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越国的崛起

二、越国的崛起

越国的主体民族是于越民族,是我国南方百越部族中最古老、最发达的一支。其活动的中心区域之一,就是今宁绍平原、会稽山地。《史记》记载,夏王朝第六代王少康,“恐禹迹宗庙祭祀之绝,乃封其庶子于越,号曰无余”。《吴越春秋》也记载:“少康恐禹祭之绝祀,乃封其庶子于越,号曰无余。”少康封无余于越,越国历史由此开篇。夏、商时期的越地,稻作文明占有领先优势。当时,宁绍平原还是一片温暖潮湿、潮汐日薄的沼泽地,于越先民“陆事寡而水事众”,“与鳄鱼鳖为伍”。从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稻谷可以推测,这里是世界稻作农业的发源地之一。据《吴越春秋》记载,其时“人民山居”,“随陵陆而耕种,或逐禽鹿而给食”,可见这里稻作文明悠久璀璨,源远流长。在长期的拓垦、耕植、狩猎与捕捞生活中,于越先民形成了“饭稻羹鱼”、“断发文身”、“习水便舟”、“批草莱而邑”等习俗。他们顽强地改造着自然,发展着生产,繁衍着子孙,延存着古老文明的星星火种……无余以后千余年,越国国事不见正史、典籍记载。

直至春秋末年(约距今2500年前),“于越部族”进入了历史的辉煌时期。周敬王三十年(前490),第39代越王勾践迁都,建城于今绍兴市区,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惨淡经营和艰辛努力,越国的经济出现了繁荣的景象,部族人口迅速增加,农业、畜牧业、狩猎业、捕捞业、养殖业和盐业等都有重大的发展,手工业中的陶瓷业、纺织业、建筑业、造船业、冶铸业和酿造业等达到了新的水平,对外贸易也十分活跃。在政治和军事上,越国凭借其20年发展起来的雄厚的综合国力,终于灭吴雪耻,兼有吴越之地,进而横兵江淮,跻身于中原霸主之列。据《吴越春秋》记载,自勾践以后,越国“凡八主,皆称霸”,灭滕伐郯,为各国所惧。称霸后的越国迁都琅琊(山东诸城),其地盘扩展到了今山东东南部,成为一个东方大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经济,青铜器逐步取代石器,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农耕经济因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越国臣民排干沼泽,拓荒种地,积极兴修水利,发展畜牧业,越地迎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春秋中后期,越国境内手工业门类齐全,工匠技艺精湛。尤其是冶炼业、陶瓷业、纺织业、造船业和酿造业,在中国历史上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三北之地属越国核心发展圈范围,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也应该较高。

在越国时期,横河境内的梅澳湖已形成。据《横河镇志》引雍正《浙江通志》载:“据传在春秋战国时,吴国建邺宫,来此伐木,见明塘溪口一梅树,堪作为梁,伐之运都,但梁已足,欲移作他用,一夜之间,梁飞回梅澳湖中,水旱则自浮沉,人异之,称水底梅梁,后其山称梅梁山。”

湖泊是农业生产的灌溉之源,从梅澳湖已形成来看,三北一带沿山高地在距今2500年前已广植水稻,这也是聚落形成的重要条件。并且陶瓷业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