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盈盈映三堤
碧水盈盈映三堤
白堤的朗艳,苏堤的闲逸,与杨公堤的幽野形成了西湖三堤的不同特色。
白堤,东起断桥,经锦带桥而止于平湖秋月,是少年宫广场通向孤山的必由之路。唐代大诗人、杭州刺史白居易曾写下“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唐代,白居易未来杭时,此堤就称白沙堤。明朝,堤上甃石铺沙,两旁广植桃柳,故又有十锦塘的美称。此堤在唐代以前是何人所筑,已无从查考。白居易在杭任刺史时,确实在今圣塘闸一带筑湖堤,以泄湖水,溉田千顷。杭州人为了怀念他,将白沙堤称为白堤。
苏堤,北起栖霞岭,南至南屏山麓,南北纵贯西湖,全长2.8公里。堤上有跨虹、东浦、压堤、望山、锁澜、映波六桥。此堤建于北宋元祐四年(1089)。苏东坡第二次来杭任知州,见西湖草长水涸,葑田成片,即上书皇上获准疏浚西湖。他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募集民工浚湖,从夏至秋,共费二十余万工,终于将湖中的葑草打撩干净,并将挖出来的葑泥,筑成一条长堤。此时,他兴奋不已,触景赋诗:“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山通。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烟空。”北宋元祐六年(1091),林希继任杭州知州,为了褒扬他的前任,在堤作匾,亲题“苏公堤”,简称苏堤。一千多年来,苏堤历经兴废。自宋迄元,湖波激荡,堤身渐削,苏堤以西湖面复成葑田,堤上残柳萧疏,六桥墩水流为线。明正德年间,杭州知府杨孟瑛再一次大规模疏浚西湖,将葑泥修补苏堤。清雍正二年(1724),杭州巡抚李卫又修筑一次,再现五里长堤、碧水青山锦翠的风貌。新中国成立后,多次拓宽堤岸,垫铺沥青路面,新建花坛和花廊。六座拱桥墩改建成5米宽钢筋混凝土拱桥,并用青石新建桥栏,雕刻着跃狮、游龙、荷花、石榴等花纹图案,古朴美观。沿堤临水处,砌以自然式叠石,参差错落,游人至此,就石临水小坐,远眺山色,近挹湖光。“五里长堤柳色新,六桥凝碧水粼粼”的醉人景色,如诗如画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西湖十景苏堤春晓即位于此,苏堤春景的特色是间株杨柳间株桃。
杨公堤,今名西山路,北起北山路与曙光路相接,南至虎跑路东端。明时称杨公堤,民国时期称西里湖路、岳湖路,1958年改称环湖西路,1981年复称西山路。明正德年间,知府杨孟瑛察勘西湖,只见湖面葑草蔓合,豪门占湖为田,到处是他们的竹篱笆。他深感“西湖有无,利害明甚”“力排众议,锐情恢拓”,力疏朝廷,陈述疏浚西湖的理由。经核准后,组织民工进行大规模浚治,历时一年,耗银两万八千两,拆毁田荡3481亩,将挖出的淤泥,除了将苏堤拓宽填高外,在苏堤以西筑一与其平行的长堤,并在长堤建成六桥,定名环璧、流金、卧龙、隐秀、景行、浚源,俗称里六桥。杨孟瑛为杭州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但得罪占湖为田的豪门权贵,他们到处散布流言蜚语,造谣中伤,向朝廷诬告,竟蒙冤遭到弹劾,受到降职处分。但是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评述,杭州人民永远不忘杨孟瑛治湖功绩,遂将此堤呼名杨公堤。
杨公堤,原和苏堤一样,纵贯湖上。清嘉庆年间以后,杨公堤以西的湖面逐渐淤积成一大片洼地。民国年间,在杨公堤辟环湖路。新中国成立初期续建,将石拱形的卧龙、流金桥改成钢筋混凝土梁板桥;位于北端的环壁桥,则湮没为涵洞;隐秀、景行二桥被圈入刘庄;位于南端的浚源桥(在花港公园西门)形体也不明显。至1997年,在杨堤上建成的西山路已经是路幅宽20米、长4378米、双向通行车辆的通道。
2002年12月,随着西湖西进工程的启动,在西山路以西地带,开挖上千亩水面,使西湖增加1/5的湖面;新建金沙醇浓、双峰插云、茅乡水情、三台绿韵、法相探春、花山霞鹃六个景点。亭台水榭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湖畔港湾间,难得一见的田园风光已展现在游人面前。原来沿湖的西山路,成为水中长堤,并恢复“杨堤”地名。堤上六条石拱桥,也打磨建成,向西新扩的湖面波光闪烁,野趣盎然。从堤上西望群山,更加通透开阔。2007年第九届西湖博览会开幕式上,宣布新西湖十景之“杨堤景行”即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