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伟壮观六和塔

雄伟壮观六和塔

标志杭州城市的六和塔,高高耸立在钱塘江畔的月轮山上,它背倚连绵青山,面对浩瀚的钱江,在苍郁的绿荫丛中,飞檐流角,傲然挺立,远远望去,霞光塔影,风姿绰约,雄伟壮观。

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开化寺塔。据史籍记载,六和塔是在北宋开宝三年(970)吴越国王钱俶纳土归宗,为镇江潮,保一方平安而建的,至今已有一千余年历史。“六和”指“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无争,竞和同悦”。塔旁的塔院,也同称六和寺。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改六和寺为开化寺,亦用寺院之名而名开化寺塔。至于又叫六合塔,则取“天地四方”之意。初建时,塔身九级,高五十余丈,塔顶有灯火设置,以作钱塘江夜航航标。北宋宣和年间,六和塔寺院被方腊领导的义军烧毁,片瓦不存,塔也相继倒塌。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奉旨开工重建,于隆兴元年(1163)建成,塔身七级。元朝元统年间,六和塔曾作修缮。明嘉靖十二年(1533)倭寇入侵杭州,塔遭破坏;万历年间大规模修缮。清雍正十三年(1735),李卫再作大规模整修,历时两年建成。清乾隆十六年(1751),皇帝南巡来杭登塔游览,七层各题匾额,自下而上依次为“初地坚固”“二谛俱融”“三明净域”“四天宝纲”“五云扶盖”“六鳌负载”“七宝庄严”,并题诗联。其时,塔心下五层小室供奉地藏王菩萨、东海龙王、弥陀、观音、势至二佛、鲁智深、毗卢观世音菩萨等像,六七层则中空独柱。清咸丰十一年(1861),塔遭兵燹,外廓木廊损坏严重;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再作大规模修缮,重建十三层木檐廊,留存至今。全塔保留有南宋、元、明、清历朝修建时构件。新中国成立以来,六和塔历经1953年、1971年、1986年等三次规模较大的修缮,最后一次于1992年12月底完成。此次修缮,调整塔顶层屋面的坡度,加固地栿钢结构,新更换各层面瓦片计41万余张。现存的六和塔高59.89米,占地890平方米(约1.3亩),外观13层,内分7级,有螺旋形阶梯盘旋上升直达塔顶层。每级廊道两侧有壶门,须弥座上镌有飞天、花卉、人物、禽兽、虫鸟,以及回纹、云纹,如意团花等各式图案。塔底面有宋隆兴二年(1164)敕赐开化寺尚书省牒碑,面北壁龛刊明代线刻真武像。塔外观八角形,腰檐层层支出宽度逐层递减,檐上明亮,檐下阴暗,明暗相间,衬托分明,塔每层飞檐翘角上挂有铃铎共104只,风吹叮当作响。近年来,西湖风景区又在塔内安装铜钟,钟声洪亮,抑扬回荡,象征着吉利祥和。六和塔于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水浒传》记载:梁山泊的英雄花和尚鲁智深圆寂于此。景阳冈打虎英雄武松后来也老死于此。故塔内还留有鲁智深和武松的画像。

六和塔历来是登高望远的好地方。千百年来,文人学士在这里登高赋诗,留下了大量名篇。元朝诗人白廷玉在《同陈太博诸公登六和塔》一诗中的“烂烂沧海开,落落云气悬。群峰可俯拾,背阅黄鹄骞”,以及张仲举的“日生沧海横流外,人立青冥最上层。潮落远沙群下雁,树敧高壁独巢鹰”等诗句写得很有特色,广为人们传颂。1959年,当代著名文学家、诗人郭沫若曾登上六和塔即兴赋诗,“登上六和最上层,钱塘江畔岭纵横。千年胜迹垂千古,百代游人尽百生。木筏联铺津浪阔,铁桥飞渡堑云平。我来适见车轮过,俯听晴空霹雳声。”新中国开国元勋陈毅元帅也在这里留下“置身如在画屏中,景色钱塘傲大空”的诗句。

笔者在20世纪80年代初参加地名普查工作时,曾登上六和塔,凭窗远眺,浩瀚的钱塘江由西向东奔腾而去,横跨江上的钱塘江大桥,宛若江上飞虹。桥上列车铁轮滚滚,车辆奔驰,桥下锦帆片片,百舸争流。远眺对岸,阡陌纵横,田园如画,鳞次栉比的村落民居,掩映于绿荫丛中,呈现一派农村旖旎风光。25年后,笔者再一次在六和塔遥望钱江南岸,只见一座座崭新的高楼大厦,耸立在江边,阡陌纵横的田园景观已经被宽阔纵横的街道所替代,一座现代化的滨江新城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