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西民东移
西民东移也是民国时期三北半岛区域内移民发展的趋势。从上而知,东部地区境内大姓望族有浓厚的商业意识,往往你帮我带往周边一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区域从事商业活动,因此利济塘以北、七塘之南一带的新围垦的大片荒滩草涂便成为西部移民前来谋生的沃土。
民国时期慈东地区西部移民迁入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今观海卫镇(原属师桥镇)五洞闸村、掌起镇古窑浦村、龙山镇(原范市镇)太平闸村、龙山镇(原范市镇)小施山村、龙山镇伏龙山村等。当然东部地区的其他一些村落也有零星迁入,但都没有这样集中。
太平闸村编有村史,根据《太平闸村村史简叙》,我们可以了解到其村庄历史和当时的迁徙情况,现录如下。
一、地理位置和气候状况
太平闸村地处慈溪市东部,位于范市镇329国道以北。东为范市镇小施山村,西与观海卫镇古窑浦村隔河相望,南为范市镇新东村及新西村农地,北濒杭州湾海涂及七姐八妹山。境内主要交通干线为方淞线(南北穿村)及师三线(东西穿村)(均属市级公路)。主要河流有村西的淞浦和村南的五塘横河,且均为村界分隔线。太平闸地势低平,属冲积平原,土地肥沃,土质呈微碱性,宜植棉花。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梅雨季节明显,秋有台风影响,年平均气温16.2℃,年降雨量1250毫米,无霜期257天。
二、村庄形成和人口迁移
太平闸原属镇海县灵绪乡管辖。1954年9月划入慈溪县。
20世纪初,太平闸人烟稀少,荒滩一片,海水潮进潮出。当时只有一座闸(原址张裕昌屋房汽车桥)和三间二庇的涨网屋(原址现在村办公楼马成华、胡柏森造屋处),以上两处建筑物距今约140年之久。
经查考,太平闸最早来的是范善章父亲范阿亨和范利祥父亲。他们从范市西村(四间头)搬迁下来,当时建房为木结构,上盖黄瓦片,共五间二庇。
据考查,太平闸最早来的是范氏兄弟,到一九二四年后陆续来太平闸种地,租范姓丁地。具体是:
一九〇六年,范善章父,由范市来太平闸。
一九一四年,范利祥父,由范市来太平闸。
一九二〇年,范汉章,由范市来太平闸。
一九二四年,林善根、林友根。
一九二五年,林友金、韩杏娟(女)。
一九二八年,沈新荣、徐新校、徐新昌。
一九二九年,徐志田。
一九三〇年,华成章、高志林、朱纪尧、罗阿小、潘□□。
一九三一年,沈桂宝、沈孝宝、冯永昌、蒋纪林、胡仁康。
一九三二年,岑长林、胡仁龙、岑云祥、余文岳、祝金伍、杨士表、沈新乔、余祥荣。
一九三三年,蔡永芳、胡国桢、胡成仙、叶松元。
一九三四年,沈长福、蔡阿月、华长庚、华长寅、潘永钿、岑水宏、沈孝干、龚仁雅、钱国良、罗永林、王尧昌、孙如表、孙尧棠、王尧才、岑尧方、罗永祥。
一九三五年,应高荣、朱尧林、陆仁昌、史合福、戎照德、吴洪章。
一九三六年,胡增桂、林娟娣、陈林才、王祥华、孙如永。
一九三七年,章金龙、岑加千、史志海、茹岳灿、余孝龙、胡南阳、孙如尖。
一九三八年,胡炳尖、韩文章、朱干洁、朱干光、韩文来、徐孝福。
一九三九年,余阿雅、岑林荣、陈协生、岑加表、岑水荣。
一九四〇年,余祥福、余祥康、岑祥水、张贤水、张贤坤。
一九四一年,孙如华、孙棠楚、孙文宏、孙棠森、孙棠英、高成敖、戚瑞林、胡裕国。
一九四三年,陈培田、苗义见、宋志煊、毛初宏、蔡仁龙、崔松海、岑长尧、沈世湾。
一九四四年,吴祥渭、诸家尖、岑仁林、张干明、沈怀坤、冯长标、胡家侦、章珠凤、金志尧、姚佳安、陈忠德、徐梅昌。
一九四五年,朱尧昌、杨炳光。
一九四六年,李云章、姚佳传、徐小比、孙如冲、孙如田、孙如永、冯文才、余同昌、王惠德、王世昌。
一九四七年,林友才、陈永水、宋张海、冯如田、潘定裕。
一九四八年,岑宽永、潘宝康、陈仕钿、章永浩、陈银宽、应森见、孙文福、胡怀贵、冯允来、沈金仁、胡友和、惠杏标、毛文钊、洪文元、王孝焕。
一九四九年,周永根、赵悦明、胡裕表、韩志炳、孙水长、章登杨、钱长夫、钱阿高、吴炳夫、阮云通、陈干根、杨春生、胡炳和、邵志标、马连庆、邵志高、章志根、阮云张、姚永水、马木青、苗世正、华志孝、岑金良、华大财、黄炳章、陈永桂、茹尧水、俞德怀、俞志新、任仕潮、施传金、鲁炳忠、周云钿、阮云正、周尧根、张张光、沈瑞连、沈瑞康、任仕新等。
到解放时太平闸村共有181户人家,计600余人口,就这样,太平闸村形成了。到1958年之前又有慈溪西部移民到太平闸共60余户,近200余人。
来太平闸的人大多为以下几种:一、逃荒讨饭的人。二、逃避壮丁,怕小枪帮的人。三、在解放前后开荒种地的人。四、在公社化时移民种地的人。
因此,太平闸村的人都来自五湖四海,到2006年为止已有124个姓氏,五个民族(汉族、土家族、布衣施、畲族、壮族)。全村共有1128户,2823人。
来自太平闸的这些移民,大多来自三北西部地区的胜山、庵东、坎墩、逍林、新浦等地。比如胡增桂家庭迁自胜北六塘下(今属新浦)。为乌山胡氏燕宁堂族长胡文宏第四子。据民国《乌山胡氏燕宁堂宗谱》载:“胡文宏生有五子,景智、景仁、景永、景贞、景德,长景智、次景仁、幼景德居六塘下,三子景永迁范市杨家,四子景贞迁范市太平闸。”
解放初期曾任沿海乡乡长的胡仁富即为胡增桂次子。胡仁富解放前与杨士涨等曾跟沈宏康参加革命,沈宏康(解放后曾任宁波地委副书记、专员)也是移民,随其父沈长福1934年从附海一带迁居而来。杨士涨(解放后曾任观城区委书记)原籍胜山,在抗战前跟其兄杨士表从胜山一带迁来。
小施山村也是一个典型的移民村落,由该村副书记徐春莉所撰的《由穷变富六十年》一文中,我们可以了解该村移民变迁的一个侧面:
龙山镇小施山村原来是个苦地方,一片荒凉,周围十里无村庄,东至伏龙山,西至太平闸,南至施公山,北至大海洋,天鹅做窝,山羊成群,荒无人烟。1932年,姚连敖、罗大敖、姚国四、施张元等贫苦农民从慈溪西部(小安街、断头湾)迁移到这里开荒种地,靠海度日,过着十分艰苦的生活,住着三脚舍,困个来落床,吃个五样烫,穿个破衣服,原来地名叫施公山海地舍。
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际,小施山村共有80余户,400多人,大部分从小安街、断头湾一带迁来,主要有姚、施、罗、吴等大姓。新中国成立以后,又有庵东、胜山等地迁来孙、岑等姓。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10年,是由穷变富的六十年,经过土地改革、互助合作,生活得到改善,又经过土地承包到户、改革开放,由三八、六龄部队耕种,让青壮年去搞副业生产,在山靠山,在海靠海,组织了两百多艘渔船,下海捕捞鳗苗,生活很快富起来了,现在是楼上楼下电器化,高楼大厦别墅化,水清路平车子化,吃饱吃好营养化,穿红着绿时装化,想想过去,看看现在,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全靠毛主席,理论致富邓小平,三个代表江泽民,胡锦涛是十六大的接班人,带领全国人民向小康生活迈进。
伏龙山村也是民国时期形成的一个村落,位于伏龙山西南麓,原称龙山地舍村。据伏龙山村书记陈耐学所撰的《伏龙山村地舍村的历史》一文载:
地舍村来历,解放前属镇海县龙山乡管辖,1950年为龙山乡四村,1954年划入慈溪县,1958年属龙场管理区,1966年为龙场公社红联大队,1976年改为地舍大队,1981年更名为龙西大队,1983年改制为龙西村,1994年地舍与伏龙合并为龙联村,到2001年龙联与下洪村合并取名为伏龙山村。1986年调查全村135户,484人。耕地475亩,产种棉粮,山地310亩,产种竹木。
地舍取名,1925年龙头场林家村民林梅生,种地大户,有100亩田地,为了生产方便,在距龙头场1.5公里背面灵峰浦旁搭起草舍,作为长工歇舍,后建舍人越来越多,从慈溪余姚移民到镇海县龙山落脚,形成村庄,取名地舍,由于离海比较近,故取名海地舍。至今已有85年历史。抗日战争与三五支队北撤时为革命根据地,余杨康、韩永康现在还在世,岑德林、方阿忠、岑干宝等已逝世。
2010年伏龙山村有931人,由洪、陈、岑、丁、龚、华、李、罗、苗、沈、张、周、朱等姓氏组成,其中岑、陈、洪为大姓。
陈耐学所称的“方阿忠”就是全国先进代表方忠文。《慈溪县志》载有方忠文传:
方忠文(1922—1987),新浦镇人。幼年父母俱亡,未曾入学。民国十九年(1930)随兄迁居龙山乡地舍村,以靠海和开荒种地谋生,民国三十六年(1947)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后,历任龙山乡农民协会主任,龙山区农场(后改名慈溪县第二农场)场长。1958年,农场853亩棉花亩产皮棉73.5公斤,被评为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由国务院授予奖状。方忠文出席全国先进代表会议。1964年,农场改为慈溪县棉花原种场,为全县40万亩棉花提供良种,并培养出“慈棉一号”优良品系。
由此可知,方忠文是民国十九年随兄从新浦镇迁往龙山地舍的。
古窑浦村落形成于清代晚期,但居民大多数在民国时期从原姚北地区迁居而来。根据掌起镇作协秘书长吴国雄的调查资料《年轻的古窑浦村》一文载:
晚清时期,杭州湾南岸海岸北退。古窑浦、淞浦、淹浦一带,至清末海岸已退至六塘以外。至清道光、咸丰年间,已有太平闸、清宴闸、三洞闸、五洞闸等为出海口东西连接的低矮泥塘——六塘。因这一时期是海涂北退期,六塘只是海涂与农田的分界而已,塘体低矮。(此时期淞浦出海口还在大塘,即位于现在范市西面的淞浦老闸。)
古窑浦村位于杭州湾南岸,是慈溪市掌起镇的东大门。至2010年7月,全村有4414人,耕地4367亩,以种植水蜜桃为主。
清咸丰十年(1860),先民虞三江从淹浦洞桥虞家来古窑浦口渔耕,他结草为舍、垒土为灶,边打鱼、边垦荒。种粮植棉以自给,打鱼砍柴以自足。并在河边塘角广栽桃、梨。数年后,果园连片……四乡八村遂称这里为“三江舍”,或“桃园”。
随着海岸的北退,古窑浦口有大片可垦荒滩,大批附近贫民,逐年迁来。先以大古塘南掌起、洋山、淹浦一带农民为主,后有大量余姚籍贫民逃荒而来。渐成村落,曰“海地舍”。1944年,国民政府设古窑乡,有古窑一至五村,有五个自然村,分别为西舍、东舍、东塘、二流沟上村、二流沟下村(公社化时期,二流沟上村为14站,下村为13站,东舍、东塘为9站、西舍分别是10.11.12站),古窑乡属鸣鹤区辖。几经变更,2001年后,早年的东舍、东塘、西舍即古一、古二、古三、古四村合并为现在的古窑浦村。
先民习惯依水而居,古窑浦先民也不例外。古窑浦西舍的移民大多集居在三洞闸以上的古窑浦两岸,东舍的移民主要栖居在清宴闸上向天流沟(向天流沟当年是一条很浅的自然水道,经常断流,河底向天,故名之)两侧,东塘人则居淞浦西岸。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现在的海岸已向北推进近10公里。
新中国成立前,古窑浦村有农户近400户(不含上、下二流沟村,下同),人口1500多人。其中东舍、东塘96户,396人。
古窑浦村的先民来源广泛,主要来自两处:一是原慈溪籍大塘一带淹浦、掌起的洋山、陈家、叶家、邱吴童等姓的贫民。二是原余姚籍难民逃荒而来,大多来自胜山、新浦、坎墩一带。因此,古窑浦村民姓氏众多,有130多姓。
东舍、东塘以陈家后裔,叶家、邱家后人为主。西舍则以古窑浦开埠鼻祖虞三江之后虞姓为望族。余姚籍移民以胡、徐、应、龚、高、茹、华、阮、丁等姓氏为众。改革开放后,随着外来人口在古窑浦的生根落脚,姓氏正在不断增加。
由此可知,在民国时期,古窑浦村民主要是从胜山、新浦、坎墩一带迁来,其姓氏以胡、徐、应、龚、高、茹、华、阮、丁等姓氏居多。
观海卫镇五洞闸村位于古窑浦村西侧,原村在六塘南,据《慈溪地名志》载:“境内淹浦下游有一闸,光绪戊申年(1908)由吴锦堂先生出资所筑,有五孔,故称五洞闸。周围原系海涂荒滩,民国三年(1914),有虞庆裕、虞宝贤父子逃荒于此,以捕鱼割柴为生,后定居者日多,渐成小村,1952年,全国劳模罗祥根带领十四个贫农在此办起全省第一个高级社,取名五洞闸农庄,后受到了毛主席的批示,从此五洞闸享誉全国和部分国家。”
由此可知,五洞闸村形成于民国时期,村民除了一些上塘居民,还有从西部迁过来的四方移民。
著名爱国华侨吴锦堂所建的古浦第五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