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移为灶民
《余姚六仓志》卷八“盐法”载:
宋元丰初,两浙提举卢秉议盐法,载在典籍,后来法虽小变,公私所便大抵不易卢法。明初立聚团公煎法,即秉所定十灶为甲之遗意。自明以来,法制递变。税则改盐为折、摊丁于地;地则编灶给丁、传沙召佃;蒸卤之业主易为客,办盐之职官易为商。近则盐税抵押外债,而情势又一变,法尤加密。考古征今,详其沿革,按籍可稽。至于建筑制造以及衡量场价运销秤放事,均有关于盐产,并条系而分列之。志盐法。
丁涂有明洪武年间编充灶丁,每丁拨与草荡一段,令其自行砍伐煎烧,不相侵夺。(《两浙盐法志·艺文·史简疏》)
勘给草荡灰场。旧法:灶户皆有附近草荡,以供煎盐柴薪。其后为总催豪右侵占。夫灰场产盐根本,与草荡皆丁之命脉也,乞委所司追取。宣德、正统以来,草荡旧数踏勘明白,照丁拨派,明立界限,以防侵夺。(《两浙盐法志·艺文·盐政疏》明沈准)
祖制:每丁煎盐给有灰场以资摊晒,有草荡以供樵采。(《两浙盐法志·艺文·宽商灶疏》明杨鹤永)
又据《慈溪盐政志》第一章“大事记”载:
唐代沈师桥《沈氏宗谱》记载:“粤溯兹土,秦则海也,汉则涂也,唐则灶也。”可见唐代即有人在沈师桥一带制盐。
据《会稽志》(嘉泰本):“唐越州有兰亭监官场五,曰会稽东场、会稽西场、余姚场(即石堰场)、怀远场、地心场配盐四十六万六千七十四石一斗。”
北宋咸平间(998—1003)置鸣鹤场于慈溪县之鸣鹤乡。
北宋熙宁五年(1072)卢秉权发遣两浙提举盐事,因水势咸淡定各场分数,定石堰、鸣鹤两场皆九分。南宋庆元初(1195)石堰场有东西两场。
南宋开禧元年(1205)置龙头场盐课司于镇海县灵绪乡。
元大德三年(1299)定产盐之地,计盐场34所,每所司令1员、司丞1员、管勾1员。石堰场列第16所,鸣鹤场列第17所,龙头场列第34所。
元大德九年(1305)鸣鹤场沿海灶丁逃亡,因籍山南水乡殷实民户,补充灶役。
明初灶丁既给卤地,复给草荡,免其杂役,所以利者甚厚。(“额办盐引四百斤,给工本钞二贯,是盐一引,灶丁得利二千文也。”)
从以上资料可知,唐宋以来,三北半岛上盐业已蓬勃发展,当时三北半岛上有石堰、鸣鹤、龙头三大盐场,因此当时三北一带会有大量的盐民存在。宋以前的盐民大多已无考。元代中期曾发生一次大规模的盐民逃亡事件,又由于明代初期国家对盐民给予较大的优惠政策,因此也吸引了山南及其他等地的民户加入灶丁队伍。
1.鸣鹤洪氏
鸣鹤洪氏共分两支,一支在鸣鹤上街南,另一支迁居福山。上街洪氏是鸣鹤古镇内的大姓,主要集居于鸣鹤山以南,盐仓以西,上街以南,闸桥头以东之区域。福山洪氏位居观海卫城东南侧,快船江北岸,石孔潭之旁。鸣鹤洪氏是山南老慈溪汉塘洪氏的支裔。
据《汉塘洪氏支谱》载:“汉塘洪氏第一世洪光祖,字庆美,登宋进士第,累官太子少保、龙图阁学士兼礼部尚书,绍兴间为秦桧用事,弃官隐昌国县大岭东岙。隆兴二年甲申,仲子迁制明州,就养于官。明年乙酉,乾道改元,来汉塘,号汉塘居士,以晦其名,后因新安进士罗原来访,恐郡邑相知,托言还乡,潜徙大隐,终老其地,是为大隐、汉塘中、汉塘东三洪之始祖。”“仲子洪迁,字景升,宋特进士。孝宗隆兴二年,拜明州刺史,莅官未久,厄于权臣落职。乾道改元,卜宅汉塘,是为本宗始迁祖。”
辛亥革命重要人物同盟会会员洪允祥故居——洪魏桂花门头。洪魏洪氏为鸣鹤洪氏后裔,迁自鸣鹤。
据《慈溪余姚家谱提要》载:“(慈溪)《汉塘洪氏宗谱》二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十二年(1923)著存堂木活字本。洪曰湄等纂修。十六册。始祖光,字庆美,登宋进士第,累官太子少保、龙图阁学士兼礼部尚书,绍兴间为秦桧用事,弃官隐昌国县大岭东岙。隆兴二年,仲子迁制明州,就养于官。乾道改元,来汉塘,号汉塘居士,以晦其名,后因新安进士罗原来访,恐郡邑相知,托言还乡,潜徙大隐,终老其地,是为大隐、汉塘中、汉塘东三洪之始祖。次子华,讳迁,字景升,宋特进士,孝宗隆兴二年拜明州刺史,莅官未久,厄于权臣落职,乾道改元卜宅汉塘,是为本宗始迁祖。”
可见汉塘洪氏的始迁祖为南宋进士、官拜明州刺史的洪迁。
鸣鹤洪氏于元末明初从山南补充灶户。《汉塘洪氏支谱》洪曰湄《灶宅考》载:
吾族聚处汉塘,妨世而后析为八宅,曰上曰下曰前曰后,以方位名也;曰新曰旧曰高曰低,以室庐名也,无所事考,惟灶宅,相传以咸灶得名,惟未得其所自起与所自止耳。按慈邑东北滨海,灶户之民煮海为业。元大德间,鸣鹤场沿海灶丁逃亡,因籍山南水乡殷实民户补充灶役。吾乡之设灶户,实在此时。寒村郑氏述军灶曰:元时故灶户,至明而复加以军,艰难困苦,人先人受之、后人不忍闻之者。自彭凤仪以都御史整理盐法,言水乡离场远,不便煎办,准改附近免差赡荡,灶户之困渐苏。迨前清罢卫所军政勾补清查之令,停送装听继之累,亦遂以免矣。吾龙十一公一支名曰灶宅,盖所居之地固以灶户弄得名也。今子姓环处聚顺,而念及先世晒淋熬负、拆阅明偿之苦,能无憬然动于中乎?作《灶宅考》。
考洪氏为灶宅一支,应该是福山洪家一支。考元末明初之际,东部大古塘尚未建。潮水临官塘一线,即今福山北麓一带。因此洪姓居福山南麓,为海滨之地,在塘内煮海为盐,是为灶民。而鸣鹤上街一支,已离海甚远,又居古镇上街之南,当在南宋已入鸣鹤古镇之内,可能为汉塘八宅中的另外一支。
由上而考,福山洪氏始祖为龙十一公,于元末明初迁此,加入灶户。
2.泽山翁氏
泽山翁家,是慈溪市最大的翁姓集居村,有翁姓居民近2000人。据《泽山村志》载:“翁姓系明洪武初由福建莆田谪戍于观海卫银山一带煮盐的灶民,后海水北移盐灶渐废,遂与居泽山的冯姓联姻,并逐渐生根发扬壮大。”《泽山村志·丛录》有一篇文章《翁氏宗祠》记载:“翁氏宗祠建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五十五世际,翁氏自五十世从福建莆田来慈以来,宗族日益繁衍,为上承宗法,下教子孙,营造宗祠,为不忘其祖。祠堂挂由祖上莆田翁姓大宗祠赐来的唐太宗亲笔御题‘东南巨宗’四字,并承名‘六桂堂’。”
根据《百家姓典故》载:“‘六桂堂’是一个十分著名的堂名,指的是南方闽粤一带的洪、江、翁、方、龚、汪等六个姓氏。根据历来文献的记载,南方的这六个家族,虽然其姓氏完全不同,但实际上却是一父所出的同一家人,所以才会共享‘六桂堂’堂名。千百年来在这个名堂之下,亲爱精诚,不分彼此。‘六桂堂’出现于距今大约1000年以前的宋朝初年,而且追本溯源,统统都是翁家的子弟。翁氏的来源,提起来光彩无比,因为他们的源流,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圣君周文王,是最值得自傲的黄帝姬姓子孙。”
据福建侨联网《世界六桂堂文化渊源》一文载:
唐末五代、京兆翁氏三十五世祖何公随父轩公入闽,卜居莆田福兴里竹啸庄,传至三十九代乾度公(898—951),官拜闽国补阀郎中,娶妻林氏,生有六子。而翁乾度堂叔翁承赞是闽国王审知朝中宰相。五代后晋太祖天福年间,闽国被南塘和吴越瓜分而亡,翁乾度为避国乱,携眷归隐莆田竹啸庄,并将六子依次改为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乾度六子于宋初三次科举先后中进士,即“三科六进士”并跻身仕途。长子处原,分姓洪,宋太祖建隆元年(960)进士,特授承议郎,兼殿中丞上柱国,赐绯鱼袋;次子处恭,分姓江,宋太宗雍熙三年(986)进士,官拜泉州法曹;三子处易,留本姓翁,建隆元年与长兄同榜进士,官至剑南少尉;四子处朴、分姓方,宋太祖开宝六年(973)进士,官拜泉州法曹;五子处廉,分姓龚,开宝六年与四兄同榜进士,官至大理寺司直、监察御史;六子处休,分姓汪,雍熙三年与二兄同榜进士,官拜朝散郎、韶州通判。当朝六兄弟齐荣,显赫一时,被誉为“六桂联辉”。
民国时期上海滩大亨翁山麓洋房。
翁承赞是鸣鹤翁家岙始祖翁珞的后裔,因此,福建六桂堂翁氏也是从慈溪出去的。而从慈溪出去的翁姓至五十世时又从福建迁回了观海卫,《泽山村志》载:“洪武初,翁氏祖上由福建莆田县谪戍于观海卫向头一带,以煎盐为业,成为灶民。”
由此可知,翁姓是明洪武初年从福建莆田迁来,成为盐民的。
3.徐家畣徐氏
徐家畣徐氏,又称梅川徐氏,居于白沙路南谢令塘南侧。据《余姚梅川徐氏宗谱》明万历三十四年徐应斗在谱序中称:
徐氏以小十五甫君以来,至于孙凡十九世,生殖繁衍指几二万,颇称右族。人遂谓得地之利,可耕可樵,享鱼盐之饶,是以保世滋大如此。然前世居此地者,环数里间,若李家漕、费家漕、谷家漕、俞家漕、夏家桥、翁郎桥、茅家河,不啻十余姓,今皆乌有,悉为徐氏所居。彼何以衰,此何以盛,故可知矣。但人知今日之众庶,而不知先世创业之艰。先世居中土,遭金人之乱,避地海滨,仅保余生。国初入籍灶户,煎办输纳甚苦,几不能有室家。彭惠公改折后,稍稍得生。乃正德七年海溢,尽沉其盖藏滋息。嘉靖间,菜饭布衣始家家有之。无何,倭由胜山浦上,吾族独当其冲,屋庐尽焚,财物无孑遗。隆庆庚午,海复溢;万历丙戌至己丑,连年水旱,困惫滋甚。
从上文可知,徐家畣徐氏自明初之际加入灶户,当时生活很艰苦,至明弘治初刑部侍郎彭韶整理盐法后,生活得以改善。不久又遇海溢,家园又毁。再后又稍好一点,倭寇又来了,家园再毁。不久又遭海溢和水旱之灾,生活可谓极苦。
明代移为灶民的家族很多。今大古塘之南的许多姓氏在“明初灶丁既给卤地,复给草荡,免其杂役,所以利者甚厚”之际,纷纷加入了灶丁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