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前街
河坊街的西段——荷花池头至劳动路称府前街。宋时街北是流福坊、文明坊(又名中和坊、净因坊),街南称仁美坊、安阜坊。流福坊得名于流福沟,水口透城外,是从西湖引水进城的五条明沟之一。它西从流福桥(又名闸儿桥)入清波门,沿孝子坊北流至荷花池头,往东穿宣化桥至黄册桥(今劳动路口)北折汇入小西河,往北穿凌云桥、转运桥至杜子桥与西来的另一条明沟——涌金池水相汇,东经金水、会仙二桥入三桥址即清湖河。1999年8月,在拓宽河坊街时,发现一条古河道遗址,就是从清波门流入的流福沟。宣化桥正北,北宋时为净因寺,故此地亦称净因坊。南宋建都杭州后,以凤凰山下州治为行宫,徙州治于清波门北净因寺故基。临安府治徙此后,历百余年建设,至南宋末年,建设日益完备,东临运司河,西抵竹园山,南至流福沟,北邻府学。元时临安府署改为杭州路总管府署,明、清二朝为杭州府治所在。府治东,南宋时设有慈善机构——施药局、慈幼局。明洪武年间,又徙仁和县署、钱塘县署于府署左右两侧。清时,隶属杭州府的府司狱署、府经历署、府照磨署、水利署、理事署等官衙也设置在府署北面。民国初,府署所在地改为陆军同胞社和军事编辑处,后又改为陆军军官子弟小学,尔后易为民居,仅留下府前街、三衙前、旧仁和署等官衙地名。
府治西侧的荷花池头,南宋时就有名。另一说荷花池为明代所浚。清康熙时两次大火,荷花池已无迹可寻,现自北而南形成一条巷弄。民国年间浙江省第一育幼院设在此。新中国成立后,组建为杭州市人民保育院,现为浙江省气象局所在地。荷花池头北端为原浙江美术学院院长、当代著名书画家潘天寿故居,现改为潘天寿纪念馆。
荷花池头巷西侧为竹园山,隐隐隆起,独趋而北,为吴山一脉。南宋安抚赵与建竹山阁于其上。竹园山俗称狗儿山,盖勾山之讹。清雍正进士、通政使陈兆仑曾居于此,自号勾山,其屋名“勾山樵舍”。其孙女陈端生是清代卓有成就的女作家,其作品《再生缘》前十七卷就是在此写成的。现院内勾山犹存,小山上那座青砖楼台,已非当年旧物了,今称勾山里。
杭州府署前跨流福沟的宜化桥,又称州桥。宋时称懊来桥,谓好讼者与作恶而被刑者至此皆有悔心也。此桥至清代时尚存。与府署相对为仁美坊,南宋时,临安府判东厅、北厅、南厅等三通判衙设此。其西侧北与荷花池头相对为孝子坊,别名周孝子弄。相传南宋初,理学家周敦颐之孙,奉周之遗像避金兵之乱,来杭居此,他片刻不离祖像,并在清波门城外立周敦颐祠,人称孝子,坊以此得名。今孝子坊是流福沟的遗址。与仁美坊相邻的是安阜坊,又称近民坊,坊东有水沟巷,民间相传是流福沟的支流。沟上横铺石板。今已改建成沥青路面双向两车道,为从河坊街南通四宜亭的通道。水沟巷南接清波街,1981年由原来和清波门直街的清波桥合并而成。
清波街西南为铁冶岭,宋名丰宁坊,宋景献太子府设此。元代杨维桢居此,自号铁崖。铁冶岭现更名为铁冶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