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慈寺钟声报吉祥
净慈寺钟声报吉祥
净慈寺是杭州西湖四大丛林之一,20世纪80年代又被列为全国汉族地区重点寺院之一。它位于南屏山慧日峰下,面对夕照山。五代后周显德元年(954),吴越国王钱俶为供奉当时有名的永明禅师而建。永明(904—975)本姓王,名延寿,字冲元,是当时西湖南山佛教的开山祖师,以他的法号加上地名,定名慧日永明院。北宋时改名为寿宁禅院,南宋又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简称净慈寺或净慈禅寺。历史上几经兴毁,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复建,历时五年,塑五百罗汉,供奉在罗汉堂内。净慈寺有殿宇十座,房舍五百余间,与杭州灵隐寺、余杭的径山寺、宁波的天童寺、阿育王寺同列为江南禅院五山。
该寺明、清以后屡毁屡建,明《西湖游览志》卷三:“宋建隆初,禅师延寿以佛祖大意,经纶正宗,撰《宗镜录》一百卷,遂作宗镜堂。熙宁中,郡守陈襄,延禅师宗本居之……皇明洪武间毁,僧法净建。正统间毁,僧宗妙建。寺内有永明堂、圆照楼、一湖轩、并废。”《净慈寺志》:“明洪武十一年,住寺夷简修葺寺宇,重建钟楼,以旧钟小,募集铜二万余斤,铸巨钟,高悬扬声,响彻湖上……永乐八年和二十年先后重修。正统二年,住持宗妙再建。成化二十年,住持智源重修三大殿,与三大士堂、罗汉堂等,并建石坊门。弘治十年住持文怀募金再修。万历间司礼内监孙隆出资修建,铸大鼎,礼东岳神,拓建地藏王殿等。”《西湖志》卷十:“国朝康熙三十八年,圣祖仁皇帝南巡幸寺,御制《由净慈寺经南屏诸山诗》,赐御书净慈寺额并‘西峰’二字,又赐御书《金刚经》一卷,四十六年圣驾再幸,奉旨重修,四十九年工竣,御制重修净慈寺碑文。雍正八年,总督李卫重修山门并书‘湖南佛国’、‘震旦灵山’二坊。”《西湖新志》卷六:“道光庚子乌敬斋中丞筹款重修……咸丰之季毁于兵火,鞠为荆墟……光绪十四年修观音殿、功德堂。二十四年,建天王殿、宏法堂及诸房寮。俞樾称其因山为屋,高高下下具有画意……并增建云水堂。民国五年重建大殿,七年建修松堂,八年创立念佛堂,以实行禅净双修之旨。寺有运木井。”新编《西湖志》载:“民国二十一年(1932)十月十日大火,济公殿、运木古井全毁。二十二(1933)年寺前修马路,‘南屏晚钟’碑亭由万工池前移至寺院山门前。”1955年曾全面整修,前、中、后三殿焕然一新。1959年又整修大殿,并在殿西修济祖殿、寺院山门前“南屏晚钟”碑亭。“文化大革命”期间,寺宇一度被占用,损毁严重。1982年寺庙移交杭州市佛教协会,重新修建。1984年整修藏经阁、戒堂。1985年修葺后殿,1986年重修天王殿、御碑亭、运木井、井亭、钟楼与寮房等。日本佛教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贯首秦惠玉捐资3000万日元,由杭州制氧机厂浇铸铜钟一口,这口铜钟悬挂在净慈寺重建的二层三檐的钟楼内,高3.6米,直径2.3米,重一万公斤。造型古朴,外面铸有《大乘妙法莲华经》,6.8万余字,铸造精致,每敲一下,余音达两分钟之久,余音袅袅,十分浑重动听。1986年11月21日钟楼及大梵钟落成,举行启鸣典礼与法会,l08记雄浑有力的钟声回荡在西湖上空,绝响百年的南屏晚钟重新响起,为杭州美丽的湖山壮色增辉。1989年大雄宝殿修建一新。现在净慈寺有前、中、后三座主殿。寺前有“南屏晚钟”御碑亭、放生池及照壁,寺东有钟楼、运木井。此后济公殿与永明殿也相继建成。
净慈寺所以闻名遐迩,是与民间传说中的济公和尚分不开的。相传南宋嘉泰年间,净慈寺大殿被焚,长老无钱购买木料,无力修建,济公和尚夸下海口,称三天之内可以弄到木料,兴工建寺。谁知他说过以后,天天喝酒,不见行动。每天烂醉如泥、昏昏沉沉,整整睡了三天,长老十分着急。到了三天过后,济公突然大嚷:“木料到了!”长老惊问:“木料在哪里?”济公说:“我去四川募化大批木料,现已从海上运来。寺里的‘醒心井’与大海相通,只要在井上搭起木架,装起轱辘,一根根拉上来就是了。”长老半信半疑,叫人搭好木架。井内有一根木头高出水面,大家七手八脚用轱辘将木头往上拉,拉上一根,井内又有一根冒上来。这样一直拉到七十根,不知谁喊了声“够了”,说也奇怪,最后一根木头就再也没有拉上来,从此这口醒心井就成为“神运井”,后来又称为“运木古井”。这最后一根木头就一直留在井底。
净慈寺另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就是钟声。净慈寺从建寺起就有一口大钟,每到傍晚,钟声在苍烟暮霭中的山间回荡,悠扬动听,绕耳不绝。南宋建都杭州时,就把净慈寺的钟声定名为“南屏晚钟”,成为西湖十景之一。尤其是杭州人在除夕都有到寺庙烧头香的习俗。每当除夕夜,净慈寺的钟声响起,成千上万的市民,不管刮风下雪,都争先恐后地来到净慈寺烧头香。整个寺庙灯烛通明,人头攒动,香烟缭绕,祈祷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福至财来,呈现一派热闹兴旺的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