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名刹灵隐寺

江南名刹灵隐寺

灵隐寺,又名云林禅寺,位于千峰竞秀、万壑争流的灵隐、天竺山间谷地。这里清溪蜿蜒,寺院错落,历史景观、文物众多。既有五代、宋、元的佛教石窟艺术,也有奇妙幽深的天然洞壑,更有颇具历史价值的冷泉亭、翠微亭、春淙亭布落其间,名山胜水和灿烂的历史文物荟萃在一起,使灵隐自宋以来以佛教圣地之名誉满海内外。

灵隐寺创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当时印度僧人慧理来到钱塘,看到此地山峰奇秀,以为是“仙灵所隐”,就背靠北高峰建寺,取名“灵隐”。到唐代,其规模远比现在小,其声誉已和洛阳的伽蓝寺相媲美。但到了唐武宗时,皇帝李炎废除佛教,灵隐寺也一度寺毁人散。到了唐代末期才稍加修复。十世纪,即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雄踞两浙十三州的吴越国王钱俶(吴越国王钱镠之孙)崇信佛教,大规模修造和扩建灵隐寺,任命高僧延寿法师主持修寺。历经多次兴工,殿宇面貌为之一新,其中有气势宏大的觉皇殿,层层相连的法堂、千佛阁,殿宇高大的弥勒阁,规模不小的祗园(紫竹林),共计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堂,房屋1300余间,僧徒达3000余人。北宋诗人苏东坡在题咏灵隐寺的诗中有“高堂会食罗千人,撞钟击鼓喧朝晡”之句。明代文人张岱在《西湖梦寻·灵隐寺篇》里有“香积橱中,初铸三大铜锅,锅中煮米三担,可食千人”的记载。这些记述说明灵隐寺几经变迁,盛况却历久不衰。元、明两代,屡修屡毁。清顺治七年(1650)再次动工重新修建,历18年,建成殿七座、堂十二座、阁四座、轩三座,丹陛一新,殿宇宏辉。现在的灵隐寺是宣统二年(1910)重建的。民国年间,经历军阀割据和日本侵略军占领,任意破坏文物,不仅大雄宝殿西侧的罗汉堂被付之一炬,年久失修的大殿也于1949年的一次大风雨因主梁下塌,压毁佛像。新中国成立后,灵隐寺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而且还全面整修了两次,第一次是1953年对大雄宝殿进行的整修,将其改为永久性的钢筋水泥建筑,单层、重檐、三叠的大殿规模宏敞,气势雄伟。殿正中原来为如来佛(中),文殊(左)、普贤(右)三尊佛像,改塑为释迦牟尼大佛一尊,高19.6米,连座24.8米,是1956年由浙江美术学院的雕塑家和民间艺人共同努力,以唐代禅宗著名雕塑为蓝本,用24块香樟木雕成的。它比原来的佛像高一倍多,由于佛像高度增加,布局得体,显得更加“妙相庄严”“气韵生动”。第二次全面整修是1975年,这次修缮包括天王殿、大雄宝殿共189尊大小佛像,进行大佛内部的灭虫蒸熏和寺外的石塔与庭院内的经幢的防风化处理,并整修了殿内外的匾额、楹联,从而使佛像金碧辉煌,建筑焕然一新。

沿着夹道的参天古木前行,右边是一排佛门黄墙,左边是飞来峰下的一路石像雕塑。溪流与亭台,随处可见。不觉到了天王殿前,这是游(香)客进寺的头道殿宇。大门上额只看到康熙皇帝题的“云林禅寺”和黄元秀题的“灵鹫飞来”两块匾额,却找不到“灵隐禅寺”的匾额。据传,清康熙帝曾五次亲临杭州,到处吟诗题字,但在灵隐寺题字却闹了一桩笑话。据《西湖佳话》[1]载:“清圣主到杭州时,一日幸灵隐寺,寺僧乞书寺额,康熙欣然濡翰,方书就‘灵’字之上截‘雨’字,意中微嫌笔势稍纵,虑下截或不相称,正踌躇间,高江村学士在侧,乃书‘云林’二字于手中,故作磨墨状,以手向御案而立,康熙见之,大悦,即为其所拟书之。”从此,灵隐寺就成了云林禅寺了。但据《清史稿·圣祖本纪》记载,康熙二十八年(1689)二月南巡看到此地“山林秀色,香云绕地”,遂采唐杜甫诗句“云林得尔曹”,改灵隐寺为云林禅寺。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六月,高宗到灵隐寺拈香顶礼,也曾赋《驻跸诗》:“灵隐易云林,奎章岁月深;名从工部借,诗意考功吟……”,这就是云林禅寺的真实来历。进天王殿,迎面端坐在正中佛龛里的弥勒佛,袒胸露腹,满面笑容,别称迎客僧;其后壁佛龛里,站着神态庄严、手执降魔杵的护法神韦驮,系由独块香樟木雕成,这件杰出的木雕艺术品是南宋的遗物,至今已有近800年历史。天王殿两边端坐着高近8米的四大天王塑像,它塑造于1933年。手持青锋宝剑的是守护南方的增长天王;手执琵琶的是镇守东方的持国天王;手擎雨伞的是守护北方的多宝天王;手执羂索的是守护西方的广目天王。这四大天王,也就是《西游记》的四大金刚。民间传说四大天王象征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出天王殿,是一片开阔的庭院,古木参天,绿荫婆娑,拾级而上,就是高达33.6米的大雄宝殿,最初叫觉皇殿,明代万历十七年(1589)改今名。“大雄”就是大勇士,一切无畏的意思,是佛家对释迦牟尼的尊称。殿前上额悬挂着两块金匾,上面的“庄严妙域”是已故当代著名书法家、西泠印社社长张宗祥所书;下面的“大雄宝殿”四个刚健挺拔的大字是西泠印社社长、已故著名书法家沙孟海所书。他书写了两次,一次是1955年所书,现在的匾额是在20世纪80年代书写的。

单层三重檐、高达33.6米的大雄宝殿,是全寺主殿,气势宏大,为中国著名的单层重檐古建筑。缓步走进大雄宝殿,金碧辉煌。大殿内大小佛像全部是金身,光金箔一项,两次整修就花去了黄金86两之多。正中莲花座上趺坐着佛祖释迦牟尼的金装像,两眼向前凝视,左手伏膝,右手微微抬起,盘腿而坐,仿佛在说法,使人肃穆中感到亲切。大殿两厢站立着二十诸天,西侧第一尊是阎罗天子,传说是地狱的统治者。东侧第一尊是娑竭龙王,是掌管海洋水利的。其他还有日宫天子、月宫天子、鬼子母神、坚牢地神,他们手执法器和兵器,是神通广大的象征。据有关部门考证,我国的诸天神像是宋代才有的。它们穿戴的服饰是模仿我国封建王朝文武百官的。殿后壁东西两侧分坐着十二圆觉:东面排列的是文殊、普眼、贵首、光音、弥勒、净音;西面排列的是普贤、妙觉、善慧、善见、金刚茂威音。笔者有幸于1962年结识灵隐寺的主持大悲法师。他是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学识渊博,佛学造诣很深,还擅长诗文书画。他向我介绍,十二圆觉中已有文殊、普贤,因此在整修时殿中央去掉文殊、普贤二佛像,既避免一殿佛像重复,更好地突出佛祖释迦牟尼,十分明智得体。同时他又说,大殿内有十二个圆觉的布局,在全国寺院中只有灵隐寺。大雄宝殿内有很多楹联,其中有一副楹联为元代著名的书法家赵孟頫所书:“龙涧风回,万壑松涛连海气;鹫峰云敛,千岩桂月映湖光。”此联已不在。当代史学家江庸也题有一联:“古迹重湖山,历数名贤,最难忘白傅题诗,苏公判牍;胜缘结香火,来游初地,莫虚负荷花十里,桂子三秋。”把灵隐寺与西湖自然景观、历史人物糅合在一起,使佛地回到现实中来。大雄宝殿后壁,是一座高20余米的以“童子拜观音”“五十三参”为主体的海岛立体彩色群塑,刻画了不少佛经故事和传说。它全部用黏土塑成,上面塑着参差错落、姿态各异的156尊大小佛像,栩栩如生。观音大士居中而立,意态潇洒,善财、龙女侍立两侧,神采奕奕,这座雕塑在宗教艺术上颇有价值。

灵隐寺前的东西两座石塔和大雄宝殿前的左右两座经幢,建于北宋初年,具有五代造型风格,亦都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灵隐寺的殿宇、经幢、石塔、佛像等,对研究中国佛教史、建筑史和雕塑艺术史都很有价值。

大雄宝殿的西面,还有一座罗汉堂,陈列着500尊造型优美,神态各异的罗汉雕像。在20世纪40年代,日本侵略军占领杭州期间被付之一炬,夷为平地。2002年,罗汉堂重新建成,新陈列的三百罗汉全部用铜铸成,是杭州民间铜雕大师朱炳仁的作品。

我去灵隐的次数就不能胜数了。每一次去,都会有新的发现,感受到来自内心的平静和喜悦。


[1] 全名《西湖佳话古今遗迹》,通俗短篇小说集。题“古吴墨浪子搜辑”。该书叙述的正是许多景点的掌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