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瀛屿话孤山
蓬莱瀛屿话孤山
孤山四周碧波萦绕,孤峙湖中,是西湖群山中最低的山,也是西湖中最大的岛。清代康熙年间的《钱塘县志》载:孤山峙立湖中,不与群山为伍因而得名;以其宛若仙境,故又名瀛屿;又因山之阴多梅树,故名梅花屿。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咏诗赞美孤山:“烟波澹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因此,孤山又名蓬莱岛。
孤山是西湖自然风景名胜的精华,也是文物古迹荟萃之地。高高低低的山坡上,乔木苍郁,奇石森秀,山茶、杜鹃、碧桃、丹桂、红梅等许多奇花异卉四时交替开放。亭台楼阁、花架水榭、小桥泉池、假山叠石错落其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孤山曾经是帝王建造行宫的地方。《梦粱录》《武林旧事》等书记载,南宋理宗淳祐十二年(1252)曾在孤山南坡兴建规模宏大的西太乙宫,东起玛瑙坡,西至今之俞楼一带均划作御花园,范围之大,几乎占了半个孤山。御园内建造了射圃、白莲堂、挹翠堂、蓬莱阁、香月亭、望海阁等宫观亭榭。元初,毁。到了清朝,康熙皇帝南巡,又大兴土木辟孤山,以建行宫。清人孙嘉淦在他的《南游记》[1]一文中对当时的清行宫作如下描述:行宫之制甚奇,复阁重廊周回相通,凿石为基,削岩成壁,引水成池,植花成幄,桥水蹬山,至于后宫。殿在山上,含岩石于殿中,注清泉于座下……左右高楼,近挹湖光,远吞山色,如登玉霄金阙,而望十洲三岛之仙踪也。康熙死后,雍正即位,将行宫改为圣因寺。到清代咸丰十一年(1861),圣因寺竟被兵焚为灰烬。现在中山公园的西湖天下景的园林建筑,据说就是当年兵火中幸存下来的御花园。山顶上近代建筑起来的双照亭,据说是御花园西爽亭的遗址。在双照亭中,每逢农历望日,可以同时看到太阳和月亮,故名双照亭。
1927年,杭州市成立。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将圣因寺遗址的一部分建中山公园,孤山园林建筑艺术最精彩的部分都集中在此。走进中山公园,穿过由柿树组成的宽阔的林荫石板甬道向前行,映入眼帘的是镌刻在石壁上的红色“孤山”两个笔力雄健的大字。相传这是宋代人所书,但无考证。其先此石不知埋没于何处,日寇陷杭后,有人掘得而竖于此。石壁的东西两旁耸立着别具一格的石亭各一座,这是1920年代末,杭州市民为感激南洋华侨资助灾民而修建的,至今亭台石坊上还留有“善与人同”的题额。这是爱国华侨与祖国同胞休戚与共的见证。
由石亭两旁循阶而上,便是平台,就可以领略孤山的假山叠石。这是我国古代造园建筑艺术家的杰作。它运用巧思堆砌起来的叠山石和天然的岩山构成曲折隐现的奇景,忽而屏峰突起,忽而曲径通幽,蔚为奇观,表现了杭州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艺术创造力。在孤山的园林叠石中,最精致的要数西湖天下景和绿云径。西湖天下景位于平台东南侧的盘谷里。这里原是清代行宫御花园的一角,北面是层层叠叠的山石,宛若削壁陡岩。西、南、东北是掩映在绿荫丛中的蹬道,南边是一泓清池,上架三曲小桥,泓池、假山矗立。曲桥尽头是一座四角凉亭,亭名取自苏东坡的诗句。这是一个精妙的小园林,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把山、石、水、树、亭、桥安排得疏密有致,与四周景色融为一体。亭柱上有一副楹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此联用十个单字相叠组成,可顺读又可倒读,点景生情,恰好道出了西湖和此处四时景色的妙处。
绿云径则是孤山山顶上的一处假山叠石,苍劲挺拔,古意盎然,加上花木衬托,望之蔚然深秀,宛若浮动在山顶的朵朵青云。身立其中,如置身于蓬莱仙境。在这里眺望西湖,绿水萦绕,苏白二堤纵横左右,湖心亭、阮公墩、小瀛洲三岛鼎立其前,保俶塔、初阳台媲美于后,里外湖四周群峰起伏,苍翠一片。
[1] 游记。清·孙嘉淦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