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前街
河坊街中西段,劳动路东至华光路口为司前街,街北自西往东为中和坊(一部分)、天井坊、泰和坊,街南为丰和坊、怀庆坊。
司前街西段曾名外龙舌嘴,因此地处宝月、蛾眉两山交界处,蜿蜒如青龙吐舌,故有此名。外龙舌嘴的一部又称学院前,因清学政署设此。此地明代为杭州都指挥使司,洪武八年(1375)又改为浙江都指挥使司,并徙杭州前卫指挥使司于都指挥司大门之左,徙杭州右卫指挥使司于大门之右,清改设学政署。民国年间,在此设省立杭州初级中学,今为杭州四中。此地古建筑已荡然无存,仅留下东都司卫,西都司卫等地名。天井坊之东,南宋初设殿司寨,寻改安抚司治,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在此建秘书省。其建筑有右文殿、秘阁、国史实录院著作庭、汗青轩、《日历会要》库、经史诸子书籍库等。其中秘阁专门保存历代帝王诗画、古器和宋朝皇帝的诏书、图籍等,是南宋皇朝文史、档案、图书的机构。元至元年间,置江淮行中书省,至元二十一年(1284),江淮行中书省治从扬州迁至杭州,省署即设在宋秘书省旧址,并将北面的开元宫并入。开元宫原为宋宁宗之潜邸,故此地又称万岁巷。后改为江浙行中书省。明改置为浙江行中书省。洪武九年(1376),改承宣布政使司,置左右布政使、参政、参议等。其下属的经历司、照磨所、理问所、司狱司、广济库等官衙,均设在布政使司署衙内。清仍之。其南面的街称旬宣街、司前街。民国以后,大部分改为民居,仅留下旧藩署、藩署前、理问所、东公廨、西公廨等地名。新中国成立后,市公安局设此。20世纪90年代后,东都司卫、西公廨等巷弄已拆除,成为延安路的一部分。
司前街之南侧,宋时为丰和坊、怀庆坊,坐落吴山北麓缓坡,居民甚稠,有大螺蛳山,小螺蛳山、塔儿头、花牌楼、四宜路、四宜亭等巷弄。花牌楼巷内,元代有沙子中居此,其二子同登进士第,郡守为建牌坊,曰联桂坊,花牌楼之名源于此。四宜亭是登吴山通道之一,石级多而陡,有亭曰“步步高”,在此亭观赏风景,四时皆宜,四方皆宜,四宜路就此得名。今四宜路西南段与北来的水沟巷合并,定名四宜路。其东北段和其他巷弄的居民点全部拆迁,于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前夕建成吴山广场,占地5万平方米,是集历史文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休闲广场,为吴山风景区的组成部分。从延安路向南望吴山,映入眼帘的是石壁上由我国当代书法家费新我手书“吴山天风”四个遒劲的大字,其西是宽阔草坪。再往前,随着山体起伏,布有飞泉叠瀑、音乐喷泉,以及由数万簇鲜花组成的各种造型别致的花坛,成为吴山脚下一个新的亮点。
在吴山广场西南的山上,一座高41米,建筑面积3789平方米的七层仿古建筑城隍阁,于1999年建成,2000年春节正式开放。登上城隍阁,北览杭州市中心,车水马龙,老街区焕发勃勃生机;西眺西湖,水光潋滟,山色空濛;南瞰钱塘江,数座大桥飞架江上,桥上铁龙奔驰,桥下江潮澎湃;东顾滨江新区,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真如明人徐渭所言“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灯火尽归此处楼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