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
岳飞(1103—1142),北宋相州汤阴(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菜园镇程岗村)人,南宋抗金军事将领、民族英雄,出身农家。相传他诞生时有大鸟在屋外飞鸣,故取名飞,字鹏举。他自幼好学,喜读《孙子兵法》,师从武术名家周侗,练就一身神力。他还能吟诗填词,擅长书法,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才。他在戎马生涯中写下壮烈的诗篇,无不充满忧国忧民的爱国激情和杰出的文学造诣。著名的《满江红》词,真切地抒发出了岳飞的浩然正气和“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
岳飞的青年时期,正处在动乱的年代,当时北方女真族建立金国,1125年向宋王朝大举进攻,于靖康二年(1127)攻陷京都汴京,将宋王朝徽、钦两个皇帝俘虏北去。康王赵构继位于南京(今商丘),称高宗,即南宋。后又慑于金兵,南渡定行都建康,继而又定都临安。1129年,金兵又大举进攻,陷建康,攻占临安,腐朽的宋王朝向海上逃跑。金兵攻占长江流域,就在这国家危亡之际,22岁的岳飞参加了抗金部队,先后转战江南、江北、襄汉、淮西、河南各地,参加百余次战斗,英勇多谋,屡建奇功,由一个普通士兵晋升为军队主帅。他治军严明,制定“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纪律,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岳家军,深得万民拥护。南宋建炎四年(1130)收复建康(今南京)。绍兴四年(1134)他率领的岳家军从江西九江出发,沿长江、汉水西上,在三个月内,连克鄂州、襄州、隋州、邓州和信阳等6个州,金兵不得不承认“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绍兴十年(1140)金兵再次大举南下,岳家军在郾城迎战金国精锐部队,给金兀术统帅的“拐子马”(一种人马都披着铁甲,每三骑用皮带相连的骑兵部队)以歼灭性的打击,大败的金兀术不得不哀叹:“自海上起兵,皆以此胜,今已矣!”接着岳家军又在颍昌、朱仙镇大破金兵。面对着大好的军事形势,岳飞满怀信心地对部下说:“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
岳飞力图收复失地,坚持抗金,是符合民族利益的,但与高宗、秦桧所坚持的投降路线是不相容的。正当岳飞在朱仙镇大败金兵,克服汴京指日可待之时,偏安江南的南宋皇帝高宗和奸臣秦桧不顾丧权辱国,在一天内连下十二道金牌,勒令岳飞退兵,以致十年之功,毁于一旦。岳飞被迫班师后,秦桧为了陷害他,制造“谋反”的假证据,逮捕岳飞的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又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逮捕入狱。岳飞在狱案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于绍兴十一年12月29日(1142年1月27日)就义于临安(今杭州)大理寺风波亭(今庆春路小车桥),时年39岁。其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日被杀害于众安桥,其家属全部被流放岭南。事隔21年,宋孝宗才下诏书为岳飞平反昭雪,并将遗骸迁葬于西湖栖霞岭下,并建祠庙以示纪念。岳飞不愧是一代民族英雄,虽壮志未酬,但浩气长存。
岳飞身上体现出十分可贵的优秀品质。他那“敌未灭,何以家为”的抱负,他那针对时弊而发的“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的精辟见解,以及与友军相处之间“均为国家何分彼此”的顾全大局、光明磊落的胸怀,都是值得后人学习的。史称他“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卒以得此祸”。这正是岳飞身上十分可贵的地方。
“中兴诸将谁降虏,负国奸臣主议和”,这两句诗表达了人们的爱憎。中国历史以有岳飞这样一个民族英雄而自豪,西湖山水也因为岳墓和岳庙的屹立而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