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阳夕照雷峰塔

斜阳夕照雷峰塔

雷峰塔,位于南屏山麓净慈寺前的夕照山上。北宋开宝八年(975),吴越国王钱俶纳土归宋前后,因黄妃得子,特建此塔以示庆贺,名黄妃塔,内藏《宝箧印经》数万卷。因此地当时地处西关,故又称西关砖塔,俗称雷峰塔,亦有称皇妃塔、王妃塔。雷峰塔为砖木结构楼阁式,八面七层。《西湖梦寻·雷峰塔》载,“吴越王于此建塔,始以十三级为准,拟高千尺,后财力不敷,止建七级,古称王妃塔。”又据志书记载:“塔系吴越国王钱俶亡妃黄氏因奉藏佛螺髻发及佛经而建,筹建于北宋开宝元年(968)之前。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竣工,塔以砖石为芯,外有木檐廊,重檐飞栋,洞窗豁达,内壁八面镶嵌《华严经》石刻,塔下相传供有十六尊金铜罗汉。”北宋宣和年间,遭战乱受损,南宋时重修为八面五层。元代,雷峰塔景况尤盛。诗人尹廷高曾赋《雷峰夕照》诗:“烟光山色淡溟濛,千尺浮图兀倚空。湖上画船归欲尽,孤峰犹带夕阳红。”明嘉靖间(1522—1566),塔木结构檐廊毁于兵燹,仅存塔芯,赭色砖塔,颓然苍老,犹如身披袈裟伛偻的老僧,因而明代有“保俶如美人,雷峰如老衲”之喻。

每当夕阳西坠,雷峰塔溶入斜阳余晖之中,景色令人心醉。南宋皇室将其列为西湖十景之一,命名为“雷峰夕照”。清代,塔外廓木廊仍未恢复,依旧是残存的赭色砖塔。康熙帝南巡时题字为“雷峰西照”。晚清时,塔身因年久不修,又因迷信者盛传塔砖能辟邪,盗挖者日众,塔基开始削弱,民国初,当局为保护古塔景观,曾筑墙护塔,但挖砖者屡禁不绝,终于在民国十三年(1924)9月25日下午1时40分轰然倒塌。据《杭州湖山》在一个目睹者的日记中记载:“午后1时30分,遥见塔脚微起黄烟,疑是野火方起,继而忽如黄雾迷天,如殷雷震地,久之烟消雾淡,但见黄土一堆,而敦庞大塔,不知何处去矣。”

民国二十四年(1935),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提出重建雷峰塔,宜恢复原状,园林专家、曾任杭州市副市长的余森文,雕塑家、原华东美院院长刘开渠,以及故宫博物院院长单士元都先后建言,要把雷峰塔修复。1999年7月,浙江省和杭州市党政领导,为顺应民意做出重建雷峰塔的决定,同年12月26日重建雷峰新塔正式奠基,2002年正式竣工,耗资1.5亿。雷峰新塔的设计者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外观五层仿宋新塔,并坐落在原址上。新塔以重建后的姿容为形象依据,建成一座平面八角形的楼阁式塔,形塔通高71米,台基高9.8米,分台基底层、台基二层,塔高45.8米,共五层;塔刹高16.1米,台基占地3326平方米。钢结构框架,沉雄劲挺,铜制简瓦,古朴庄严,飞檐鸾回,绮窗洞达,既有江南古韵,更具世纪风姿。游人可乘坐电梯登上塔顶,临窗远眺,环湖群山,层峦叠嶂;孤山屹立湖中,宛若水面的绿色花冠,苏、白二堤,宛若两条绿色缎带,飘逸在湛湛碧水之上;三潭印月、湖心亭、阮公墩三个小岛,如三座仙山鼎立湖心。绿荫丛中,楼台亭榭,高低错落,若隐若现,西湖的湖光山色一览无余。著名的西湖十景,长期以来十缺一,从此画上圆满的句号。

03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