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家埠锦上添彩

茅家埠锦上添彩

茅家埠,“西湖三埠”之一,位于西里湖杨公堤西侧,吉庆山东麓,龙井路自北而南通过此地,龙泓涧自龙井经茅家埠注入西湖。茅家埠为一古船埠,宋时名茆家埠,后又名毛家埠。相传明少保、平辽总兵毛文龙葬于此,故名。茆、茅二字,古时相通。清初以前,这一带皆为西湖水面,香客常从钱塘门外乘船,在茅家埠登岸,再沿着上香古道步行上天竺山诸寺进香,形成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香市文化。随着杨公堤西侧西湖水面的湮没,茅家埠逐渐成为市郊农民聚居的村落。现代著名织锦实业家都锦生的故居坐落于此。

提起都锦生,他是值得中华民族自豪的,杭州人民自豪的。“都锦生织锦”是杭州织锦的代表,以织工精湛、色彩瑰丽、极富民族特色而闻名中外。都锦生,1897年出生,杭州人,号鲁滨。他是满族人,祖辈住在杭州旗下营(今上城区湖滨地区)。民国初年,举家迁到茅家埠。他幼年读书勤奋,如诗如画的居住环境,使他对西湖怀有深厚的感情。他1919年毕业于浙江甲种工业学校,学的是机织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21年的春天,都锦生在教学实验中亲手织出“九溪十八涧”的丝织风景像,争得了中国第一,当年才24岁。不久,他辞去学校的职务,与妻子宋剑虹一起筹足了300元本钱开厂,“都锦生丝织厂”的最早招牌就挂在茅家埠。在1926年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上,他带去参展的丝织“宫妃夜宴图”获金质奖章,被誉为艺术之花,为国争得荣誉。此时的茅家埠也名声大振。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熏陶下成长的都锦生,毕竟是有骨气的民族实业家。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他停止购买日货。1937年12月24日,日本人占领杭州。当时,他滞留在茅家埠,日本人为他安排职务,他和妻子逃离杭州,断然拒绝日本人的“好意”。人在锦在,锦毁人亡。抗战期间,他开在各地的都锦生丝织厂,几乎都被日寇的飞机炸毁了。1943年,他在上海避难中愤然离开了人世。

2003年在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中,对茅家埠实行整体改建。开挖新增杨公堤以西的水面,使西湖游船从湖滨六公园经西里湖、金沙港直抵茅家埠。通过拆违还绿、拆迁还绿措施,新增绿地面积。铺植草坪,增植乔木灌木、竹类,呈现出空气新鲜、环境优美、禽鸟栖息、充满野趣的自然生态环境。都锦生故居也修整一新,与新修的船埠通利古桥、进香步行古道一起,为游人提供一条寻幽、瞻仰、访古、休闲和体验传统民俗文化、茶文化的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