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碧血照千秋

丹心碧血照千秋

西湖西泠桥西侧有一座朱红翘角的八角亭,这就是为纪念辛亥革命烈士秋瑾建造的“风雨亭”。1912年,孙中山曾到此亭凭吊秋瑾,并书挽联:“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还亲书挽联:“巾帼英雄。”

秋瑾(1875—1907),字璇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辛亥革命时期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

秋瑾少年时代胸怀壮志,熟读诗书,擅长诗词,又能骑马击剑,仰慕花木兰、秦良玉等女中豪杰。特别是她亲自经历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以及清政府跟帝国主义国家签订庚子赔款这一丧权辱国的条约,深表悲愤和痛恨,萌发了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反对帝国主义入侵的革命思想,也立志要为祖国和社会做一番事业,以挽救祖国于危难之中。

0235-01

秋瑾18岁时,随父亲到湖南,不久因父母包办与湘潭富家子弟王廷钧结婚。1904年春天,秋瑾冲破封建礼教和家庭束缚,抱着“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爱国大志,只身东渡日本留学,寻求革命真理。同年秋,在东京创办《白话报》,经常参加各种爱国集会,登台演说,谈锋雄健,辞意精辟,鼓吹民族革命,提倡男女平权。后回国筹措学费,经徐锡麟介绍,参加光复会。1905年春,再去日本,同年加入孙中山在东京组织的革命团体——同盟会,并被推选为浙江的主盟人。回国后,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用锋利的文笔,热烈的词句,鼓舞妇女参加革命。她不仅是革命志士,也是晚清时期诗坛上风格卓异的诗人。她的诗,宛若铿锵的革命誓词:“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她在咏梅诗中,也不忘诗言志:“孤山林下三千树,耐得寒霜是此枝。”

1907年春,徐锡麟去安徽秘密策划武装斗争。秋瑾回绍兴,主持革命的秘密联络机关——大通学堂,一面讲革命道理,一面操练军事技术。为联络革命力量,秋瑾不辞辛苦,奔走绍兴、金华、温州、处州(今浙江丽水市)、台州等地,并亲自制定《光复军军制》、《光复军起义檄》和《普告同胞檄》等起义文告,并准备在6月10日爆发全省性推翻清王朝的武装起义。不幸,金华、武义等地的光复军先后起义失败,安徽安庆徐锡麟被迫提前刺杀恩铭而遭杀害。农历六月初四,清军以安庆徐案名义,突然包围大通学堂,秋瑾等寡不敌众,在格斗中被清军逮捕。当天晚上,绍兴知府贵福还摆酒作拱,宴请秋瑾,企图骗出她的口供。秋瑾横眉以对,大义凛然,后又移到大堂上严刑威逼,秋瑾拒不作答,只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大字,于1907年农历6月6日黎明,在绍兴轩亭口慷慨就义。为了民族解放和妇女解放事业,她英勇地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爱国爱民、救国革命的绚丽篇章。1908年,秋瑾生前友人徐自华等设法将骸骨埋葬在西湖,以实现她的愿望。后因清政府害怕秋瑾的影响,要平她的坟,曾一度移葬湖南。辛亥革命后,又将秋瑾墓重新迁回,葬在西泠桥西畔,并在墓前面的滨湖处建风雨亭,现在的秋瑾墓是在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时重新在孤山修建的。秋瑾牺牲后,她的大无畏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奋发前进,为真理而斗争。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在其著作《呐喊》一书中,通过小说《药》,歌颂了秋瑾。1939年3月,周恩来来到绍兴,特别为秋瑾题词“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望为我越东女儿争光”,以此来鼓励中国人民的抗日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