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瀛洲与三潭印月

小瀛洲与三潭印月

小瀛洲,位于外西湖中心偏西南,占地105亩,是“西湖三岛”中最大的岛屿。岛中绿树浓荫,粉墙隐现,亭台轩榭,翘角微露,宛若神话中的仙山琼阁,人们将此地比作蓬莱仙境,瀛洲是古仙岛名,故将此岛称作小瀛洲。西湖十景之一的“三潭印月”又是这个岛和岛外的一处景观,岛南面又建有“三潭印月”碑亭,所以这个岛也称“三潭印月”。

“三潭”源于北宋元祐四年(1089),苏东坡出任杭州知州,组织民工疏浚西湖,将挖掘出来的葑泥筑成自北向南建有六桥的湖堤,并在望山桥东面外西湖最深处,竖立三座瓶形石塔,名之曰“三潭”,还下令在此湖面范围内严禁种菱植藕。南宋时,皇家画院画家马远、祝穆外出实地写生,见此地风景秀丽,波光潭影,是湖中赏月最佳处,遂作画名“三潭印月”,列为西湖十景之一。到南宋末年,苏东坡所建三个石塔被毁,仅留塔基。明正德三年(1508),当杭州知府杨孟瑛再次大规模疏浚西湖时,三个残存的塔基都被掘去,“三潭印月”景观不复存在。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钱塘县令聂心汤效仿苏东坡募民疏浚西湖的经验,在外西湖西南隅,取葑泥在湖中堆筑成一个小岛,环岛筑成堤埂,岛内建放生池,水上还建一座湖心寺,形成了湖中有岛,岛中有湖。后又于天启年间在岛南面的湖中重建三座石塔,呈三足鼎立。每塔高约两米,塔基方形,球形塔身上凿有5个小圆孔,塔顶呈葫芦形,造型美观,恢复旧时三潭印月景观。清康熙皇帝南巡,御书“三潭印月”并立碑亭。雍正五年(1727),总督李卫又在此绿岛营造了一番:堤岛之间,自北而南建造一座九转三回、三十六个弯的九曲桥,自西向东修建一条竹荫夹道的绿径。近代名人康有为曾为此撰一副特长的楹联:“岛中有岛,湖外有湖,通以卅折画桥,览沿堤老柳,十顷荷花,食莼菜香,如此园林,四洲游遍未尝见;霸业销烟,禅心止水,阅尽千年陈迹,当朝晖暮霭,春煦秋阴,山青水绿,坐忘人世,万方同慨更何之。”写景抒情,对小瀛洲的园林优美景色作了绝妙的概括。毛泽东对此联十分欣赏,欣然挥笔,以狂草体留下了珍贵的手迹,现镌以石刻陈列于岛上,更丰富人文景观,提高文化品位。近年来,小瀛洲经多次整修扩建,现有先贤祠,开网亭、闲放台、亭亭亭、迎翠轩、花鸟厅、我心相印亭、鱼沼秋蓉等景观。全岛花木扶疏,步移景异,是领略西湖水光山色的最佳处。古代有画家在此远眺山色大加赞赏:“春山淡泊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特别是秋天月明之夜,面对岛南西湖面上三个石塔,塔内灯光从塔洞口透出,宛若一个个小月亮,倒影湖中,待到月上中天,月光、灯光、湖光相互辉映,月影、云影、塔影融成一片,交织成独特的夜景——三潭印月。

015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