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平眺风光美

湖心平眺风光美

湖心亭位于西湖外湖的中心,全岛面积约0.5公顷,绕亭之外皆水,环水之外皆山。因亭在外湖中央小岛上,故后人将此亭称作“湖心亭”。亭作岛台,岛为亭名。登上湖心亭,极目四眺,湖上景物一览无余,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水色山光一片,这就是所谓“湖心平眺”。

据志书记载,自宋元至明朝初年,为湖心寺,鹄立湖中,寺外有南、中、北三塔鼎峙,明弘治年间,寺与塔俱废;明嘉靖三十年(1551),杭州知府孙孟用疏浚西湖的淤泥加以拓展,广植花木,增设石栏,建“振鹭亭”,遂成规模。不数年,又废,明万历四年(1576)重建并题亭匾:“太虚一点,宛在水中央。”并配以楹联:“亭立西湖,宛西子载扁舟,雅称雨奇晴好;席开水面,恍苏公游赤壁,偏宜月白风清。”不久,又崩坏,万历十七年(1589)重修,四磡俱用石砌,定名“喜清阁”,亭貌极其开爽明朗,玳瑁金椽,琉璃玉照,风响檐铃,月移花影,坐于亭间,有羽化登仙之感。公元1699年,清康熙皇帝南巡到此游览,深感幽静,当即挥毫题书“静观万类”四字匾,又写了一副楹联:“波涌湖光远,山催水色深。”再在楼上题书“天然图画”匾额。他还写了一首五言律诗,后来曾勒石于亭中。清代在增修西湖景目时,“湖心平眺”被列为西湖十八景之一。抗日战争时期,杭州沦陷,日伪当局将“喜清阁”楼屋旧址改建为财神殿。抗战胜利后,又改为观音大士殿。杭州解放时,湖心亭已成危房,假山严重毁坏,树木枯萎凋残,一片荒芜破烂景象。现在的湖心亭是1953年市人民政府拨款重建的,朝南建有精雕细刻的牌楼式正门,东、西、北面开有洞景式的侧门,外观两层黄色琉璃瓦顶,翘角飞檐,朴素明朗,四面筑有青瓦、粉白龙形花窗围墙。墙外有临水小径,依墙设椅,近赏碧波岚影,远眺“三面云山一面城”的长幅画卷。墙门内的庭园布局,以楼亭为主体,左右配置碑亭、画廊,组成典雅古朴的建筑群,沿内墙筑有两组空透、玲珑的假山。在空地、假山、湖岸上植以树木花草,形成小中见大,内有分割,外有透景,内外融为一体的独特风格。清代著名学者俞曲园曾填词《虞美人》赞美湖心亭:“一轮乍透疏林缺。洗尽人间热。湖心亭上倚阑干。便觉琼楼玉宇、在尘寰。树阴满地流萍藻。夜静光愈皎。天心水面两相摩。时有银刀拨刺、跃金波。”

最近湖心亭又修整一新,这颗镶嵌在西湖中的明珠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笑迎休闲者和游人的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