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山行

径山行

7月28日,笔者应邀去余杭径山看望正在那儿休养的老领导、新四军老战士刘德桂同志。上径山这是我二十多年来,一直梦寐以求的,现在终于如愿以偿了。

时值二伏的杭城,骄阳似火,暑气逼人。上午8时40分,我们一行8人,乘中巴从武林门出发向西北方向行驶,下高架,进高速,道路两侧,高楼林立,勾庄、良渚等小城镇,已经和杭城连成一片。一个钟点左右,到达径山山脚的双溪镇,黄湖溪和源于径山的里洪溪等支流在此汇合后注入北苕溪,是杭城北区人民饮水的重要水源。双溪是径山茶的集散地,传说唐代“茶圣”陆羽在此隐居时,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现在镇旁还保存着陆羽煮茶品茗用过的泉水。明嘉靖《余杭县志》山水篇记载:“陆羽泉,在县西北双溪路侧,广二尺许,深不盈尺,大旱不竭,味极清洌。”县志又云:“陆鸿渐隐居苕霄,著茶经,常用此泉烹茶,品其名次。”从此,双溪遂成为茶文化滥觞之地。双溪还是革命老区,新四军曾经驻扎在这里,领导群众开展抗日斗争。

从双溪北行,往西进山坞,经坑西、里洪村时,车速减慢,开始向上盘旋,只见岗峦起伏,松篁交错,一畦畦抽着嫩芽的茶蓬向后闪过,远望只见瀑布直泻而下。此时,我忽然想起李白《七绝·望庐山瀑布》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不也是此地瀑布的写照吗?车至半山腰,司机关了车中空调,让我们打开车窗,清凉的山风轻拂,使我们感到特别舒心。抬头向上望,只见烟雾缭绕,径山寺及其周边的建筑,若隐若现;往下看,只见漫山遍陇的毛竹,临风摇曳。这时,我们乘坐的中巴,好像行驶在绿色的“海洋”之中,这对久居闹市的城里人,是无法感受得到的。

径山,海拔769米,是天目山余脉。据《舆地书》载:“天目有东有西,东天目之脉,萃于余杭,结局于径山……”径山顶的凌霄峰,景色清丽俊峭,旁有御爱、天显、堆珠诸峰。《余杭县志》载:“地峙五峰,中辟高原,境地清幽,岩壑深邃。”主要景点有“灵岩碣石”“龙鼻喷泉”。苏东坡曾四上径山留下了“众峰来自天目山,势若骏马奔前川”的诗句。

少许,中巴到达山顶,在此休养的刘老即刻来迎候我们,并和大家一起游览凌霄峰和径山寺。山顶地势平坦,古木参天,粗大的柳杉,挺拔的银杏,分别被誉为千秋树和活化石,树龄都在1200年以上。径山有古刹香云禅寺,始建于唐天宝元年(742),旧时“殿宇崇宏,甲于浙水”,为禅林之冠,有宋孝宗御书碑、紫柏塔,铸于明永乐元年(1403)的重约一万市斤的大铜钟以及洗砚池、放生池、铁佛、铁鼎等。径山寺历经兴废,20世纪90年代前,寺宇已毁,近年来已修整一新,供游人进香游览。径山寺在唐、宋、明代,寺中香火颇盛,并曾有日本僧人远涉重洋来此参研佛法。径山产茶,在径山寺曾有“茶宴”之仪,今日本的茶道,即源于茶宴,从而形成独特的茶文化。

中午,接待刘德桂同志居住休养的农家主人,给我们沏上径山香茗,用刚从菜地里采摘下来的冬瓜、黄瓜、茄子等新鲜蔬菜做成菜肴款待我们。此时,清风徐来,大家一边观景、品茶,一边谈天说地,在瓜菜宴中度过愉快的一天。

归途中,特赋七律一首:“轻车快捷上径山,路转峰回险处攀。竹海松涛风习习,涧泉岩瀑水潺潺。茶文溯往源流远,寺宇重开香火绵。喜赴柴门瓜菜宴,休闲览胜乐开颜。”

(此文写于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