗苑,俗称哈同花园。1929年建孤山路,罗苑一分为二,路北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校舍,路南筑起高墙,后成为浙江大学师范学院的校舍。1959年,杭州市人民政府根据园林总体规划,为开阔环湖风景视野,拆除了原罗苑的高墙,完整地搬移原有厅屋位置,添置假山叠石,新植石榴、紫薇、红枫、丹桂等花木,辟建西侧临湖赏月平台,作为“平湖秋月”景点的组成部分,从而使游览面积增至十余亩。
现在平湖秋月的庭园,掩映在花木丛中,亭楼、厅榭被巧妙地安排在山(孤山)水(西湖)之间,高下错落,极富画意诗情。不论春夏秋冬,阴晴雨雪,此地皆有景可观,而且情趣各有不同。

[1] 南宋地理总志。祝穆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