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西湖十八景
清西湖十八景
西湖名胜不收,宋代有西湖十景,元代有钱塘十景,到了清代,西湖景观大增,又新添十八景。据《西湖志》记载,西湖十八景是:湖山春社、玉带晴虹、海霞西爽、梅林归鹤、莲池松舍、宝石凤亭、亭湾骑射、鱼沼秋蓉、蕉石鸣琴、玉泉鱼跃、凤岭松涛、湖心平眺、吴山大观、天竺香市、云栖梵径、韬光观海、西溪探梅、功德崇坊。
湖心平眺:地处湖心亭。此亭四面临水,西向正对南北两高峰,凭栏四望,群山环列如屏,仿佛蓬莱宫在中央。今犹存。
鱼沼秋蓉:鱼沼,即三潭印月岛内的小湖,昔为放生池,用以畜鱼。环池临水,遍植木芙蓉,每逢秋天,花开四面,五色缤纷。堤上之花与水中花影相映,如绮霞缯(zēnɡ)幔。今则以荷花为盛。
玉带晴虹:玉带桥位于苏堤东浦桥之西。清雍正九年(1731),浙江总督李卫筑金沙堤,堤中段有一桥纵跨湖面,曰玉带,下环三洞,以通里湖舟楫;上建巍亭,翼以文石雕阑,回廊绕水,朱栏倒影,金碧澄鲜。桥畔花柳,夹映桥上红亭,晴光照灼,如长虹卧波,故名玉带晴虹。现桥亭已修缮一新,更加新颖夺目。
宝石凤亭:宝石山上旧有亭,曰来凤,因山形若凤故名。亭为清雍正时所建,伫立宝石山,南望平湖,水天滉(huànɡ)漾,群山起伏;北望则平畴万亩,沟渠纵横,屋庐栉比,每值清秋气爽,木落天高。岩石瘦削,风景特异。今景点犹存,现在北望则不是万顷平畴,而是城市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车如流水人如潮,呈现新时代的风貌。
梅林归鹤:地处孤山放鹤亭、林和靖墓旁。林和靖植梅养鹤,为北宋之事,数百年来人共仰之。然梅可植而鹤不恒有,清代命名此景实为有名而无其实。
玉泉鱼跃:玉泉是西湖三大名泉之一,位于灵峰青芝坞口清涟寺内,泉水色清而味甘。唐代诗人白居易《题玉泉寺》诗曰:“湛湛玉泉色,悠悠浮云身。闲心对定水,清净两无尘。”据明代《西湖游览志》载:玉泉寺,南齐建元中僧昙超说法于此,龙王来听,为之抚掌出泉,遂建龙王祠,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始建净空院于泉左。宋理宗书“玉泉净空”院额以榜之。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玄烨改名清涟寺。寺内甃石为池,方广三丈许,清澈见底,中蓄五色鱼,浮沉上下,投以香饵,群鱼争食,翻腾纵跃,使游人可以在此共略鱼乐人亦乐,泉清心共清的鱼乐意趣。现在的玉泉庭院是1964年在原址上重新设计建造的。鱼池内放养二百余条青鱼、草鱼、红黄白鲤鱼,游人则可在此凭栏观望五色大鱼沉浮上下、悠然自得的鱼景。
凤岭松涛:凤岭乃凤凰山万松岭,岭穿越凤凰山北麓,古时夹道多松树。唐代白乐天的《湖上夜归》道:“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万松岭的地名由此而来。清雍正八年(1730),在此补植松树万株,以还旧观,天风击戛,如洪涛澎湃,时与江上涛声相应答。今景点犹存。
吴山大观:在吴山七宝山。钟毓龙的《说杭州》载:瑞石山北,曰大观台,名为台,实为峰也。以其形方而四削,故曰台。山势高耸,江湖一目可收览,故名大观。清浙江总督李卫登此,正式定名吴山大观。今犹存。
功德崇坊:在涌金门钱王祠前。清雍正五年(1727),于祠前敕建石坊,题曰保障江山。俯临湖面,沙堤平垣,约数十亩,重杨披拂,望如烟丝,其中丹宫碧殿,掩映林表。每当旭日东升,霞光绚烂,波光荡漾,晓雾迷离,恍见风马云旗之象也。此石坊20世纪50年代倾圮,该景已无。
亭湾骑射:在今湖滨一公园一带,清朝时系杭州城墙和旗营的城墙外。西湖水流弯曲,旧有黑亭子,称亭子湾,沿湖数百步,平沙浅举,可容骑射。清时,旗下营的八旗子弟于此肄(yì)武。每当校阅之时,朱旗跃日,鼓角俱鸣,别有一番景象。1912年,清朝政府被推翻后,旗营和杭城西墙一并拆去。此景已无。
云栖梵径:云栖,既是山坞名又是寺名,位于五云山西面山麓。相传,五云山之五色祥云飞集此坞,经久不散,故坞名云栖。坞尽处,有云栖寺,建于北宋乾德五年(967)。此地翠竹茂列,幽兰丛生,枫楠荫浓,是西湖最幽静之处。梵村至三聚亭,奇峰四合,山势变幻多姿。从三聚亭至云栖古寺(今为杭州市工人休养院),是一条一里多长的青石板路。石板路的两侧则用小碎石砌成,青石板与块石之间有两条青黑色砖块镶嵌出的线,这是御道标志。黑线中间的路专供康熙、乾隆两皇帝走的,官员和百姓只能在线外的碎石上行走,若走错,轻是重杖,重则丧命。途中有会龙亭、洗心亭、双碑亭。这条蜿蜒丛篁深处的石径,人行其间宛如置身于绿波起伏、弥天皆翠的莽苍竹海之中。清代命名西湖十八景时,称其为梵径。梵,梵语梵摩的省称,意思是清静,一般指佛教的梵宫、梵刹。云栖古寺曾称云栖梵刹,通向云栖寺的石径也就称梵径。地处云栖坞上的范村,也就更名为梵村。现在云栖梵径与新西湖十景合二而一,统称云栖竹径。
海霞西爽:位于孤山西麓。有高阜如平台,清代雍正八年(1730)构亭其上,额曰西爽,取昔人西山朝来致有爽气之意。但海霞两字则不得其解。今亭已废。
莲池松舍:位于孤山东南麓的北里湖畔,与平湖秋月隔孤山路南北相望。《说杭州》有载:龙王堂,即水仙王庙,旁有莲花池,宽数亩,尝产白莲,清雍正五年(1727),改建精舍。前楹祠水仙王,后楼祀白衣大士。湘帘窣地,清磬声圆,瓶中咒水,时与池上莲花同结异香。
韬光观海:韬光,位于灵隐寺西北巢沟坞山腰。相传在唐代长庆年间,四川著名诗僧韬光在此兴建一座寺院,寺以人名,地以寺名,故名韬光。韬光在此建寺后,正逢白居易来杭任刺史,两人以诗会友,吟诗唱和,流传着不少佳话。现存的建筑有敞厅、韬庵、涌芬阁、一瓯亭、吕洞宾炼丹台、金莲池和观海亭。唐代诗人宋之问曾留下“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的名句,这就是韬光观海的由来。关于韬光的景观,清代文人陆以湉在他的《冷庐杂识》[1]中对韬光风景作过描述:比至山巅,四望空阔,近挹明湖之江,远望沧海,又别有一世界。
天竺香市:天竺山,位于灵隐寺南面,其地名来历源于东晋咸和年间。灵隐寺和法镜寺的创建人印度高僧慧理,来到杭州武林山,看到此地峰峦突兀,风景绝异,惊奇地说:“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峰之小岭,不知何以飞来。”因此,灵隐寺前面的小山就被称为飞来峰,飞来峰南面的山叫天竺山。天竺山有上天竺、中天竺、下天竺三个古寺,总称三竺,香火最盛。据《西湖志》载:方春时,乡民扶老携幼,焚香顶礼大士,络绎于道。更有自远方负担而至者,名曰香客,凡自普陀回向未有不至此者。三寺相去里许……晨钟暮鼓,彼此间作,真佛国也。故有天竺香市之称。今嘉(兴)、湖(州)、苏(州)、锡(无锡)前往进香者仍多。
湖山春社:今岳王庙西南的竹素园内,面对岳湖,与苏堤相邻。清代雍正九年(1731),浙江总督李卫建祠。祠中塑神像,称之为湖山正神,旁边的十三个女神像,称之为十二花神和闰月花神。祠宇正门庭柱上还悬挂着清代著名文人俞樾撰写的叠字楹联:“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每年春天,在此举行一次庙会,前来祈祷者络绎不绝,尤其是仕女如云,画鼓灵箫,喧阗竟日。清定为西湖十八景之一。至清咸丰末年(1861),神庙塑像皆毁。现已改建为竹素园,和花神庙均已修复一新,为曲院风荷公园的一部分。
蕉石鸣琴:在丁家山。此地三面濒湖,与孤山遥遥相对,故又名小孤山。丁家山巅秀石林立,状似蕉叶,其中有一石壁卓立如屏,人称蕉屏石,后人题蕉石山房。在蕉屏内,置石桌、石几,莹润无尘,携琴奏梅花三弄令人赏心乐事,故称之为蕉石鸣琴。现此景被围入西湖宾馆内。
西溪探梅:在北高峰之阴,即古荡至留下约九公里的地带。此处南面是山,北面是平原水网地带,居民多植梅。《西湖志》载:居民以梅为业,早春花时,舟从梅树下入,弥漫如雪,更有湘英、绿萼,花种不一,而华亭、石坞之间,有泉一泓,雪沤旋起,作梅花瓣,若以溪上之梅相似,亦一奇也。春时,杭城前往西溪探梅者络绎不绝。现此景已无。

[1] 共八卷,清·陆以湉撰,书中主要记载了清代和清代以前学者的品行、师承、经历和著述,清代的科举制度及其弊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