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公堤

杨公堤

西湖苏堤六桥,杭州市民家喻户晓。而与六桥隔里湖相望的里六桥则鲜为人知。里六桥自北而南。第一桥称环璧,与苏堤跨虹桥相对,玉泉之水从此而出;第二桥称流金,金沙港之水自此而出,与东浦桥相对;第三桥称卧龙,近龙潭,深黝莫测,相传时有祥光浮水与苏堤压堤桥相对;第四桥称隐秀,绕丁家山而东,路通花家山,花港之水出焉,沿堤屈曲,花草苍翠掩映,故名,与苏堤望山桥相望;第五桥称景行,西挹高峰,取《诗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意,与锁澜桥相望;第六桥称浚源,在景行桥南,虎跑、珍珠二泉之水自此而出,其源甚长,《诗经》云:长发其祥,非浚导不可。环壁、流金、卧龙、隐秀、景行、浚源一动一静,颇具诗情画意。其北三桥,北宋已有之,明代杨孟瑛所修;南面三桥,则为杨孟瑛所筑。

杨孟瑛,字温甫,四川丰都人,明弘治十六年(1503)到杭州任知府,他是继唐代白居易、宋代苏东坡以后,第三次对西湖进行大规模整治而功绩卓著的人。西湖自宋后期年年失治,野草丛生。到了元代,西湖未加浚治,任其荒废,沿湖四周泥土淤塞,尤其是苏堤以西的湖面,葑草蔓合,高者为田,低者为荡,阡陌纵横,尽为桑田。就是苏堤以东湖面,也被豪强侵占,有的填湖筑屋建园,有的筑起篱笆种植菱茭。偌大湖面仅存一线流水,稍大的船只都不能通行。更有甚者,官府对西湖不仅不加浚治,反而以傍湖水面,编竹节水,渐筑塍埂以专菱茭之利,把一个水光潋滟、碧波荡漾的西湖阉割得支离破碎。苏堤也因年久失修,堤身渐削,柳残花凋,已非宋时旧观。杭州市民十分痛惜,愤慨地用民谣讥讽:十里湖光十里笆,编笆都是富豪家。待他享尽功名时,不见湖光只见笆。

到了明代,虽然有不少人对西湖进行过整治,但由于地方豪绅的阻挠而收效甚微。杨孟瑛上任之际,当时西湖被富豪霸占的面积达十分之九。他认为西湖的有无,对于杭州的盛衰关系极大。他力排众议,不顾富户豪绅的阻挠,上书朝廷,提出疏浚西湖的理由和请求:西湖占塞,会影响杭州城市的发展,危及杭城的治安,增加市民饮水的困难,妨碍水上交通贸易,使下游千顷良田得不到灌溉,影响农业生产。他一再上书,得到了明武宗的应允,于正德三年(1508)二月动工,历时五个月,用工六百七十万,耗银两万三千两,斥毁田荡三千四百亩,将所挖湖泥的一部分将苏堤增高加阔,大部分污泥堆在湖西的山麓旁,筑起一条长堤,堤上也建有六桥,称里六桥。但就在杨孟瑛治湖工程完成后不久,由于富豪们的诬告和查盘御史的参奏,他以开浚无功,费用官帑的罪名被朝廷弹劾,受到极不公正的处理。不过,杭城人民却怀念这位浚治西湖的有功之臣。二十年后的明代嘉靖年间,钱塘县进士田汝成在他的《西湖游览志》一书中对杨孟瑛这样评价道:西湖开浚之绩,古今尤著者,白乐天、苏子瞻、杨温甫三公而已。后人为纪念杨孟瑛开浚西湖的功绩,就称此堤曰杨公堤。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地理环境的变迁,整条杨公堤已不复存在。而位于环璧桥畔水涸桥圮的地名犹存。原西湖区政府门口的西山路北段和花港观鱼公园西门外的西山路南段,则是杨公堤残留的遗址,尚依稀可辨。现杨公堤的里六桥也只有流金、卧龙两桥至今犹存。2003年,杨公堤已整修一新,成为一处亮丽的景点。

02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