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通律寺古今谈

六通律寺古今谈

六通律寺,位于西湖南高峰东北麓的颖秀坞内,五代后汉乾祐二年(949)吴越王建,初名惠德塔,北宋改六通慈德院,英宗治平二年(1065)改六通律寺。据1981年杭州地名普查考证:“通者,顺也。”六通,含杭州风俗“六六顺之意”。那又为何称六通律寺呢,据新编《西湖志》载:杭州佛教寺院分为三类:(1)禅寺,以修持禅定为宗旨,如灵隐、净慈、中天竺、虎跑、灵峰等都称禅寺;(2)教寺又称讲寺,以研究并阐扬佛教教义,宣讲佛教经典为宗旨,如上天竺讲寺、下天竺讲寺、大圆觉天台教寺、惠因讲寺等;(3)律寺,以研习和传持戒律为宗旨,如昭庆律寺、法相、六通律寺等。六通律寺曾有辟尘炉,非木非石,叩之铮然,纤尘不染,为该寺一大奇观。同时该寺还藏宋景濂所书《法华经》八十卷。又据《湖山便览》载,宋僧人道宣与弟道翊、道定偕至杭,宣为六通慈德院开山祖,翊为上天竺开山祖,定为法相开山祖,时号僧中三凤,明嘉靖间寺废,炉为他寺舁去,八十卷法华经亦被焚毁,明万历重建,民国年间寺废,仅存六通古井一处。新中国成立之初,寺遗址辟为六通招待所,1984年更名六通宾馆,1992年宾馆全面改建,形成高低错落具有民族风格的特色庭园。园外林角深处有一棵倒伏的香樟,俗称唐樟,树龄达一千余年。

03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