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姓移民
(一)龙山镇大姓家族
1.大岙徐氏
大岙是慈溪最东部的一个村落,位于原澥浦岭收费站西侧,329国道南侧,今属金夹岙村。据《龙山镇大姓流源调查资料》记载:“徐姓521人,金岙村大岙徐氏,系镇海河头(今镇海区九龙湖镇)路下徐同宗,南宋初有徐姓五兄弟由山东东海郡迁此,分居各地繁族,长兄立洋墅徐家,二兄立长石徐家库,三兄立西河大刺门跟徐家,四兄立雁门大岙徐家,其五立路下徐。”可见大岙徐氏南宋初迁居于此。
2.徐夹岙徐氏
徐夹岙位于大岙西侧,329国道南侧,今属金夹岙村。据《龙山镇大姓流源调查资料》记载:“徐夹岙徐氏系镇海河头鸿山惇仁堂徐家同宗,始祖仲孙,授明(州)禄事参军,古籍鄞西,后五世迁奉化。南宋初,十世祖由奉徙此。”
由上可知,徐夹岙徐氏迁自奉化,南宋初至此。
3.清溪金氏
清溪金氏,即金夹岙金氏。以村中之溪清而名。村在徐家岙西侧,329国道南侧。据《龙山镇大姓流源调查资料》记载:“金姓,686人,世居吴闾。宋建炎初,高宗南渡时裔孙从驾至明州,寓居定邑澥浦,迁三北之清溪,称金家(夹)岙,后裔返迁镇海澥浦、龟山、三七房、金华村、金家等多处。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金家岙金氏九世祖朝俊奋身代胞兄坐法,其妻徐氏节义教子,十世孙举乡贡为宝庆推官。清道光间二十二世孙一支迁居舟山金塘等海岛。”
可见金夹岙金氏亦于南宋初迁此,今为慈东大族。
4.邱王二姓
邱王位于金夹岙西侧,雁门岭下,苦战岭南麓,以邱、王两姓名村,旧为三北主要港口,以邱家洋名港。据《龙山镇大姓流源调查资料》记载:“邱姓,416人,集居于邱王村邱洋。祖籍河南商丘,南宋时避金兵入侵,南移至雁门岭下定居。后子孙繁衍,立‘大云堂’邱氏宗祠。明嘉靖间因避倭难,一支脉迁居高唐邱李王邱家。清康熙年间,分支迁居镇海汶溪外邱、岱山岱西剪刀头村。”
“邱王王氏,南宋建炎三年随宋室自山西太原南迁定居。”可见,邱、王两姓均在南宋初迁此。
5.东岙朱氏
东岙位于邱王西南侧,凤浦湖东湖滨,329国道南面。据《龙山镇大姓流源调查资料》记载:“东岙朱家,据称为汉臣朱买臣之后,分支于宋绍兴四年(1134)徙此。清末民国初子孙繁衍,遂分迁龙山所、西门外、东门外等村定居较多。东岙现存朱氏宗祠‘燕翼堂’与澥浦‘滕山朱姓’同宗。该支朱家近代名人有:民国时期抗日民主人士朱祖燮(1908—1948),曾任慈镇姚抗建工作推进会常务委员、龙山镇长等,《镇海县志》、《中共党史慈溪大事记》等有载。现代朱贻瑾(改名丁永泉)(1929— ),1989年被中央军委授集体一等功,少将军衔,《凤中文集》等有载。清末民初东岙朱家有后裔朱鸿南迁龙山所建‘勤德堂’。现有宣统二年《蛟川朱氏宗谱》全套十一卷,存镇海档案馆。”可见东岙朱氏也是在南宋初迁此的。
龙山所朱家勤德堂大屋。
6.龙山郑氏
龙山郑氏即西门外郑氏,在龙山所建前已迁此。据《镇北龙山郑氏宗谱》载:“源出河南荥阳郡新郑,北宋末为避金兵南徙浙东定居,慈溪半浦、镇海灵绪、海晏郑姓,为同宗之三大族。龙山通德堂郑氏,始祖靖侯,宋室南渡时迁居于此,繁衍成族,集居西门外。明成化(1478)岁贡郑珞,徙镇海西郊定居,为镇海城区、郑家边、郑家弄郑姓先世。”
西门外郑氏亦为慈东大族,今村内还存民国时豪宅多幢。镇海十七房为龙山郑氏后裔。
7.凤浦钱氏
凤浦岙村位于凤浦岙西滨,达蓬山东麓,钱氏居凤浦岙村北侧。据《龙山镇大姓流源调查资料》记载:“钱姓,195人。南宋末,有钱仲仁居凤浦里,隐居不仕。后裔明初分支立东门外钱家。清初分支迁入镇海骆驼东钱、贵驷爱登等地。”
元代钱氏曾建栖碧、揽秀、玩清三楼,为三北名楼,引文人墨客观览讴歌。元代高士戴良撰有传世之作《钱氏三楼记》,此文被民国《镇海县志》收录。
8.凤浦方氏
凤浦方氏居于钱氏南侧,据《龙山镇大姓流源调查资料》记载:“方姓,384人。凤浦岙六桂堂方姓,源出河南六桂堂宗。先世方轸,福建莆田人,北宋元符三年进士,官太庙斋郎、右正言。大观元年以劾蔡京流岭南,不久放归,仍上言不止,又贬官永州,遇赦,靖康元年为鄞县令,因贫不能归,后偕子转徙灵绪凤浦湖,子孙四衍,成族多处。”
凤浦方氏始迁祖为方轸五子方融,南宋末有九支外迁,分别迁往方家河头、小范方、方马、杜家桥等地。
9.龙场杨氏
龙场为龙头盐场旧址,今为村。据《龙山镇大姓流源调查资料》记载:“杨姓,334人。龙头场村杨家,祖籍陕西,为汉太尉骠骑将军杨震后裔分支迁此,定居立村后建杨氏宗祠‘清白堂’。”
又据《关西杨氏家谱》载,杨姓于南宋初年迁居此地,始迁祖为官广东参议的杨正常,其支后裔有抗倭英雄杨一,明嘉靖间率十余勇士与倭寇战,杀数敌而死,故有“杨一祠”祀之。
10.湖山黄氏
湖山黄氏即田央黄氏,与古窑黄氏同宗。据《湖山黄氏宗谱》记载:“始祖十三府君,生二子:小一、小二,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庚戌,始自温州乐清县下庄村徙居四明慈溪之古窑。一说黄氏出汉颍川,宋靖康之乱,迁于婺源,建炎间有仕为庆元通判者,金人至而不屈死。三个儿子分地避兵,行万一居定海(镇海),即东发之祖;行万二,讳万河,字时通,号鹤山,居慈溪竹墩,寻徙余姚竹桥;行万三,居慈溪吴岙。十三府君生小一、小二,小二生从礼、从智、从信,从智生允升,允升生百四(名佚)、世尧、得一、百三十一(名佚),世尧生一鹗,一鹗生黄震。”“黄震生有四子:长子梦乾,次子叔雅,三子叔英,一子早卒。长子梦乾生正孙,正孙生玠、玮。玠生曾、传,传生升、定、端、裳。次子叔雅生有三子,正伦、正□、正倩,正伦生昱,正倩生昉。三子叔英生祖德,祖德生嘉会,嘉会生贞、固、黓。”
南宋大儒黄震归隐处旧址,后人为纪念他而改建为泽山书院(2008年重修)。
从以上资料看,黄氏自乐清迁古窑在北宋中期。古窑即今掌起洋山一带,从今存洋山黄家村的旧址来看,黄氏居于上塘之北,官塘之南。据此可知慈北官塘在北宋中期之前已形成。湖山黄氏以黄震为始迁祖,盖黄震筑室窖湖之滨,曰泽山行馆,时在南宋末年。周围筋竹岙、庄黄等黄氏均为黄震后裔。
11.施山叶氏
施山即施公山,位于田央黄家西侧,329国道南侧。据《叶氏家谱》载:“吾先十六府君,生四子,祖余、祖浃、祖俞、祖全。祖余明州通判,遂籍于鄞,祖俞以明州推官同兄居鄞,后迁于慈,祖全亦以明州教授而居于慈之石步焉,祖俞长子瑾公择使田舍分处于施公山之下。”
又载:“我族自宋熙宁年间,始祖祖俞公以贤才由婺州松阳县籍来任明州推官,遂客于鄞东,二世祖谨,公之二子也,历任金坛常熟主簿,转江都县丞致仕,始卜宅施山。明永乐间,十二世万七公迁黄杨,十三世纪森四公赘官庄,自是与施山鼎立天地人三大族。”
可见施山叶氏于北宋熙宁年间以后迁居于此。族居官塘之南,上塘之北。黄杨岙叶家、田央黄叶家为该支后裔。
12.海甸戎氏
海甸戎氏是慈东大姓。海甸又称甸山,位于施公山西侧。海甸戎氏据传迁自河南。据《慈北古窑戎氏明德堂子派龙望堂家谱》载:“宋建炎初,汝兴公偕昆季辈七人,由河南护从来临安,已而散处浙东。汝兴公初居鹤皋,四传至明五公徙古窑。汝美公与汝兴公同怀弟兄,居镇邑海甸。汝引公居甬江江东,汝疆公居余姚孝义,汝强公居瓯永嘉,汝弘公居剡县。”
从上文可知,三北一带有四支戎氏,鸣鹤戎氏、古窑戎氏、孝义戎氏和海甸戎氏。鸣鹤戎氏、孝义戎氏和海甸戎氏始迁于南宋初,始祖分别为戎汝兴、戎汝疆和戎汝美。而古窑戎氏为鸣鹤戎氏的分支,谱载古窑第一世为戎明五,讳朝凤,在明弘治间迁居古窑。古窑戎氏清时有以诗文著称者戎金铭,字古慎,号琴石,著有《溪北诗稿》。
13.松川范氏
松川范氏即今范市范氏,松川即松浦。范氏居松浦东侧,329国道南侧。松川范氏为范仲淹后裔。据光绪《镇海县志》记载:“范公祠,五都三图,祀明州观察推官范达,建于杨范,即范氏宗祠。”据老人们回忆,旧时宗祠厢房石柱上有两副对联,右厢房是“山宽水远烟霞迥,天澹云闲今古同(涤生曾国藩书)”,左厢房是“古苏衍派□□□,宋室规模拓庙廊”。
又据《山北乡土集》作者范观濂(范观濂又名濂,字莲州,清道咸间诸生,灵绪永兴桥人)自序诗,摘曰:“文正孙枝卜世长,灵承家学本音详。高曾再振文孙绪,旧迹尝烦史笔扬。”(案曰:文正公孙为始居祖。高祖讳之屏,字翰臣,号觉庵,事载县志义行,内云:“范某,邑诸生,接人虽盛暑,衣冠不去。尝馆武林,修范文正公祠。祠向无祀,并出所贮馆谷,置产为春秋祭。雍正初迭遭水旱,出资以赈,同时有华如器、杨文滋亦同捐赈。道使汪赠国琛交推以颜其门。曾祖讳祖仁,字述先,继觉庵志,创立宗祠,春秋祀典,事记于宗祠版籍。”)
文正公即范仲淹,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谥号“文正”,苏州吴县人,北宋仁宗朝重臣,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文正公孙为始居祖,可考范氏迁此约在北宋中后期之际。范氏居于官塘之内,上塘之北。
14.松川杨氏
松川杨氏位于范氏南侧,俗称杨家。据《关西杨氏宗谱》载:“一世祖承干云二府君,观察推官,始籍于鄞……五世祖正雅元四,仕至御史中丞,徙居慈溪西屿乡;正常元三,仕参议,徙居定海灵绪乡五甲;六世祖亨八,仕殿中侍御史……”
又据清杨贤齐序云:“云二府君来判明州,遂籍于鄞。三五世中,贤才辈出,八世内登进士者实繁有人,吁盛矣哉!南渡偏安,家各修谱。而吾族始号为四明杨氏,谱分支九派,敕号九府,而吾五世祖元三府君迁居定海(今改镇海)治北灵绪五甲,实本宗开创祖也。”清杨肇观序中也说:“盖闻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国有史则历朝之兴废以明,家有谱则一族之渊源可溯。我杨氏自云二府君当宋之中叶授明州观察推官,年高致仕,遂籍于鄞,历礽兆亿,族大支蕃,登科发甲,实繁有人,分支九派,鹊起蝉联,世称望族。至元三府君以工部员参议广东,晚年归隐龙山。迨亨八府君仕宋为殿侍御史,复迁松水,为本宗开基之祖。自亨而后,适逢宋元鼎革之秋,利十一府君耕读乐道,隐居教授,此盖明夫治进乱退之深意焉。是时也,南北交东西分辙,九派之人各祖其祖,莫往莫来……”
民国《镇海县志》载有杨氏宗祠,云:“杨氏宗祠,即杨承干公祠,五都三图。清乾隆二十二年建,中厅三间,夹室二间,厢廊左右各三间,前进门屋五间。祀宋孝宗时官殿中侍御史杨正常。”
据此,可知松川杨氏之渊源,北宋中叶杨承干因官迁居于鄞,后五世祖元三从鄞县徙镇北灵绪五甲。元三晚年归隐龙山,即龙头场杨家。六世祖亨八又迁松水,即今范市杨家村。时在南宋中叶之际。
15.河头方氏
河头方氏在龙山镇,今称方家河头村。据康熙年间方发雄撰的《河头方氏传真谱》载:
粤稽吾宗相传世谱,颁自宸衷御制,或裁自宰硕名卿。诚哉,门第高华弈世济美,非单寒微陋仅守箕裘于弗替者比也。然郭崇韬拜子仪,狄武襄冒怀英后,人亦识之。何必以世远人遥者,倾动当时震惊流俗,冒昧以为荣哉?吾祖忠直公谪官勤令,其忠肝义胆如击日月而行,后代子孙世守其祀,悬像而相告曰:此垂绅正笏待漏伏阀者,吾宗忠直公也。其忠肝义胆不愈倍于待漏伏阀之时乎?裴瑛与予,悯亲睦之不讲也,祖宗之不尊也,由谱乘之不修也。毅然任之,相与追溯天潢世系,确无骈枝岐流。一线相承针针不二者,莆阳一派也。呜呼!吾家宗谱,代有传袭,藏为至宝,然未得其统宗,虽什伯弗尚焉,何也?青阳世谱,同居十一世,几三百有余年矣,鸣鼓就食者以千口计,诏旌德刚义门,此宋真宗景德年事。传有梓劂。明州世谱,文忠公顺公十五世孙山京,状元及第,官翰林侍讲兼枢密使,五龙并显,御制玺授谱牒,此宋度宗咸淳间事。亦传有梓劂。吾岂不观览而尊奉之?世或有家自为谱,未有若此之赫奕而郑重之者,此世族之罕有而不多觏者也,然而不敢也。譬之江淮河汉各有其源,寻汉淮于昆岷,求江河于胎冢,不亦谬乎?吾宗自天中树姓之后,纮公入吴以来,子姓繁衍,檇李也、霅川也、监湖也、雉山也、福宁临海也,宦游而就居者,不能殚核其谱而综记之,然皆吾宗也,吾安得而外之?若莆谱所载,自忠直公居勤后,虽寥寥数语,其地势辽绝,所谓日远而日疏者也,吾非故欲强附之。迁青阳者,甲公也,自严州由桐庐,去唐懿宗咸通间,其世也远,其交也疏,因义门诗句累世传习,曾有同宗相遇,读此以为券。居明州者,靖国侯也,自淳安官武林,来宋太祖开宝间,此明州同宗也先我而居者,距南渡一百六十年,子孙枝蔓,越于今与我后居明者,凡会遇谈宗皆同一体,故合乎祖而言之,原无同异之观;分乎宗而言之,则有疏戚之论。昔淳安蛟峰公讳逄辰者,有为青阳时发赠义庵诗,有为四明文惠赠家谱序,总属天潢派。衍不惮假翰墨之揄扬,而章宗族之光华,所谓文献足徵之意也。二谱煌煌,一以义旌,一以忠褒,并遗之亦并珍之,然而不敢并修也。忠直公贯籍莆田,则莆田之子而庆元之祖也,居官而长子孙,为子告孙有庆元之祖,由莆田之莆裔也。后之为子若孙者,当守莆田之谱乘,相引于弗替而已耳。盖祖其所祖,而宗其所宗也,而不以祖而不宗之,祖也而不以宗而不祖之,祖者宗之祖也,宗者祖之宗也,一脉永孚,百神尔主,此万世不易之道也。然吾窃有感焉,吾方戴姓而散处者,有多寡之殊,强弱之异,衰盛之不同,抑或家自为谱,吾乌能忝稽而兼备之也?即如横塘、松浦、河斗、洽浦、鸣鹤、更楼、张家山、孙湖岭、浪港山、梅墟前后方之属,与夫僻壤村落所居者,何一非我族类乎?奚其淹抑而不振也。噫!吾宗居桃岭之阴,以河头著姓,自桂四公迁居创业,殆四百四十余年矣。昔之衣冠济楚,仓廪充腴,人物仪容之盛甲于他族者,今安在哉?后之子孙若能睹祖宗之遗烈翰墨而崛起焉,是则吾两人修谱之厚望也。若犹非也,父不诫其子,兄不规其弟,四业不勤,五伦不叙,谱虽存焉,亦纸上空言耳,何足以启别族之光哉?
由此可知,至清康熙年间,方氏迁河头已440多年了,故可考当在南宋晚期之际迁河头岙内。
又据清朝之甲辰科叨乡进士方启焜撰《方氏谱辨》载:“第吾宗方氏派出自莆中,由莆至明之慈,由慈迁鄞,由鄞迁定之凤浦,由凤浦迁之河头,脉络分明。”可知河头方氏源自福建莆田,后由凤浦迁河头。始祖为方桂四,名天柱。
(二)掌起镇大姓家族
1.掌起陈氏
掌起陈氏是慈东第二大姓。掌起位于范市西侧。据《陈氏家谱》载:“一世祖伯和公,讳埙,阳翟(河南开封府禹州县)人,寓居桐庐(严州府),登绍兴进士,官黟县令,博学工诗,与滕岑相唱和,尝作《次岑山居诗韵》,诗见两浙名贤录。生六子,长讳让,即万一府君,宋进士,官位未详,始迁居于慈溪鸣鹤乡。万一府君生一子,即千二府君,宋朝奉郎。千二府君生明十府君,宋副使。明十府君生宪一府君,宋副使,至此已五世。”从以上资料考,可知陈氏迁此在南宋初中期。始祖陈让。掌起陈氏是三北望族,近代出有陈邦瑞、陈雪楞、陈承纶等名士。陈邦瑞(1855—1927),光绪丙子进士,历任户部左侍郎、吏部左侍郎、度支部右侍郎,1911年任袁世凯内阁弼德院顾问大臣。陈雪楞(1842—1907),任福建省兴化府知府。陈承纶,清末民国时期烟业巨头、上海鼎记烟业行老板。
清末民国时期上海最大的烟叶商鼎记行老板陈承纶故居——掌起陈家车子屋。
2.狮子桥叶氏
狮子桥叶氏在掌起镇,位于陈家老街东侧,居上塘之北,官塘南侧,又称塘上叶家,谱称四攒叶氏。据《施公山叶氏宗谱》所载:“狮子桥叶氏始祖为桂公叶元庆,一世祖全居慈溪石步,二世继祖,三世应晞,四世志圆,五世具臣,六世惟惠,七世湜,八世再二公概,九世荣六公櫄迁居四攒,为四攒叶氏之祖。”
又载:“一世祖全公生于北宋天禧四年(1020),荣六公迁于塘上约在1260年,即南宋景定年间。又有十四世紫一公,施长潭于屋北田,舍庙基塘下园,令子孙世世汲水饮之。紫一公生于明初,所开挖之屋北长潭今犹在。塘下庙基指的是上淞浦庙,清康熙十九年(1680)又由叶恒蓁徙建。”
由此可知,狮子桥叶氏于南宋末期从石步迁居而来,始祖叶櫄。
(三)观海卫镇大姓家族
1.师桥沈氏
师桥沈氏是三北大姓,浙东望族。旧有“五里不问陈,十里莫问沈”之说。据《师桥沈氏宗谱》载:“沈恒,字维时,行三百八,师桥沈氏第一世祖,原籍河南沈丘,太常寺博士,护高宗南渡,官居明州舶司管内劝农,于乾道六年(1170)致仕,隐居师桥。”又载:“沈氏先世祖居河南沈丘,汉时迁吴兴,北宋时,沈恒之祖任浙江永嘉县尉,时因金人南侵,遂在北宋大观四年(1110)举族迁居永嘉。”
师桥沈氏昭十三房支祠永春堂。
可见沈氏于南宋初迁此。初居上塘之北,官塘之南。
师桥人物很多,明末有忠臣沈宸荃,字友荪,一字葵衷,号彤庵,崇祯十三年庚辰科进士及第,授行人。鲁王监国初,兴义兵,擢右佥都御史,随监国航海,后保鲁王在福建殉难,事载《明史本传》及大学士王顼龄所撰《沈氏二忠传》。影视明星沈殿霞也是师桥沈氏后人,当代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人大代表、著名岩土力学家沈珠江;清华大学教授、著名水利专家沈之良等。
2.明湖王氏
明湖王氏即宓家埭桥上王家。据清嘉庆元年(1796)王相熊编《王庆三十六房家谱》载:
我族之祖,旧居琅琊,仕于宋,护驾南渡,居于杭。至理宗时,运干府君迁居慈邑,至今五百有七十年矣。熊从未知有家谱也,吾祖之行次,独赖祭簿而存。自始迁祖运干府君以后,“尚礼和义太恩厚永朝广春荣福庆弘云礽相积善万代保兴隆”凡二十五字,自运干公至礽字行,有十八世,祖墓在慈而失祭者:朝十三府君、广二十三府君、春二十府君,而朝十三府君墓尚知在瓶窑头山……熊于乾隆三十年间,寻得吾族中破烂家谱一本,起自明季洪治初年,至万历年止,仅有广、春、荣、福四代,祖考之名字及生卒年日葬处,记载甚详……熊欲将各房祭簿查明,起自迁慈始祖,迄于近代,循流溯源,续辑王氏宗谱。无如有祭簿者,只数房,余皆无之。世远言湮,无可依据,是以有志而未逮也。今将在慈祭扫各祖墓之祭文另刻一本,庶几稍尽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之意,俾后之世世子姓可传之悠久云尔。
据此,可知王氏自南宋理宗朝时从杭州迁来,始迁祖王运干。又据谱载:“十九世孙王相熊,字名扬,号敬六,原名相能,犯从堂叔讳更名。生于清乾隆二年(1737)闰九月初八日,卒于嘉庆廿二年(1817)二月初二日,享年八十一岁。”
王名扬是三北名士,曾建杜湖二湖亭,并于嘉庆十年(1805),将万历间沈鹏海所编《重清杜白二湖全书》进行增补重刻,题为《重刻慈溪县鸣鹤乡杜白二湖全书》。王名扬大屋尚存,三进豪宅,两边四马头墙,民间流传说,“王名扬,银子好打墙。”说明他的财产之多。民国七年(1918),吴锦堂先生出资重新排印《杜白二湖全书》,并在序中提及“王公(名扬)更续前书,故本书末附王公兴修堤闸与章程碑记等”可见王名扬在兴修杜白二湖上是有较大贡献的。
台湾著名诗人辛郁(宓家埭宓氏后裔)老宅。
3.明湖宓氏
明湖宓氏即宓家埭宓氏,位于师桥沈氏南侧,杜湖塘下。据《慈溪宓氏家谱》载:“余家溯自羲皇之后,多因上世荒荡无征,恐令人疑止。就周记有子贱公,讳不齐,作一世祖,与书溯自唐虞同一意也。瓜瓞绵延久矣。迨五十四世孙干三忠信公,为宋高宗御史中丞,建炎二年随驾至杭,自汴而择徙于剡溪焉。至六十二世孙万四银公,为宋理宗光禄大夫,于淳祐五年,复徙慈邑杜湖塘北田下,后子若孙,日益繁荣,我杜湖塘下离县居乡咸称宓家埭。有宓家桥、宓家漕,山南有车轮桥宓,沿海有淹浦宓,宓氏之传知为彰彰矣。”又有载:“第一世忠毅公新行太,老行万四,隆之子。讳银,谥忠毅。先贤子贱公六十二世孙,宋光禄大夫,理宗淳祐五年由嵊县剡溪迁居慈邑杜湖塘下。夫人童氏,生三子。慈水开基,螽斯衍庆,文谟佑启,东利贻休。葬五磊山直日湾。”
由此可见,宓氏迁自河南,南渡后至剡溪,再迁杜湖之滨。始迁祖为南宋后期宋光禄大夫宓银。该支宓氏有宓彰孝,为清朝至民初全国最大的旱烟店王,史料载“以烟叶行雄于杭城,店名宓大昌,以经营旱烟而闻名”。
4.向头徐氏
据光绪《东山徐氏宗谱》载:“徐氏祖,东汉南州高士。起一世至南宋四十六世,只记正脉宗系,其旁支分派,俱不与焉。其间出处、事迹、生卒、葬事,遥远难稽。今以四十七世祖宋擢统制元帅、赠光禄大夫讳进,字退之,岙鲁是其号,江西广信府弋阳县古塘人也,为慈水向头第一世祖……公生于徽宗大观己丑岁八月十六子时,卒宁宗嘉泰辛酉岁十月二十午时。葬于二十九都杜湖岙狮子桥西山之阳。”又载:“慈水之向头有旧谱焉。本自江西广信府弋阳县古塘,为南州高士之嫡宗也,继世悠远。南宋时,讳进,字退之,号岙鲁,建炎二年赐进士出身,以文武才举迁驾前统制元帅,辅驾至杭,巡抚庆元诸路,历观边海,至慈水之向头,土壤沃饶,风俗淳美,于是乞居上疏。上许之,遂携家众而第焉。”
又据《徐氏宗谱凡例》第一条云:“谱中自东汉孺子公起一世,旧系中只传单线,而于旁支分派,俱无图载,今悉照旧重录。传四十七世南宋时,岙鲁公辅驾南来,卜居为慈水向头之一世祖。再传十四,明洪武二十年间,行阜一、阜七二公迁居黄山东畈。景泰七年,阜一公之三世孙行敬一、敬二二公迁居卫城东门外,复迁至姚邑。正德六年,阜七公之三世孙行昂一、昂二二公迁居东山。自汉迄明,昂一、昂二二公,次六十世,向皋第十四世。昂一公生五子,三、四早殇;昂二公生二子,传留五房,行富一、二、五、六、七,未越数世而第七房又绝矣。今以大、二、五、六,凡四房分派,缘旧谱中未曾分析详明,兹特为表出。”
从以上文字考,向头徐氏应为东山头徐氏,最早可能迁今白马岙口北侧一带。因为这一带原是鸣鹤水军寨旧址,而迁海滨为向头水军寨。而宋时向头山一带尚是海,不可能迁于海中。而该支徐氏又在明洪武年间迁黄山东畈,黄山应是黄狗山,今师桥西侧,而黄山东畈,正好有一支徐氏,称踏破门徐(踏浦门徐),也有谐音称踏布门徐家,位于师桥黄山以东,老新浦庙南200米的田畈中,方圆不过百米。踏破门徐家历史悠久,原豪宅成群,人丁兴旺,至晚清时渐渐衰落,人烟渐少。房子也因多年失修与火灾等原因,化为瓦砾。后多有外姓迁入,新中国成立后,仅有徐氏五六户。“大跃进”时并村,村址被填平改建成厂房(今为火机厂),徐氏则皆散居沈师桥一带(主要在师桥十大队)。踏破门徐是阜一、阜七二公之后,与东山头徐氏同为岙鲁公徐进后裔。
5.福山方氏
福山位于沈师桥西侧,329国道南侧。在福山西侧有方家,称为福山方家。据《福山方氏家谱》载:“南宋绍熙年间迁自宁海,迁祖方嵩,号文泗,从宁海溪下迁至句章银山,生二子,槐、美一,迁至福山。槐为前方之祖;美一为后方祖。”谱中还载方嵩上代为南宋建炎年间台州知州方王景,方王景迁自桐庐。福山方与宁海方孝孺支为同一祖宗,方孝孺支为溪上方。
由此可见,福山方氏在南宋中后期迁自宁海,与明初大儒方孝孺为同族。今村中还存有方氏宗祠。
6.鸣鹤叶氏
鸣鹤叶氏为慈溪望族。鸣鹤在宓家埭西侧,白洋湖东滨。据《慈溪鸣鹤叶氏宗谱》载:
皇祖梦祥公为始迁鸣鹤之祖。公之先本永嘉郡括苍松阳人,曾祖道传公于宋仁宗庆历时由太学抡元仕明州教授,后摄慈溪县令。清誉上闻,诏擢扬州同知,因见慈溪山水之胜,遂卜居于金川之石步。而梦祥公亦领乡荐第一成进士,遂由石步迁鸣鹤,就山之阴为住宅,左掌溪、松浦,与定海为邻;右洋浦、白洋,与余姚为邻;面山而背海,本邑之古楼、石台峙于南;观海、银山拥于北。地僻民朴,火食易办。然公自山南而跨山北,度土宜、访风俗、察人情,始得此安堵,厥后鸣鸡吠狗,烟火万家,皆基于此,故梦祥公实为鸣鹤百世不迁之祖。
可见鸣鹤叶氏是北宋仁宗时从永嘉郡括苍松阳迁明州,后卜居于金川之石步,后又由石步迁鸣鹤,始祖为叶梦祥。叶梦祥是叶道传的曾孙,因此可知鸣鹤叶氏约在北宋末或南宋初之际迁居。
鸣鹤叶氏以国药业和诗文名乡。乾隆年间有国药巨商叶天霖。《古镇鸣鹤》有载:“清乾隆年间,鸣鹤首富叶天霖,以经营国药业发财,他有六个儿子,其中叶声闻、叶燕、叶谱山、叶灿、叶炜五个儿子都爱好诗文,有诗集问世,是(白湖)诗社的开始。”另据《杭州文史资料》(第四辑)载:“叶德堂创始人叶谱山,系宁波慈溪人,原在清廷刑部任职,精通医术,离职以后,在杭行医。清嘉庆十三年(1808),在望仙桥直街,开设叶德堂国药号,是杭州开设最早,规模最大,闻名浙、赣、闽、皖诸省的一家自制丸、散、膏、丹的国药店。”
7.慈北蒋氏
慈北蒋氏,又称卫前蒋家,位于观海卫城之前福山西侧。据《慈北蒋氏宗谱》载:
一世蒋文吉,世家乐安青州人,居海宁。公以贤才仕授杭州录事参军。生于北宋太祖建隆元年,卒于北宋真宗天禧元年……五世蒋正一,字道高,之奇公长子,娶千户女倪氏。恩封慈水县知县,事亲有道,治民如神,郇黍召棠,颂声载道,在海宁迁飘海南明州慈水县鸣鹤乡蒋家洄,立基居之,享年七十有八,合葬于白洋寺前……
从上文可知,蒋氏约于北宋末年之际从海宁迁居卫前,始迁祖为慈溪县知县蒋道高。
该支还分辈分排行和读书排行,辈分排行为:“百千万亿,元亨利贞,君德如山重,亲恩似海涵,寿玘成天地,雍华富贵恭,宽信敏惠,聪明睿智,广裕温柔,发强刚毅,诚庄中正,文理密察,溥博渊泉。”读书排行为:“维世傅嘉显,绍奎锡瑞恒,钟元应有本,永启在高承。”
卫前蒋氏后人有名者有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教育委员会学位评审组成员、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社会主义经济研究所所长的著名经济学家蒋学模等。
8.团前方氏
团前方氏,又名观城东门外方家。据该族清末所编之《重刻滋生册叙》载:
夫吾浪港山之有方氏也,盖自宋始也。自始迁祖思诚公由句章之鸣鹤山卜居兹土,一土芦浦,土名团前,至今已六百有余年矣。而族姓亦不甚繁,其间世系某行凡几人,某人凡几子,某子配某氏,生某年某月某日某时,俱不可得而详。此其咎良由,居此以来人业耕农,惟渔盐唇蛤之是事,诗书非所共尚焉,亦何世系之能详哉?洎吾先从高祖圣智公及吾先从曾祖挺然公从事诗书,兼长弓马,入为邑庠武生,于嘉庆十五年间辑录族人滋生之册,书其生配年月日时,汇成一帙,亦以载入谱系,殊觉声名光昌可观矣。
由此可知,团前方氏始祖方思诚,在宋代从鸣鹤场迁于此地。考方思诚为方轸后裔(思诚为方轸之长孙方昌之长子,即方轸四世孙),则可知迁此之际在南宋中期。
9.里宅方氏
里宅方氏,又称横塘方氏,俗称观城南门外方氏。据《横塘方氏家谱》序文载:
家之有谱,将以彰先德型后嗣,藏之宗祠,昭示子孙传,爱敬之心油然而生。则远者可近,疏者可亲,有其举之莫敢废也。方氏固称巨族,由来旧矣。缅想前徽,或以元老而著克壮之猷,或以隐居而尚嘉贞之节,或身任兰台直声播于朝右,或泽流郡治懋绩普于里闾,载在史册,未易悉数。其始宦于慈邑者曰克载公,其先本莆人也,历官宋太庙斋郎、编修、右正言,性至忠直,因忤权佞谪勤,终隐于吾慈之鸣鹤山。予尝读宋史,详考公之始末,论史者固表公为千古忠义云。自公而后,凡三传至昌,官成忠郎,性好静,厌市廛,赏览山水,以慈之横塘海滨幽雅,土地闲旷,居民仁厚,欲徙而家焉。厥后公(忠直公)之五世孙宗升竟以横塘居之。故横塘以始宦于慈之克载公为始祖云。今其子孙,不忘祖德,爰作新庙,欲历叙其先代之源流,汇成一帙,而嘱序于余。噫!斯岂非孝子慈孙之用心乎?予之获知于方氏者不一,其人要皆守循良重气谊,其于敦本睦族之道尤殷殷致意焉,明德之后必有达人,但其然乎守是谱者,倘敬而承之。庶几哉族类有辨,统宗有章,摭不朽以永万斯年可矣。是为序。
大清乾隆丁未年清河月,慈水后学冯馈拜谨识。
由此可知,里宅方氏始迁祖为方轸之五世孙方宗升(查谱系知方昌第三子思训之第四子为宗升),据此而知迁居于此应在南宋晚期。
(四)匡堰镇大姓家族
1.三山王氏
三山王氏位于匡堰王家埭,即王家埭王氏。居于封山及谢令塘之南,东横河北侧。据《百年新浦》载:
《余姚三山王氏族谱》,清乾隆间重抄本,记事至明万历中期,原纂者为二十世孙王锐、王铉、王。存一册,藏上海图书馆。该谱由王世孙王宁肇修于宋元丰六年(1083),七世孙王起续修于绍兴五年(1135)。淳祐六年(1246),王逢午兄弟再续之。最后一次则为明万历中。
前有王宁、王起所撰记各一篇,次为西山蔡元定《王氏族谱序》、陈□《王氏宗谱引》、王虞《王氏复姓小记》、王锐《重订王氏宗谱小引》、王《宗谱凡例》、王铉《家训八条》。后为世系图。
该族于北宋太平兴国间由嘉兴迁居余姚上林乡三山,始祖承福。“子孙世习儒业,为邑之望族”。其后有女为建康王妃者。
由此可知,三山王氏由嘉兴迁居而来,时在北宋初期,始祖王承福。
2.樟树岑氏
樟树位于匡堰镇,岑氏居鼎驿南侧,石人山东首,封山之西。据《余姚岑氏章庆堂宗谱》载,岑氏迁明州始祖为岑景佺(1079—1139),北宋政和五年(1115)进士,“扈跸临安,定家浙东明州之车厩里,为南迁一世祖”。岑景佺生维缙、维绅,维绅生肃,即谱称六二公者(1144—1217),“宋庆元六年,公携孙万二、万十六、万十九自明州迁余姚上林之三山,为我姚始祖”。岑在镕《迁姚辨》中根据岑肃两个儿子的卒年,考证出迁到上林的时间为嘉定三年(1210)。万二,名醎(1177—1252),后再迁慈溪鸣鹤场,为鸣鹤场派始祖。万十六,名斌(1189—1225),有子三人,长子岑森(1205—1278),为后宅宁先堂分祖,次子岑全(1215—1288),为前宅章庆堂分祖,幼子岑林(1217—1254),为西宅橘树园分祖。万十九,名武(1190—1265),为老西宅怀本堂分祖。
可见岑氏迁樟树始祖为南宋中期之际的岑肃。从宁波迁此。
樟树岑氏元代有岑安卿、岑良卿,为乡名士。今樟树还存明代古建筑商公大厅,为岑氏所筑。今章庆堂祠堂尚存,旧有《章庆堂祠堂祠宇记》,录云:“我岑氏世居三山之阳。三山者,蔡山、金山、破山也。金山巅多块石,行列甚整。昔有人倚石结亭,以观溟海。山之阳,土地平旷,田皆肥美,距南麓数百武,有我四世祖从九公祠,其创建时代向无碑记可考,考之旧谱,亦无有记其时者。前因正寝朽蠹,预防倾圮,于光绪癸巳仲秋既望易旧而新之,美轮美奂,较胜于旧过半矣。”现祠为近年新修。
3.上林周氏
上林周氏位于今匡堰石人山,329国道南侧,樟树庙以西,宋家漕以东。据《余姚上林周氏宗谱》载:“建炎间,礼部侍郎讳兴裔,扈高宗南渡,始家于浙,嗣后散处各邑者不一,而处余姚者为极盛,至今聚族而居者不下数千家,支繁派别,其各自为宗者则十有八,向称余姚十八周云。南宋以远,缨簪世德,蔚然为一邑望。此谱之迁余姚者,为细二十公(周几),推为第一世祖,至数传而曰前、后、智、显、东、祥、魁、昌,始分八房,盖余姚十八周之一支也。”
上林周氏堂号敦伦堂,据《周氏重建祠堂记》载:
吾周氏自宋礼部侍郎兴裔公扈驾南渡,始居于浙,不数传而迁于余姚,共有十八支,而吾支居治之东北上林乡,建宗祠于石人山之东北里许后周埭。咸丰辛酉遭粤贼洪秀全之火,尽成焦土,无遗础焉。光绪十七年复建前进五间,二十二年又建左右侧楼各二间。叶岙在其南,马塘在其西,地势突隆,有脉自石人山来者名曰鹳嘴,以其地似鹳之嘴也。祠之前有横港,自祠之西偏而止,名曰祠堂漕。入其门,则见楣之上有横额曰周氏宗祠;登其堂,则于北牖南面起台,奉神主于其中。其始祖为宋道国公濂溪先生,第一世祖为细二十公,其余左昭右穆,井然秩然,颜曰敦伦堂,盖取敦本明伦之意也。自西侧楼而南,出西角,面东小屋三楹,即前进所移至此也,中一楹为螟派堂,堂之东北有井曰祠堂井,泉味颇佳,前塞而后浚,盖与祠同废兴者也。
《余姚上林周氏宗谱》卷首为序、目录、凡例、仪形图、百代行第歌、族规、宗事记。卷一、卷二总世系(一至廿一世),卷三、卷四前房,卷五智房,卷六后房,卷七祥房,卷八魁房世系(以上均记廿一至廿五世系),卷九前房祥房世系(廿五至廿七世系),卷十为失线昭穆图、外卷、跋、辑谱纪事。
从上文及谱系可知,周氏迁上林约在南宋中期之际。
4.匡堰罗氏
匡堰罗氏居于匡堰老街一带,东横河北滨,旧称梅川罗氏。据光绪壬寅年(1902)《姚江罗氏宗谱》载:
我族始祖万九公自宋迁姚,迄今已二十有三世,其间正支嫡派绵绵延延相传于弗替,而无大吕易赢牛易马之患者,非有千绮公作谱于前,怀仁公继修于后,安得如是之井井有条耶?道光甲申,先祖佐廷公总理宗事,知谱牒关系甚巨,汇议续修。嗣后先父孚堂公再协修于咸丰辛酉,是以谱中之世次、行第、讳号、配嗣,更觉了如指掌矣……
吾罗氏之先,豫章人。秦汉以来无显宦。至始祖文弼公,虽业儒,值五季之乱,不入仕版。生二子,曰觉曰世南。觉,第进士,至乃孙畸,历官右文殿修撰,继以彦温,亦登科第,仕将乐县令。世南传二世,至从彦字仲素者,从杨时游,以道学鸣。李延平师尊之,任惠州博罗县县簿,居延平府剑蒲县罗源之乡。传至希吕,同子廿三朝奉,护驾南渡于越,居于会稽云门。自此兵乱相仍,家世靡定。万三知盐,避难复归江右吉水吴江,为仁派;一府君迁于山阴破塘,为义派;六府君迁于古虞三岭,为礼派;八府君迁于慈溪螺江,为智派;九府君迁于姚江匡堰,为信派。势难复聚,姑作仁义礼智信五派,书于谱系之内,以俟他年之会叙也。
第一世万九公,号安化,由会稽徙居余姚匡堰。授大兴县尉诸仪。生四子:胜四、胜六、胜七、胜八。生宋光宗绍熙,卒理宗宝祐。葬沙子岭。
可见匡堰罗氏南宋中后期迁此,始迁祖罗安化。
5.上林阮氏
上林阮氏位于匡堰,在宋家漕西侧,329国道南侧,后张埭东旁。据《上林阮氏宗谱》载:
据旧谱世系:首陈留派,自镜迄良,凡三十三世;次于潜派自良迄宋教授仲岗,凡二十八世。宋高(宗)南渡,多士云从,绍二公官光禄寺少卿,娶谢氏,率三子孟岗、仲岗、季岗,自陈留徙于潜。孟即居于潜天目山下,仲与季又临会稽郡,后季卜筑于慈水伏山之阳,仲岗公家余姚之梅川乡。我族出自陈留,非于潜派也。旧谱以仲岗诸公为于潜人,误矣。
又载:珍一公徙上林石人村,是为东宅之祖。国正、长春二公后,则为西宅一支;廷二公长子仁庵公居西漕,是为西漕之祖;次子谨庵公后徙居上林市西,分为前塘河一支。前塘河支秉十四公,谨庵公之曾孙、秉一公之叔弟也,徙居河东村,又分为河东岸一支。秉一公之第三子虎三公又分为后塘河一支,廷三公子孙甚少,不分支,故谱中有三房四支之别。今距珍一公迁来已七八世矣……
查谱载世系,“珍一即阮惠,生万历四十□年二月十一日,卒于康熙某年十月廿一日”。
上林阮氏旧还有宗祠称余庆堂,现已毁。宗谱有《余庆堂记》,摘云:“始祖仲岗公昆弟皆仕,清白可风。宋高宗御书余庆堂额赐之,旧本所录良不诬也,故祠中堂匾仍颜是额。”
由此可见,阮氏迁上林始祖为仲岗,南宋初人,自陈留于此。至明代起分东、西宅。后又有西漕、前塘河、后塘河、河东岸四支。
6.上林宋氏
上林宋氏位于匡堰宋家漕,石人山西侧,后张埭东首,329国道之南。据《上林宋氏族谱》载:“吾族自始祖昂十八公迁居上林,数代单传,应有残阙,至第七世荣六公生三子,长琛一公,次三公,季失名,或云即萧十八,盖始分三房矣。但季房失传,长次两房残阙亦多。迨第十二世子姓繁衍,众寡参差,长房爰分为六,次房亦分为四,是十房也。”谱中还载本支行第:“广平名家,奉川甲族。爰及姚江,上林卜筑。簪缨犹在,俎豆尚存。相彼芝醴,亦有根源。德自善成,愚由学愈。诵厥清芬,步兹高矩。振鳞北海,奋翼南山。古称王谢,允堪跻攀。”
据此可知上林宋氏始祖为宋景和,谱载:“昂十八公,行广,先世奉化人,宋时迁余姚上林石人里。子一,伯坚。生卒无考。”
《上林宋氏族谱》为清光绪十九年(1893)统宗堂木活字本。二十六世孙宋元英总修。卷首为序八篇、分房小序、行第、凡例、目录,卷一渊源考,卷二至卷四世系(一世至二十八世),卷五至卷十四世纪(一世至二十八世),卷十五外谱,卷十六诰勅,卷十七祖训,卷十八列传,卷十九内传,卷二十宗约,卷二十一典礼志,卷二十二土田志,卷二十三汇编,卷二十四杂录。
据此再考,以清光绪十九年已列二十六世,则至今已117年,再加四世,则已至三十世,以26年为一世计,则为760年。可考约在1250年南宋中后期时迁居上林。
7.上林高氏
上林高氏即匡堰高氏家族,位于今高家村。高家居于官塘之内,东横河之北,是三北望族之一。
据《慈溪余姚家谱提要》载:“《余姚上林高氏宗谱》,1959年高桐芬节钞本,一册。迁姚始祖高发,太平兴国间由括苍迁余姚上林。九世孙高轩,字子华,号隐湖,自上林迁居高家桥,柳江村及新塘村一带皆公后裔。清初二十世孙高彬(字公蔚,行华十)与子高世仁(字左塘,行俊十八)迁至水荇浦(今作水云蒲)新塘。后裔即以左塘公为永思堂始祖。藏:慈溪高杏芬。”
据以上资料可知,上林高氏,始迁祖为高发,北宋太平兴国间由括苍迁上林。上林高氏以文学名世,高氏家族人物颇多,《余姚六仓志》载有三十多人,著名的有南宋江湖派著名诗人高翥、康熙朝重臣“以恩礼终”的高士奇(高士奇历官侍读学士、《大清一统志》副总裁、詹事府少詹事、礼部侍郎等职)等。
上林高氏北宋时居此,《余姚六仓志》亦载有高岵,为北宋政和间(1111—1117)乡士。录文如下:
高岵字茂之,号遁翁,抗志厉俗,有声乡校。政和间,有司呈其文,以为宜选上舍。时蔡京当国,岵谓养亲、教子亦足遂其志,何必身荣,即谢病归。平居谨于礼法,燕坐不箕踞,盛暑不袒裼。客至,未尝以亵服见。至杯酒相接,愉愉如也。尤好施予,若恐弗及。岁饥,出粟以济,全活无算。绍圣间,上林一乡苦旱,与兄峋舍田为湖(湖广五十八顷,内王宰六百三十亩,杨姓三亩,余悉高氏所助),因堤为闸,以时启闭,至今赖之。建炎末,夺攘纷起,所至骚然,里社独安堵如故,以致南渡衣冠多为之归者,胡献肃谓岵之力也。又具人伦鉴,初择孙婿王佐,人以其贫,难之。岵曰:“异才也,他曰必为重器。”卒妻之,已而与子选同科。性恬适,喜寻名山胜刹,意所欲往,虽远必造。晚得养生诀,与孙徽猷相契合,赋诗赓和,萧然有出尘想。年七十有三,同里胡沂铭其墓(《高谱》参《姚江诗辑》注)。
8.东水阁周氏
东水阁周氏位于今匡堰镇石人山西侧,329国道之南,涂山之北。据《余姚周氏东水阁宗谱》周棩撰《重修宗谱序》云:
吾周本平王后,后濂溪公道学名臣,谥元公,封汝南伯,自是世为汝南人。阅旧谱所载,炎宋以前,概不谱及,惟迁姚始祖可一公仅载妣氏,而于祖父里居略焉不详。谅由靖康之难,从王而南,不数年而遂卒于姚,故子姓不及备载耳。至六世祖原三公建水阁于石人山右,以通东西眷属之往来,水阁之名所由昉,即三祠之所由分也。
又据该谱卷一《总世表》记载:
第一世可一:讳启源,生二子:细二、细四。第六世原三:字振宇,号银塘。按始祖创基在涂山之北,背小港而东向,至祖六世分居港西,大创基业,建水阁三架,以通东西眷属之往来,水阁之名所由昉也。且富而好施,勤而趋义,为本宗培德中兴之祖。原三生二子:胜一、胜二。胜一生二子:茂二、茂三,茂二为本支之祖,茂三为东后房之祖(今游泾桥、罗家岙);胜二生二子:茂四、茂五,茂四为西前房之祖(今尚字递、河兜、锦字递),茂五为西后房之祖;茂二之次子富二为朝字递之祖,茂二之三子富三为北恒、南昌、北昌、化字递、宁字递分祖。
又以“该谱作于清光绪辛巳(1881),世系录至二十九世,生齿记止光绪四年(1878)除夕”而考之,东水阁周氏约于南宋中后期之际迁此,始祖周启源,原籍汝南。
(五)白沙路街道大姓家族
1.潘余潘氏
潘余在今白沙路街道,潘氏居329国道之南,东临匡堰后张埭,西为余家。据潘氏《光绪三十三年照旧谱过新携簿》载:
则生忠。忠生二子,美、善。善生义。义行和二,生范。范行乐一,生三子、珍、玖。玖,刑部郎中,生三子,绩、绂、缨。
又有:绂,行万二十二,赐进士,随宋南迁始祖,为一世祖,生二子,衫、神。二世祖衫,行成四,生二子,达、迈。三世祖达,行秀一,生三子,箫、筠、筑。四世祖筠,行福二,生四子,兴二、兴三、兴四、兴五。兴四居西楼。五世祖兴三,生二子,仲芳、有炳。六世祖仲芳,生二子,胜友、子友。七世祖胜友,生一子,金魁。八世祖金魁,生一子,又贞。九世祖又贞,配胡氏、马氏,生八子,珉七、珉十一、珉十二、珉十三、珉十五、珉十六、珉十七、珉十八。十世祖珉十一,配史、周二氏,居中央房,生二子,谦十八、谦廿三,谦廿三为东堂前正祖,居石明堂。
由此可知,潘余潘氏为北宋初名将潘美之弟潘善之后,南宋初迁此,始迁祖潘绂。
2.天东徐氏
天东徐氏旧称梅川徐氏,位于天东徐家畣,徐家畣在彭桥北侧,白彭公路东侧。据孙氏撰《梅川徐氏宗祠碑记》载:“余姚之东北乡曰梅川。余家梅川,号梅川孙氏,稍东曰徐氏,曰乌山胡氏,而胡之河西派最显盛者,出自徐。梅川名族相望,两姓合而族滋大,则徐氏独也。按徐氏谱牒,其传旧矣。由睦州徙连山,连山徙余姚之西北隅,是宋嘉泰间兵部侍郎讳逢龙者始也。”
又有《余姚梅川徐氏宗谱》载:“我族六宅(高宅、中宅、旧宅、前宅、东宅、后宅),向有十甲之分,而谱则不载,以甲为当初灶地筑塘之界限。人有众寡,甲有大小,有各房合甲者,有一房分甲者,而第十甲不入谱。俗云同宗的派,殊不可深考。”明万历三十四年,徐应斗在谱序中称:“徐氏以小十五甫君以来至于孙,凡十九世,生殖繁食指几二万,颇称右族。”
从上文可知,徐氏自南宋中期自建德一带迁居而来,而居徐家畣者,为小十五甫君,约在南宋末迁此。族很大,有高宅、中宅、旧宅、前宅、东宅、后宅等六宅。
3.梅川励氏
梅川励氏位于天东,今商都商城东侧,329国道南侧。据光绪十二年《姚江励氏宗谱》载:
励氏始祖持,字守道,号葵斋,行元一,赠太傅,累赠少师,封齐国公,生于唐明宗长兴年。七世裳,卷一“历代传略”有《释褐公传略》云:公讳裳,号乐闲,为宣州通判,丁母忧,制满起复,时秦桧欲杀赵鼎、李光、胡铨三人。有江西运判张常先笺注前帅张宗元与张浚诗,言以朝,其词连逮者数十家,将诬以不轨,而尽去之,公亦与焉。狱成,幸天理昭然,桧病不能书,获免于难。公遂致仕,携家渡淮,往弟衮任所,是时衮为余姚县丞。二公见姚邑风俗之美、山川之秀,遂卜居焉。先是公为通判,见秦桧主和议,作诗以剌之,其诗曰:“二帝蒙尘北漠间,烟云万姓仰邱山,蔽昏日月秦家子,误国倡和奸更奸。”传至十三世悦公,号梅隐,由从山迁居梅川乡。是为梅川始祖。
又:十三世梅隐,讳悦,字豫如,行念十四,配胡氏,生二子:盟真、耕读。寿八十六,葬龙泉励家园。
谱中又有十三世元吉,清光绪《余姚县志》有传:“厉元吉,字无咎,号半村,余姚人。度宗咸淳七年(1271)进士,为乌程尉。宋亡,逐迹湖海,白首始归。有《半村集》十二卷,已佚。”
从上考之,励氏于南宋末之际由从山迁居梅川,始迁祖励悦。
4.梅川华氏
梅川华氏即白沙路武陵桥华氏,据乾隆《姚江华氏宗谱》十四世孙华观《谱序》载曰:
余族自靖康间源泉公复归无锡,及高宗迁临安,锡地逼近金寇,常被扰害。其子孙分徙于浙东者甚伙。惟我始祖千二公卜居姚邑之梅川,则在宁宗时也。阅今五百余年,屡遭元明兵变,谱帙散失。余当弱冠时,即慨然有志于此。闻侄有常曾得古愚、东野二公草谱一帙,反复审视,而前代之原委不详也,各房之支派不载也,淳良方正之不及统志也,忠孝节义之不及备述也。余乃蹴然抚膺而叹曰:枝有千而本则一,派有万而源则同,凡兹族属皆我祖之子孙,如一身具四体而可令一体或遗乎哉?况先世有善而弗知,知而弗传,将不明不仁之交讥其又何说之辞。于是不惜垂百余年,仆仆道途,广谘博采。宗无锡以参萧山,详加搜讨去取,误者正之,阀者补之,有德行者表章之,有功业者叙述之,而兹谱所就,较前为增廓矣。
据此可见华氏在南宋宁宗时,迁自无锡,至今已800余年。武陵桥华氏乾隆七年(1742)有华封、华山、华祝同登进士榜,时人称“三凤齐飞”。光绪《余姚县志》载华封为侍卫、云南楚姚镇总兵,华山为镇江守备,华祝为福建守备。
(六)浒山街道大姓家族
1.浒山沈氏
浒山沈氏又称梅川沈氏,浒山建所前已定居南门外一带。据《梅川沈氏宗谱》载,宋代沈洪任余姚州判,由绍兴迁居余姚。其后沈道五复迁浒山。清沈文荧有序云:“宋时,宣教郎道五公始迁余姚之浒山,环浒而居者数十家。明初避建城,徙居城南。嘉靖间经倭乱,族人荒窜各处。”
梅川沈氏,今居浒山南门沈府巷、北门外、西界牌等处。清代有沈贞,1840年卒,曾在胜山以北洋面上擒获英国侵略者23人。沈贞子沈文荧,咸丰举人,官直隶知州。
2.云柯房氏
云柯房氏即浒山房氏,世居于浒山西门外至眉山一带,大古塘之南。据清乾隆间浙东名士邑人陈梓《景晚公卜居云柯记》而考:
云柯房氏始迁祖讳城霞,景晚,其自号也。自宋之季年由竹山桥迁于此,距县治四十里,有脉络自东北迤逦而上西南,曰眉山,以海中望之若修眉得名,载在邑志。又有俗称庙山者,形蹲伏,不甚隆起,适在其下,二山似物之追搏状,则其脉当自南北,堪舆家之各自为说,不足凭也。东为虎山,居民稠密,城仅百雉,则前明洪武二十年为备倭建也。北则大古塘,绵亘百里,而左右映带,屈曲旋绕于村落中者,复有清流激湍之胜,过其地者,几如入山阴道上,目不暇接矣。景晚先生以阀阅家世,秉性恬淡,惟以务德为裕后计,偶游观至此,见其地雄胜,左顾右盼曰:居此必有以蕃吾族而大吾门,因购半顷之地而家焉。南有高山,或日出而林霏开,或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历历在目。若夫波涛之汹涌,鱼龙之悲吟,惊心骇目,不可具状者,则大海之在其下也。时先生春秋已高,策杖遐观,恍然有得,以为此真可以娱吾晚景也,因自号景晚。非具过人之识,又安知天钟其灵、地拱其秀者?已开数百年浸昌寝炽之兆,恝然违古土而来此哉。今则古塘以北,一望无涯,尽成膏腴之壤,沧海桑田之变,亦略可知已。而后裔之聚族而居,果克如先生之言而不爽毫发,以是知先生所贻者厚,所见者远。房氏之蕃昌,未有艾也。抑又闻之,有康庄自其里下至大海,称房黄路云。
横河乌山胡氏先祖宋秘教士逵胡公墓碑。
据此可知云柯房氏始祖为南宋末年房城霞,从竹山桥迁此。
(七)横河镇大姓家族
1.乌山胡氏
乌山胡氏是三北望族。乌山位于浒山城南,胡氏居乌山南麓,现扩至东西南三侧。
乌山胡氏尊北宋名儒胡瑗为始祖。据《乌山胡氏河西宗谱》载,乌山始祖为胡瑗六世孙胡文焕,鄞县人。“六世文焕,乌山始祖。字观光,宋仪宾,勅授承务郎,绍兴路儒学经谕。娶南郡王之女,余姚县君,谥贞。”谱中又有胡文焕墓志铭,摘曰:
经谕讳文焕,字观光,胡氏安定文昭公之六世孙也。生而颖异,美丰姿。虞淳戚重其才俊,为婚判,就赘宗室、南康郡王之女、余姚县君贞、弥远之甥女也。焕后辟为绍兴路儒学经谕,未几解职东归,营产筑室于梅川乌山之阳而居焉。
墓志载胡文焕生于绍熙四年正月十八日癸卯,卒于景定四年七月十四日庚戌,享年七十一岁。家谱又载,自文焕肇基乌山,为乌山胡氏之一世祖,后称经谕公。三传而启钧、秤、引三大支,为天、地、人三号。钧为河东祖,秤为赏浜祖,引为乌山河西祖。赏浜早已成其祠。河东、河西向卜系合祠,在寺桥之左背河而面阳,为通族问礼之所。嘉靖四年(1525)河东支分列德馨堂、永思堂。康熙中河东贵一公派暨贵三之半房,首构祠于宜青东侧。康熙季,河西各派构祠于乌山之阳,至乾隆初落成。河东贵二公房下诸派,则于乾隆初在乌山之麓福昌古寺遗址建祠,三十六年告竣,于是乌山胡氏有三祠。如此生生不息,繁衍至今。
乌山胡氏一脉共有三祠:康熙中,河东贵一公派暨贵三之半房,首构祠于宜青东侧,此为德馨祠堂;康熙之季,河西各派合构祠宇于乌山之阳,草创甫立,其事中寝,乾隆初祠始落成,此为燕宁祠堂;河东贵二公房以下诸派,则于乾隆初于乌山之麓福昌寺遗址建祠,而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始告竣,此即永思祠堂。
据家谱记载,明万历年间翰林胡时麟和嘉靖间抗倭名将胡宗宪均是该族之裔。
2.石堰黄氏
石堰位于慈溪西南隅,与余姚接壤。据《姚江黄氏宗谱》载:
我黄氏世居江夏,自一世祖百二公始居浙之明州,因仕而遂籍焉。二世祖千一公以庆元通判致仕,归江夏。三世祖万廿三公又迁于姚之冶山乡,是为我迁姚始祖。厥后或详或略、或传或不传。我曾祖静涵公慨然伤之,于嘉庆丙寅创立宗谱,斟酌规模,其用心劳瘁,岂与凡修宗谱者等哉?
又:万廿三公时俊(1030—1093),仕至符宝郎,宁熙间由江夏迁居余姚冶山乡石堰。葬龙泉坂秦湖滨。
由此可知,石堰黄氏始祖黄时俊,北宋中期从江夏迁居至石堰。
谱中还载有字行排第,录曰:“百千万亿,元亨利贞。孝友启渊源,天伦常裕后。迁姚继世长,宗汉承基久。家道在祥和,人心存信厚。良谋永绍先,积善贻孙守。”
3.埋马罗氏
埋马罗氏位于彭桥西,东横河北。据埋马罗氏《重建祠记》云:
吾族始祖讳庭坚,行万八公,乃唐宣宗大中甲戌进士、擢翰林学士兼兵部尚书顺惠侯公第九世也。由慈邑罗江徙家姚之梅川埋马里,即今罗墅桥。房分为四,东房、西房、前房、后房也。四房中或故墟世守,或安土重迁,考历祖栖灵之所,前实阀如。自十五世叔祖绥远公慨然为奠宗祊计,相地于周塘……溯创造于乾隆庚戌距告竣于乾隆乙卯,六阅春秋。讵料同治壬戌,寇起粤东,劫沿姚北,仰瞻寝庙,只剩烬余。遂于光绪二年重建。
可知埋马罗氏迁姚始祖为罗庭坚,是顺惠侯(罗甫)的九世孙。由山南罗江迁到埋马,约在南宋之际。
4.洋山霍氏
洋山霍氏位于横河洋山岗西侧,上剑山南部,俗称霍家畣。据〈姚江洋山霍氏宗谱〉载:
姚江霍氏,实宋南渡蠢公之后。蠢为潭州枢密,有事即直奏,中官咸畏惮之。当时直谏之名著天下。数传而至毅公为县令,公平忠直,绰有祖风。今毅公之后盛于檇李,姚殆其支庶,欤邑之西城外名霍巷者,实迁姚始祖之故居。其支庶又在乌石山西南、洋山后,曰霍家畣,益昌益炽,地以姓名矣。旋又徙之坎镇,几传,子姓繁衍,亦名其地曰霍家路,他若散处于岳字五灶与周塘者,皆霍家畣一本之所分。虽星罗而云布,实合派而同源。
又载:始祖霍蠢,为西京运副,迁知潭州枢密,随宋南渡,居余姚龙泉乡之洋山。子二:泽一、泽二。十三世积字辈分为大甲、小甲两支,大甲后分四房,小甲分三房,霍良为大甲房祖,霍其始为小甲房祖。
谱中还有行第诗:“祖泽永绵,轶后超前,光华代发,积善庆延,诗书克继,忠义相先,长作梁栋,大启英贤,文人学士,美秀辉联,家修廷献,如珍宝然,守身以德,声誉远传,维其世绪,可保繁衍。”
可知洋山霍氏始祖霍蠡,于南宋时迁居而来。
5.马堰徐氏
马堰在横河镇石堰北侧,洋山岗西首。马堰徐姓南宋初迁此,据《马堰徐氏宗谱》载始祖为徐处仁,文曰:“第一世(始祖)处仁府君,蒇次子也,字守义,行迁念二,诰赠武节大将军,配王氏宜人。生三子:端一、端二、端三,墓葬海南屿墩山。是公始迁姚江,驻马堰,至今宗庙巍峨,春秋二祭,江南有祠也,姚江亦有祠,二祠之子姓济济无涯矣。”
新编《横河镇志》为马堰徐氏立传者四人:徐琛、徐爱、徐建、徐应登,入简介表者九人:一世徐处仁,七世徐仕隆,九世徐祀,十一世徐鹗、徐恒锡,十二世徐方、徐存义、徐怀爱,十五世徐遵宗。最著名者徐爱(1487—1517),字曰仁,号横山,为王阳明之妹夫,也是阳明学说的主要传人。
马堰徐氏宗祠尚存,在余慈连接线北侧。
6.彭桥黄氏
彭桥位于横河镇,东邻匡堰,西为埋马,黄氏居东横河两岸。据《余姚彭桥黄氏宗谱》载:“始祖忠斋公,由四明迁居梅川,历宋元明三大朝似续,颇称殷盛……国朝康熙丙戌,廿三世讳开柱字伟伯者,创议建祠,醵金为助,乃卜地而构焉。厥位面阳,襟带大河,东引慈水,西控姚江,南则翠峰重叠,列屏障于四时,北则绣壤纵横,聚蓑笠于万户,诚足以绥列祖而壮声灵矣。”
又据《横河镇志》载,彭桥黄氏第一世为黄继冕,北宋元丰元年(1078),自四明梁弄徙居彭桥,是彭桥始祖。
家谱又载:“(黄继冕)字忠斋,行元十四,以贤才举仕,擢工部员外郎。配赵氏,赠淑德宜人。生四子:德年、寿年、荣年、华年。建中靖国元年(1101)辛巳三月十六日生,绍兴十九年(1149)己巳七月初七日卒。合葬梅川南岙桃花湾之原。公自四明梁弄徙居梅川彭桥,是我彭桥始祖也。”
“德年生锦坡、铭坡;锦坡生巨川、巨源,铭坡生巨洁。”巨川官南宋高宗朝侍郎。光绪《余姚县志》又有十八世黄珣,字廷玺,号碧山,又号梅川,正统三年十二月十二日生,成化十一年(1475)中浙江乡试第一名,为解元,成化十七年(1481)高中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历仕翰林院编修,国子监祭酒,终仕南京吏部尚书。民国时期还出有“中华民国”空军中将黄秉衡等。
7.陈山陈氏
陈山陈氏位于横河镇石堰,今存子陵村。据光绪《余姚县志》称:“其谓之陈山者,因宋古灵先生陈襄子孙散居此山之下,有岭曰‘陈山岭’,故名‘陈山’。”
又据南宋宝庆《会稽续志》称,普满寺山即陈山,亦有人称客星山,更不知有普满寺山之名者。而外地人只知严光葬客星山,而很少有得知客星山即陈山者也。(案:陈襄,字述古,福州侯官人。生于宋真宗天禧元年,卒于神宗元丰三年,年六十四岁。少孤。与陈烈、周希孟、郑穆为友。时学者沉溺于雕琢之文,四人相与倡道于海滨,卒徙而化,谓之“四先生”。第庆历进士,调浦城主簿。神宗时,出知明州。熙宁元年,同修起居注,知谏院,改侍御史。论青苗法不便,请贬斥王安石、吕惠卿以谢天下。安石忌之,出知陈州,徙杭州,后以枢密院直学士兼侍读,判尚书都省,卒。襄言行谨饬,莅官所至,务兴学校,讲求民间利病。在经筵时,神宗待之甚厚,荐司马光、韩维、苏轼等三十三人。学者称古灵先生,襄著有《古灵集》二十五卷,《文献通考》又有易义、中庸义等,并行于世。)
从陈襄北宋神宗时期知明州而考,其“子孙散居此山(陈山)之下”当在北宋中期。由此可知,陈氏在北宋神宗年间之后从福州迁居于此。
(八)低塘街道大姓家族
1.云柯张氏
云柯张氏为南宋抗金名臣张浚之后,张浚随驾南渡,临危受命,力保宋室江山,一生主张抗金,却壮志未酬,后封魏国公,谥忠献。《余姚六仓志》记载:“张魏公故居,在沙堰西。”又据泗门《东山志》载,相传宋建炎中,魏公张浚尝携家于此。张浚生二子,长子张栻,次子张杓。长子张栻,为一代理学宗师,开创了岳麓书院会讲制度,与朱熹、吕谦并称东南三贤,赠华阳伯,配享孔庙。张栻生一子焯,承奉郎,早卒。焯生一子,文吉,字符迪,号月山,以贤才授兵部帅干都督明州军马,避元兵之乱迁于鄞县西桃源乡(今宁波鄞州区横街镇)。文吉生三子,长子次宗,次子次宴,三子次宁。次宁生二子,长子埴,次子培。埴公,字符瑜,行添七,宋嘉熙四年(1240)解元,淳祐元年(1241)进士,官至谏议大夫、工部尚书,晚年致仕,由鄞县西桃源乡迁入原余姚云柯乡,墓葬黄山湖龙口珠。
由上可知,云柯张氏迁此最早居于今历山黄山湖一带,于南宋末年之际从鄞县迁居而来,始祖为南宋工部尚书张埴。
云柯张氏是姚北最大的家族之一,俗称“五张八祠堂”。据张川先生考证,其支脉如下:张埴,迁入云柯乡后,子孙繁衍迅速,到曾孙良字辈,一共分为六大支系,成为组成五张八祠堂及其他外迁支系的最早分房始祖。张埴生二子,仁肱、仁服。仁肱,字子克,生二子,伯倾、伯何;仁服官国子监祭酒,无嗣,以仁肱次子伯何过继。伯倾生二子,良相、良弼。伯何生四子,良辅、良臣、良期、良遇。
良相后裔为云柯张氏六大支系中的第一支,称庙后桥支,据光绪元年《逊桥张氏宗谱》记载:“良相长孙摅祖后裔称为张廿四房支”。
良弼后裔为云柯张氏六大支系中的第二支。良弼曾孙斌二,仕元,济南府正提举,定居历山,其后裔称“历山敦伦堂张氏”。斌六,仕元,广州府副提举,定居三墙门,其后裔称“三墙门树德堂张氏”。
良辅后裔为云柯张氏六大支系中的第三支,良辅曾孙嘉猷,其后称“芦城庙侧西堑支”,建祠“留余堂”。
良臣后裔为云柯张氏六大支系中的第四支,良臣孙克贤迁方桥,称“方桥南张孝友堂张氏”。克孟迁禾山,称“水坵禾山祠张氏”。克新孙盛芹移居逊马桥(今属余姚市低塘街道,芦城三角站往南800米),称“逊马桥支”,建祠“裕裔堂”。克培后裔迁吴家板桥东,称“吴家板桥东张氏”。
良期后裔为云柯张氏六大支系中的第五支,称“旧宅后居支”。良期孙克仁与克照后裔未建祠,故仍称“旧宅后居支”,其中克照后裔称“旧宅后居小房支”。克明后裔在悦来寺(今属慈溪市周巷镇)繁衍生息,后来建祠“孝友堂”,称“悦来寺支”。
良遇后裔为云柯张氏六大支系中的第六支,此支繁衍最广,支派最多。良遇生三子,长房七世孙展宗移居越城,为“越城支”,满宗移居观海卫,称“观海卫张氏”。六世孙林赘住顾巷桥,为顾巷桥祠祖,林长子进权,由顾巷桥迁居周巷市西井亭庵,为井亭庵前祠祖,其后裔称为周巷“井亭庵张氏”,其余二子进英、进宏仍居顾巷桥,称“顾巷桥张氏”。林之叔汉良自云柯乡徙居孝义乡陈家团,生六子,三子与四子分别移居山西,为“山西支”;六子均敬,生于元末,遭诬陷遣戍陕西之宁夏卫,长子与次子遂居于陕西宁夏,四子子让自陈家团徙居化龙堰,为化龙堰“卓然堂”始祖,称“化龙堰支张氏”。三房曾孙茂志,迁芦城庙东堑,称“东堑支”,建祠“余庆堂”。
五张者为历山张氏、三墙门张氏、西堑张氏、逊马桥张氏和化龙堰张氏。八祠则为分属于五张的历山敦伦堂、三墙门树德堂、西堑留余堂、逊马桥裕裔堂、化龙堰卓然堂,另外再加庙后桥四德堂、悦来寺孝友堂和东堑余庆堂。
2.张巷张氏
张巷张氏又称孝义张巷张氏,位于今余姚低塘街道南首鲍家桥一带。据咸丰《云柯张氏宗谱》载:
家之有谱,其非徒记载之谓,其谓尊祖敬宗,用以普仁孝之思也。谱之所系纂重哉。乃自谱之废也,间有子孙不识祖宗之所出,问其名而默然,讯其由而茫然,甚至本源失传,有等宗支于途人者矣,有视骨肉如仇敌者矣。尤可慨者,趋荣附势,博采前代之名公巨卿,广搜当时之豪门右族,以为必如是,庶几光宠增宗族焉。于是假借附会,至有非其祖而祖之者,其诬祖也实甚。姚江张氏氏族中之最盛者,览其谱,莫不祖魏国公,远溯留侯,徙数千百载以后,溯数千百载之前,世远人繁,若千流万派,安能寻河源于昆仑而不爽毫厘耶?而云柯张氏谱,子名公偕阳一陆先生订于雍正辛亥年,独以少尹沂公为始祖,亦删书断自唐虞之意,而可以见前辈忠质之风焉。考沂公实宋侍中耆曾孙忠文公幼子也,当日国家多难,高宗避兵南渡,沂公实扈跸焉。虽嘉猷善政,多不可考,而迁姚以还,养士畜马,犹然不忘中原,亦可想见沂公之为人矣。继忠臣之后,而克笃前光,宜其族大枝繁,贤子孙继继绳绳,引之勿替也。其间若纾公,其人者克勤克俭,大有禹风,至朝夕肃衣冠,如见宾客,持躬之谨严,尤足树乡里之望。滨公字遵湄,博通经史,事父仲英公以至孝闻。士显公,孝义性成,宽租焚券,亲戚乡党急难,靡不葡匐往救。茁园公,缵承父业,仁声远播。五经公,笃行好学,娠恤贫乏。其卓卓以善行著者,难以胜述。明德之后有达人,不其然乎?
又有始祖《张叔毅传》,摘曰:“迁姚始祖沂公,一字叔毅,忠文公稽仲叔夜子也。稽仲公仕济南,因著籍济南邹平,《宋史》稽公本传载伯奋仲雄而不载叔毅,史氏阙文,犹耆公利一诸传之不载忠文也。按旧谱高宗自济州就位,闻叔夜北迁尽节,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忠文。因赐沂开封少尹,忠文旧时职也。高宗南渡,公扈跸之临安,当是时奸臣递进秉政,前汪黄后会之,虽有忠臣烈士俱无所试。公年少气盛,偏历诸帅戏下,其所以力效厥职者,俱无可考。后岳王死,王去,公遂决志遁迹矣。迁姚之云柯乡黄家埠,即今所称张巷也。然养士畜马不忘中原,至今传后马地洗马。”
由此可知,张巷张氏为南宋初迁居于此,始祖为北宋名臣张叔夜之子张沂。
3.洋山陆氏
洋山陆氏居于低塘街道历山,大古塘南侧,眉山西部。陆氏居此约在南宋末。《余姚六仓志》有载:
陆恒,字有常,号拙庵。先世曰天叙者,由平原徙居县之洋山。天叙孙孟良,永乐二年进士,官郎中,四传至恒。父荣,弘治初,出粟千石娠饥。四年复饥,设糜粥,瘗饿殍,以善行著。恒幼号神童,长倡道学,邑王华、谢迁、黄询并推为社长,以弘治九年选贡,授福清训导,荐知广东石城县。请革钱粮飞洒之害,惩吏枉法者无数。兴文教、建义塾,士风为之一新。谢迁入相,恒避嫌,告养归石城。人遮留,不得行。家居躬修内行,为宗人坊表。著孝、悌、慈三训,士林书其言以为法,著有《易学指南》行世。七世孙烈,自有传。
由此可知,洋山陆氏由平原郡徙居而来,始祖陆天叙。
4.下河严家
下河严家位于今低塘街道姆湖村,官塘之南。下河严氏上溯严助为祖。按《姚江下河严氏支谱》载,严助担任会稽太守时,遂迁居到余姚,世系繁衍,成为余姚一大氏族。严助与淮南王刘安交情深厚,后因淮南王谋反,严助受到株连而被诛杀。严子陵即是严助之裔孙。
下河严家以严氏四十世孙严德一为始迁祖。谱载时至南宋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四十世孙严德一、严德二归老析居,“德一公、德二公出,子孙益振,兀湖山之木,广其规制,前有书院,中有厅堂,后各有楼,横街通于东西,直街抵于南北,中界以河,河之东基隘而窄,议之于弟;河之西广而敞,让之于兄。东分之厅,当景泰七年(1456)丙子失火,柱石沿存。西分之厅,虽无改于其旧,而室宇亦颓,四十九世孙允斋中与五十世孙元氏县丞维城鸠工修葺,现厅左柱上记云‘乾道八年正月甲申日重修’”。
民间以德一居河西为“下河严家”,德二居河东为“上河严家”。今上河严家有严家宗祠及“高风千古”石坊仍存。下河严家是民国姚北四大家族之一,民国时期两度出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著名学者严鹤龄即出自该支。
又据谱载,自从四十世孙严德一、德二兄弟析居之后,相隔十世,又有外迁,分支有:亭山头支、虞家园支、何家园支、新湖沙堰支、白鹤桥支、七里铺支、上虞支、五夫支、慈溪新庙支、奉化支等等。
5.云柯郑氏
云柯郑氏即今历山、低塘一带的郑氏。据《慈溪余姚家谱提要》载:“《姚江云柯郑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光绪三十四年(1908)雍睦堂木活字本。郑援溱等纂修。八册。始祖广黻,世居荥阳,宋太祖朝官居安州。四世孙狮,官监察御史,迁越州,徙居余姚。七世孙若云,绍兴中授职余姚,居家云柯乡。卷首谱序、凡例、谕割;卷一、二像赞、史传、家传、碑记、宗规、祠产等;余卷载世系图、表;卷末跋等。藏:上海图书馆。”
由此可见低塘一带郑氏由南宋初迁此,始迁祖郑若云。
另这一带还有一支郑巷郑氏,也据《慈溪余姚家谱提要》载:“《姚江烛溪郑氏家谱》三十卷首一卷,道光十九年(1839)锡类堂木活字本。郑树森等纂修。十二册。始迁祖炳,宋学士獬裔孙,官开封府尹,建炎初护驾南渡,始由遂安迁居余姚烛溪乡安阳里。藏:上海图书馆(存卷8—10一册7395)、南开大学。”《余姚地名志》也有载:“宋郑炳,河南人,政和间进士,官至开封府尹。金兵入侵,炳主战,后随高宗南迁,以功特进右柱国正治上卿,但执政者定和议。不报。知忠言不入,请求退休,渡曹娥江在余姚烛溪里定居,子孙繁衍,遂名其地曰郑巷。”
据此可知郑巷郑氏亦南宋初迁居而来,始迁祖郑炳。
6.云柯许氏
云柯许氏即今余姚低塘一带的许氏。据《慈溪余姚家谱提要》载:“《姚江云柯许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光绪二十八年(1902)怀义堂木活字本。许生荣等纂修。十册。始迁祖藩,北宋末自上虞迁居余姚云柯。藏:中科院历史所、上海图书馆(存卷3.12—15二册40)。”由此可知,云柯许氏于北宋末已迁此,始祖为许藩,从上虞迁来。
(九)周巷镇大姓家族
1.姚江熊氏
姚江熊氏指的是原孝义乡熊家,在今周巷南首熊家街,长冷江西侧,今属余姚。据《姚江熊氏宗籍》载:
宋有讳挺第伯三者,自豫章南昌膺荐之京应试中程,除授文林郎,知绍兴上虞县事,以自率物,大得民心。任满,民庶留之,遂居焉。子千六,讳益,字损之,天性淳朴,隐德弗耀,年逾九十,以子贵受敕迪功郎,卒葬于上虞之小版寺旁。子万一,字经祖,宋宝庆元年正月诏举贤良中进士,除温之乐清县丞。淳祐己酉解组还乡,以扁舟蜡屐,游玩山水,凡一丘一壑之胜,靡不题咏。至姚之孝义乡,心甚喜之,语其子曰:“古人居必择乡,此孝义吾可托居之所也。”遂居于此。子五人:元二、元四、元五、元九、元十。居姚之始祖,实自万一公始也。
据此可知,熊氏迁孝义在南宋晚期,始迁祖为乐清县丞熊经祖。
2.孝义黄氏
孝义黄氏现属周巷镇城中村。据嘉庆二十三年(1818)灵保堂《姚江孝义西黄氏宗谱》二十九世孙黄凤彩序略云:
吾族定居孝义,自南宋安六公始。拮据创业,源远流长。统前后五六百年,至国朝康熙时,始有草本世系。先大父禹九公得诸残缺之余,袭而藏之,嗣复增新订旧,重为纂辑。自安六公上距迁姚三五公,凡十有三传,端委分明。独存孝义之后,有三世阀焉不载,盖世远年湮,旧本散佚,未由考证,常抱此阀如之憾。奈天不假年,未克告竣。先父北春公欲承厥志,隔岁亦逝世,遗稿留诸箧中,几饱蠹鱼。迟余省识,每一检视,未尝不掩卷长叹。数十年来,族之继继绳绳者,视旧日编纂时,椒聊瓜瓞,日益繁衍,此固吾祖宗积善相承、克昌厥后之所由致。倘不及时增辑,听其简蠹编残,不可收拾,将长幼亲疏之序,樊然莫辨,甚于河隔东西族矣,何以仰在天之灵,何以光大后人之绪?诸长老咸以是相教敦促。余小子亦夙夜祇惧,不辞谫陋,与同志数人详加排纂。涣处者萃而聚之,后起者续而增之,秩其尊卑,次其伯仲,并录诸前辈传赞序文,标诸简端,使懿行不至泯没。
谱载黄氏迁姚始祖为黄宗远,“先世青州人,后唐同光中为越州别驾。僦居剡川北庄,未几又迁余姚之四明”。第十三世安六公(名广才)“迁居孝义湖门桥,子孙世隶灶籍”。子三,其中二人失考,悦一,庠生,入赘海滨范氏。悦一生三子,长子惠四,无后;次子惠五,世居湖门,是西黄支;幼子惠六,分居化龙之南,是为东黄支。
由此可知孝义黄氏从青州迁越,南宋时从四明迁周巷。
3.孝义周氏
孝义周氏即周巷周氏。据《慈溪余姚家谱提要》载:“《姚江孝义周氏宗谱》十四卷,首二卷末一卷。光绪二十六年(1900)雍睦堂木活字本。周干济等纂修。十七册。一世祖溯至周敦颐之曾祖从远。八世祖操,于南宋建炎间迁姚,其子肇荣,再迁姚之孝义。藏:上海图书馆(存世系6卷、卷首、卷末九册6720/A)、河北大学、山西社科院。”
又《姚江孝义周氏宗谱》载,周从远,世居汝南,唐末大乱时迁居湖广永州府道州营道县营乐乡钟贵里石塘桥濂溪之上(今属湖南省永州市道县)。北宋著名理学家、宋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即为周从远曾孙。周敦颐,字茂叔,号月岩,又号濂溪。官至大理寺丞、国子博士。宋嘉定十三年(1220)谥元公,理宗淳祐元年(1241)封汝南伯,从祀孔庙。元延祐六年(1319)封道国公。周敦颐生子二:寿、焘。周寿,谱名元翁,字季老,宋元丰五年(1082)进士,累官至司封郎中。因任居河间长芦,为山东青州周氏始祖,生六子。周伯达是周寿长子,以祖荫秦州仪曹。其孙周操,于南宋建炎年间迁余姚,周操之子周肇荣,再迁余姚孝义乡(今慈溪市周巷镇一带),世称孝义周氏。
由此可见,周巷周氏于南宋初年迁居于此,始祖周肇荣。
三北望族泗门谢氏宗祠。
(十)泗门镇大姓家族
1.泗门谢氏
泗门谢氏是浙东望族,今属余姚市。据《慈溪余姚家谱提要》载:“(余姚)《四门谢氏续谱》十卷,光绪六年(1880)存著堂木活字本。谢克爱等纂修。十册。谢氏古姜姓也,自申伯以周宣王母舅出封于谢,子孙遂以国为氏。宋末长二公奉寿和太皇太后诏令国戚避乱,自临海八叠徙居余姚东山乡汝仇湖之第四门。至明初盛,衍为大、二、三、四、五房。藏:中科院历史所、上海图书馆(存卷1—6.8七册。119)、山西社科院。”
又据《余姚六仓志》卷二十《赠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傅、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谢公神道碑铭》载:
谢氏,浙东著姓,族大而且繁,其源盖皆出于晋太傅安。安本河南阳夏人,西晋末始迁会稽,寓居其地之东山,有重名。仕东晋,执其国柄,官至太傅,子孙因家焉。厥后再徙台州之临海,其族亦大。有讳深甫者仕赵宋,位至丞相,拜少傅。宋末又自临海徙绍兴之余姚,其所居隅,亦名东山,子孙今至数千百指。而少傅公迁实生其族,自成化乙未状元,累官至少傅兼太子太傅、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一时勋望视晋宋太傅、少傅二公,盖不少让焉。正德初,以圣天子嗣位,推恩追赠三代,其曾祖考处士诰赠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傅、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妣严氏一品夫人。
由此可知,泗门谢氏南宋末从临海迁居而来。明代谢阁老谢迁即出自此族。
两宋时期移民除了以上这些家谱记载的家族外,还有一些墓志铭上所载的移民痕迹,以及宗教移民、窑工信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