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河与桥

东河与桥

东河,宋时位于杭城东城城墙外,为当时的护城河,亦称外沙河,河东郊是大片翠绿葱郁的菜地。杭谚有“东菜”“南柴”“西水”“北米”,所以此河又称菜市河。它与盐桥运河同源,其上游均属龙山河。至嵇接骨桥向东流出保安水门,再沿城墙北上至泛洋湖注入大运河。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宋高宗在秦桧死后,将宰相府收归官有,在此基础上扩建成德寿宫,禅位称太上皇后住德寿宫,宋称北宫。皇城则称南宫。菜市河的南段被圈入德寿宫。所以此河又称断头河。元末张士诚重筑杭城,此河被络于城内。明更名为东运河。清代称东河,其名沿用至今。其北段与西来的中河水汇合后,从新坝子桥(即以前的艮山水门)注入大运河。1983年至1988年,对此河进行全面浚治,河两岸驳墈建绿化带,广植玉兰、桂花、冬青和鲜花,点缀园林小区,旧貌变新颜。

现在的东河,南起断河头。其河上的桥梁自南而北是:

斗富一桥:在断河头北。宋朝时名称通利桥,亦称平安第一桥。昔时,凡过客由杭东渡者,都在此登陆。现断河头废土北渐,桥已湮没。

斗富二桥:宋时称米市桥,因地近新开门外,多米店,故名。亦称平安二桥。

斗富三桥:宋时又名五柳园桥,亦称平安三桥。

安乐桥:宋时名称福济桥、福潭桥。民间传说,安乐王王佐住于此,故名。王佐,岳飞属下部将,曾断臂赴金营,说服宋朝忠臣、在潞安州抗金阵亡的总兵陆登之子,后被金兀术收养为义子的陆文龙离金还宋,年迈居此,以安乐王自居。

章家桥:又称春熙桥、装驾桥。明代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载:相传宋高宗自越州渡江来杭,泊舟装驾于此,故名装驾桥。今清泰街通过。

淳祐桥:建于南宋淳祐年间,桥以年号得名。

解放桥:今解放路通过。旧无此桥。民国十四年(1925),军阀孙传芳督杭,自官巷口至葵巷建街道,称新民路,并在东河上建桥,以他的名字命名传芳桥。民国十六年(1927),北伐军打败孙氏,改名永宁桥。抗日战争胜利后,新民路与官巷口西段的迎紫路,统一更名为中正路,桥亦更名为中正桥。1949年5月杭州解放,此路和桥均以解放命名。

万安桥:明代时,是座架径曲险的木桥,桥西泥泞,常有人因泥泞跌入河中溺水而亡。嘉靖年间,里人钱科捐资改建为石拱桥,初名南桥,后更名万安桥。清代康熙年间和新中国成立后,两次改建。

菜市桥:南宋时,位于东清门外。东清门又名菜市门,因门外皆菜圃,故亦名菜市桥。今庆春路在此通过。桥南属上城区,桥北属下城区。

太平桥:建于南宋,清代嘉庆十年(1805)重建。桥名沿用至今。

新桥:宋时名端平桥,明代名广济仓桥。清代康熙年间,桥圮,里人重新建造,故名新桥。

宝善桥:清乾隆二年(1737)茅翰创建,光绪八年(1882)重修。茅翰,字静远,本姓陈,工画水山、人物兼工书法,晚年皈佛,法名宝善,桥以此名。此桥在20世纪50年代前仍为石拱桥,不通车,60年代拓宽延伸体育场路,将十余级石坎改平,80年代整治东河时,又加以修建拓宽,体育场路在此通过。

坝子桥:三孔石阶桥,宋代名称顺应桥。桥西有季乳庵,故又名观音桥,桥上有凤凰亭。相传宋代以前,其地有坝,以阻水,故有坝子之名,艮山门在附近,故亦有坝子门之名。

新坝子桥:此地原为艮山水门,1959年拆除杭州北城古城墙,修建了环城北路,拆除水门建桥,名新坝子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