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堤·白沙堤·白乐桥
白堤·白沙堤·白乐桥
杭州西湖,妙境大成,冠绝宇内。但唐代以前,很少有文人墨客题词西湖,故知名度并不高。唐长庆二年(822),白居易来杭任刺史,历时三载,他不仅以斐然不朽的政绩,彪炳千秋。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杭时诗名已震撼一世,杭州西湖经其品题,本来秀美的山水更增添艺术魅力,从而名声远扬。白堤、白沙堤、白乐桥就与白居易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白堤,东起断桥,迤西经锦带桥止西泠桥。唐代已有此堤,称白沙堤,简称沙堤。宋代称孤山路。明代,堤上甃石铺沙,广种桃柳,故又有十锦塘之美名。白居易在杭期间,当时的西湖虽筑有旧堤,但年久失修,天旱时湖水不足,难于灌溉。天大雨,湖水横流难于蓄存。他经过周密观察,亲自主持修筑一条湖堤,由石函桥迤东北至余杭门,杭州市民呼白公堤。堤成以后,白居易又作《钱塘湖石记》,其言曰:凡放水溉田,每减一寸,可溉田十五顷,每复一时,可溉田五十顷……若堤防如法,蓄泄及时,即濒湖千余顷田,无凶年矣。今少年宫东侧的白沙路,就是当年白公堤南端的一段,其北段则由于历经沧桑,已无痕迹可寻。而白居易在杭时,极喜到白沙堤(即十锦塘)漫游,常写出令人传诵的名诗。“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的轻轻几笔,即刻画出西湖、白堤初春生机勃勃的奇妙景象。白沙堤虽非白居易所筑,但杭城百姓怀念白居易,故称其为白堤。
白居易在任内,还重视对西湖的疏浚和山林绿化。他政平讼简,凡对贫民有犯法者,责令在西湖周边的山上植树若干株;富民有赎罪的,则责令在西湖开挖葑田若干亩。几年后,西湖葑田尽去,湖水清澈,沿湖群山绿树成林。白居易见此心旷神怡,经常在九里松石莲亭休憩,并过亭边小桥上山,登高望远,饱览湖光山色。唐长庆四年(824)五月,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满,离杭之际,出现了“杭老遮车辙”的送别场面。杭州人民感激他留下了一湖清水、一道湖堤、六井清泉和许多优美的诗篇,就将石莲亭边的小桥取名为白乐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