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煌言
“北望中原涕泪多,胡尘惨淡汉山河。盲风晦雨凄其夜,起读先生正气歌。”这是近代诗人柳亚子在杭州南屏山麓吊祭张煌言墓留下的一首诗。他把张煌言的抗清事迹和文天祥的光复宋室看作同等义烈,有力地揭露出晚清的腐败无能和黑暗统治。
张煌言(1620—1664),字玄著,号苍水,浙江省宁波府鄞县人,明朝末年著名的抗清英雄、爱国诗人。他出生于仕宦世家,受家庭严格的正统教育,16岁考取秀才,23岁考中举人。在他25岁时,清军大举入关,攻占北京,继而渡江南下,攻克南京、九江、杭州等地,直逼宁波。此时,宁波沿海一带抗清斗争风起云涌。张煌言变卖家产组织义军据守浙东。1659年,又与福建郑成功联合进军长江,郑成功攻克镇江,张煌言进驻芜湖,并用十天时间,收复广德、池州、宁国、徽州4府3州22个县。这些重大战果引起清王朝极度震惊,遂组织大军进行反扑。后来郑成功兵败南京,撤回海上。张煌言孤军作战,寡不敌众,历尽艰难,经淳安返回浙东,并遣散部下,分散隐蔽,保存实力以利再战。他自己带了几名部属上了普陀山附近一个叫悬岙的小岛。1664年7月,由于叛徒告密,他被清王朝浙江提督张杰俘获,押到宁波。张杰劝其投降,他斩钉截铁地说:“父死不能葬,国亡不能救。今日但求一死而矣。”张杰诱降失败,即决定将他押往省城杭州。离开宁波时,成千上万的乡亲纷纷到江边送行,张煌言昂首登船而去。他被押解到杭州后,清浙江总督赵廷臣以礼相待,诱其投降,张煌言誓不屈服。当时,杭州人民十分敬仰张煌言的气节,许多人买通狱卒前往探监,以表敬意。有人请他题词,他欣然挥毫写下了激昂慷慨的词句:“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吾师。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渐将赤手分三席,拟为丹心借一枝。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这首词字里行间充满了浩然正气。当他押赴平海门弼教坊刑场时,向南仰望凤凰山感慨地说:“好山色。”临刑前,他还口占绝命诗一首:“我年适五九,重逢九月七。大厦已不支,成仁万事毕。”他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显示出一个民族英雄的高风亮节。
张煌言也是一位杰出诗人,他的诗的特点是以诗存史,诗如其人。他曾经写有七绝《忆西湖》:“梦里相逢西子湖,谁知梦醒却模糊。高坟武穆连忠肃,添得新祠一座无。”他终于以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气节印证了自己的绝句。由故交黄宗羲等人收其弃骨,出资买出首级,宁波乡亲万斯大根据他的生前愿望,葬于南屏山荔枝峰下。此后,每逢清明前后,张煌言的墓前时常出现“寒食酒浆,春风纸蝶”和“包麦饭而祭者”,以表示人民对他的怀念。现在,他的墓和祠已修整一新,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