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浪闻莺的变迁
柳浪闻莺的变迁
柳浪闻莺,南宋杭州十景之一,位于清波门外的聚景园内。现在的湖滨路、南山路,八十多年前是杭州的西城墙。城墙外的沿湖地带,遍植柳树,故有柳洲之名。南宋建都杭州,为了上皇游幸,在杭州城内外建造了不少御花园,如城东的富锦园、城西的南屏真珠园、北山的玉壶、集芳园,其中最富丽、豪华的当数城西清波门外的聚景园。据宋朝周密《武林旧事》载:聚景园为宋孝宗所建,园中建有瀛春、览远等堂,滟碧、瑶津、琼芳等亭,柳浪、学士等桥。园内柳丝摇曳,翠浪翻空,黄莺啼鸣其间,柳浪闻莺的景点由此派生。当时,曾有一首《念奴娇》,对聚景园的风光作如下描述:“东风轻软,把绿波吹作縠纹微绉。彩舫亭亭宽比屋,载得玉壶芳酒。胜景天开,佳朋云集,乐继兰亭后。珍禽两两,惊飞犹自回首。学士港口桃花,南屏松色,苏小门前柳。冷翠柔金红绮幔,掩映水明山秀。闲试评量,总宜图画,无此丹青手。归时侵夜,香街华月如昼。”理宗后日渐荒落,宋亡园废。元代穆斯林阿老丁者,因随元世祖征西有功,于元延祐年间来杭建清真寺(今称凤凰寺),死后埋葬于柳浪桥畔,其孙丁鹤年庐于其旁。自此以后,他的子孙及其他穆斯林死后均葬于此,号称丁氏陇,俗称回回坟、南园公墓。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皇帝南巡,御书“柳浪闻莺”,并勒石刻碑,意欲恢复十景之旧。当时的浙江巡抚张敏,不忍掘回回坟,乃于涌金门外钱王祠前的西南隅、回回坟的北侧建亭,将康熙帝所写的柳浪闻莺石碑立于亭中。从此,南宋的西湖十景之一的柳浪闻莺遂易其地,其景观亦囿于一隅之地。辛亥革命后,拆除西城墙,南园公墓成为城中坟,伴随着柳浪闻莺碑石满目荒芜。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占领杭州,这一带成为日本军队的大本营,被划为禁区,更是阴森逼人。新中国成立前夕,此地沿湖一带,只剩几株枯树断桠,夕阳影里,群鸦噪叫,呈现一派凄凉的景象。新中国成立后,杭州市民强烈要求迅速改变西湖东南岸的荒凉面貌,将有碍景观的坟冢迁移他地。然而此地回民公墓,不同于迁移汉民坟墓,但又关系到西湖风景区的建设,又不能不动。常务副市长顾春林、市政府秘书长刘季青亲自过问这件事,于1954年11月,邀请杭州市伊斯兰教代表协商,达成协议。市民政局、建设局在杭县留下区荆山乡的荆山(今属余杭县五常乡)征地新建回民公墓,将南园公墓的坟全部迁到新公墓,为建设新的柳浪闻莺公园创造了条件。如今,柳浪闻莺碑又重新迁到柳浪桥畔。500余株杨柳汇集到那里,其中有微风吹拂、左右摇曳似贵妃醉酒的醉柳,有柳枝俯垂湖面、远望如少女浣纱的浣纱柳,有树干特矮、枝叶茂密酷似狮子头的狮柳,处处柳引游人入画屏,加上林荫深处黄莺的啼叫声,形成了特有的清新明净,以欣赏春景为主的风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