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由于三北半岛除翠屏山脉外,其余区域都是5000年来逐步围涂成陆的,因此三北半岛可以说是没有原住居民的,这是一个完全由历代移民共同开拓而成的区域,移民文化是这个区域最为显著的特性和永恒的主题。
对移民文化的研究,涉及了大量的区域文化和相关历史地理信息。本书以对移民文化的研究为主线,结合三北半岛的历史文化、围垦文化、产业背景、宗教文化、宗族资料、商帮文化等大量资料,使移民文化这一课题的内容更为丰富。
在对本课题的研究整理之中,还发现并梳理了三北区域历史文化中的许多亮点。
比如对境内早期文化遗址——童家岙遗址的历史断代问题。大量资料和专家的研究都表明童家岙遗址是河姆渡文化中最早的部落遗址。《浙江通史》记载其具有河姆渡文化的第四层以及部分第三层的特征,即相当于距今6400年前至7000年前的文化遗存,而在我们以前的介绍中定位为是距今5000年前至6000年前一个文化遗址,因此,童家岙文化显得毫无亮点。由于对童家岙遗址的断代研究的前移,从中发现这一带曾经是早期“有段石锛”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是“海上石锛之路”的传播起点之一。
相传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早已有楚国的文种迁移到三北一带定居,可以说是三北地区最早的一位移民。
在两汉时期,已经有董氏、任氏、虞氏、严氏、蔡氏等家族移居到区域内定居,他们是现知三北一带最早的移民家族。在对两汉时期的移民研究中,还发现东汉晚期徙入五磊山的古代印度高僧那罗延是现知三北区域的第一位外国移民。
延至魏晋、隋唐以及五代之际,区域内移民主要由上林一带窑工、避中原战乱士族、平民阶层等组成。从上林湖及周边一带出土的200多座古窑址而考,当时三北南部沿山一带已有大量移民迁入定居。
宋元时期是三北移民大量涌入的一个阶段。主要集居于宋代所建的大古塘上下,境内所知的许多大姓望族大多都是在此际迁入的。
明代迁入三北一带的,主要是一卫两所的驻军,主要迁调自温州乐清、福建建宁一带,人口达8000多人。
清代移民主要有两个趋势,早期主要是区域内部流动,称为上塘居民下迁;中后期之际,随着石堰盐场向北发展,大量绍兴移民进入三北西部一带四塘至七塘区域从事盐业生产,人数有2万之众。
民国时期进入三北区域的主要是温州与台州地区的一些贫民,人数2000人左右,主要移入三北东部龙山一带开荒和打长工等。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口迁入较少,主要是上虞南汇及温台一带有少量人员迁入。“文革”期间,曾有3500余名知识青年以插队、支农等形式进入三北区域,最终有2000人左右在慈定居。
改革开放后,是外来人口进入的一个最主要时期。在20世纪80年代每年进入不到1000人,90年代每年进入约1万人,进入2000年后,基本上是以每年10万人的增幅递增。目前总数为近100万,可以说大部分是隐性移民。这一时期迁入的还有青田滩坑水库移民,人数约1200人。
慈溪作为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移民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内涵丰富、数量众多,可谓是其最显著的城市名片之一。
本课题的研究可以说是一次对三北移民文化的系统梳理和全面挖掘整合。希望能够作为一部开展区域文化研究的基础性资料,为全市移民文化的研究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