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煨鸡”的故事

“孤山煨鸡”的故事

杭州煨鸡,又叫“孤山煨鸡”,是西湖楼外楼一道传统名菜。此菜名鲜为人知,而谈起叫化鸡,则家喻户晓。相传古时候,有个乞丐住在孤山脚下,用黄泥将鸡裹起,在生火中煨熟,其香扑鼻,别有一番风味。后来历经高明厨师精益求精地加工制作,更加美味可口,并改名为杭州煨鸡。这种鸡选用重一斤左右的童子鸡,加上配料精细,外用网油、荷叶、黄泥包裹,然后放置在炉火中煨烤,使鸡保持原味,皮色金黄发光,鸡肉脆香肥嫩。这道菜从而成为杭州人宴请宾客的一道名菜。

据民间传说,叫化童鸡源于南宋。相传,有一赵姓厨师,河南人,在北宋京都汴京开设了一家风味菜馆,生意十分兴隆。靖康元年(1126),北方女真族金王朝崛起,主帅金兀术率兵大举入侵中原。北宋京城汴京沦陷,徽宗、钦宗被俘虏北上。金兵所到之处杀人放火,抢劫钱财,一时间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河山。宋室被逼南迁建康后,又继续南逃。在杭州定都,称为南宋。在此期间,大批北方民众也跟随朝廷南逃杭州。这位赵姓菜馆掌柜,在逃难途中又遭抢劫。到杭州后,举目无亲,在生活窘境中无奈求乞为生,并在孤山北麓林逋墓附近搭建了一个简陋的草舍,临时安顿。初冬的一天,南宋皇帝微服出游西湖孤山,正欲从山顶向北下坡,去晋谒处士林逋墓时,一股浓郁的鸡香味,扑入皇帝鼻中,向前一看,见一个乞丐一边在烤火,一边用手掰食刚煨熟的鸡肉。这时,皇帝上前去问个明白。听其诉说后,站在皇帝面前的乞丐,竟是历尽战乱坎坷的汴梁名厨赵姓本家。于是就把他带到宫中封为御厨,并令其专制御膳煨鸡,一时名声大振,叫化童子煨鸡就这样一代代传到现在。

023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