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来峰石窟艺术
飞来峰石窟艺术
飞来峰怪石林立,如奔象、蹲狮,如伏虎、骇豹、千姿百态,玲珑剔透。难怪前人吟诗赞美它“翠拥螺攒玉作堆,一峰孤绝似飞来”。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在《飞来峰小记》中对飞来峰有这样的描绘和评述:“湖上诸峰,当以飞来为第一。峰石逾数十丈,而苍翠玉立。渴虎奔猊,不足为其怒也;神呼鬼泣,不足为其怪也;秋水暮烟,不足为其色也;颠书吴画,不足为其变幻诘曲也。”飞来峰路转峰回,洞壑奇幻,不仅自然景观优美,而且在峭壁间布满石刻造像和摩崖石窟艺术等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因而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等级比灵隐寺要高。
飞来峰洞穴很多,而最著名的有青林洞、玉乳洞(射旭洞)、龙泓洞。处在飞来峰最东头的是青林洞,又名青林岩,相传是灵隐禅寺开山法师、印度僧慧理圆寂的地方。主洞口的大石,被称为慧理禅师的石床。民间传说是济公睡过的“济公床”石,也是济公偷食狗肉的地方。青林洞还是飞来峰石窟艺术的主要陈列室,主洞口有五代后周广顺元年(951)镌造的弥陀、观音、大势至造像,这是飞来峰最早有镌记可考的石刻造像,最著名的《理公岩记》碑,也在此洞。
玉乳洞、射旭洞是一个洞的两个洞口,此洞洞中有洞,藤蔓交错,峰石纵横,向被称为四级三门。据《湖山便览》载:“外视则洞可容百数人,内视则岩可树百椽屋,回旋曲折,无愧署书八面玲珑者也。”内一小石有“金光洞”三字,旁又有“玉乳洞”字样,旭光一线上透极顶,即“一线天”景象所在地。在玉乳洞内,还有20尊罗汉造像,高一米左右,是宋咸平四年(1001)和天圣四年(1026)的作品。
龙泓洞在玉乳洞的西侧。宋代郭祥正曾作诗云:“洞口无凡木,阴森夏亦寒。曾知一泓水,会有老龙蟠。”即龙泓洞得名的由来。洞内刻有“通天洞”三字,故又名“通天洞”,又因洞口上立有一尊观音像,故又名“观音洞”。入洞内,光线骤暗,石壁上有泉水渗落,滴滴有声。洞内岩波起伏,褶痕遍布,微风轻拂,清凉宜人。从洞中出来,只见岩壁上刻有显眼的“听水”两字,一弯涧水,由此淙淙而过,即又体会到“坐石可品泉,诗情泉中出”的意境。洞口左上方有两组古朴精美的浮雕,一组是白马取经的故事,另一组是玄奘取经也就是民间传说中唐僧取经的故事,浮雕结构完整,形象逼真。在龙泓洞洞外沿溪的石壁上还有一尊弥勒佛造像,这是飞来峰最大的一尊造像。弥勒佛倚着布袋当中端坐,袒胸露腹,大开笑口,仔细端详,不但使你感到眉眼在动,甚至连两乳和肚腹也在随着笑声抖动。弥勒佛的两侧是十八罗汉,或坐或立,形态各异,面呈笑容,使整组造像处于和谐统一的气氛之中。在龙泓洞外东侧是元代的造像,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多闻天王造像,它全身披甲,眼若铜铃,威风凛凛地骑在狮背上。狮子两条前腿肌肉紧绷,似有千钧之力,与天王威武气概极为和谐。在多闻天王右侧石壁上,还有一尊文殊菩萨造像,容颜丰腴,恬静安详。元代造像中最突出的是一龛无量佛母造像,三头八臂,上身半裸,端坐在星斗形座上,八只手臂,分别捧执佛像,造型生动,富有个性,具有佛教密宗色彩,是元代造像中不可多得的杰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