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姓望族移民
根据目前资料及各类信息,五代及吴越国时期徙入三北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家族。
(一)横河孙氏家族
横河孙氏家族是浙东望族之一,在今横河镇孙家境村,又称孙家境孙氏。该村位于东横河南侧,村前旧有烛溪湖,今已毁。
据光绪二十五年(1899)燕翼堂木活字本《余姚孙境宗谱》载,始祖孙岳,官至三司使,五代后唐天成三年自睦州徙居姚北梅川乡,后孙岳以忠义殉国,归葬于烛湖。唐潞王念孙岳忠勇,赏封地予孙氏后人并赐名,这也是“孙家境”之名的由来。南宋时有孙岳八世孙,名应时,师事陆九渊,与朱熹交好,中淳熙二年进士,以理学德才显名于世,人称烛湖先生。入明,横河孙家境贤才辈出,门第鼎盛,民间曾有“横河孙家境,纱帽八百顶”之说。《余姚孙境宗谱》卷一收录了在宝庆《会稽续志》、《明史》、《浙江通志》中入传的十二个人物,分别为:南宋孙应时一人和明代孙燧、孙堪、孙升、孙钶、孙、孙铤、孙
、孙如游、孙如法、孙如洵、孙嘉绩共十一人。光绪《余姚县志》中,收录的孙境孙氏则多达二十三人,除上述十二人外,另有南宋孙介、孙祖开,元末孙原彝,明代孙墀、孙钰、孙鎡、孙鏊、孙
、孙如证、孙有闻,清代孙光,共出榜眼二人、会元一人,入选翰林三人,位登台阁二人,更有“祖孙、父子、兄弟、叔侄尚书”之称。其中孙燧,曾巡抚江西,赠礼部尚书;孙升,明嘉靖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赠太子少保;孙
为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孙铤为礼部尚书;孙
为太仆寺正卿;孙
为兵部尚书;孙如游为文渊阁大学士,赠少保;孙嘉绩为东阁大学士,赠太保等。
清代学者邵廷采在《思复堂文集》中说道:“余姚人物之盛,自宪、孝、武三朝始。其著姓多,莫盛于孙、王、谢,而孙氏尤盛。”
孙境孙氏今还存清代嘉道时期古宗祠,祠堂坐北朝南三进七开间,为硬山顶砖木结构建筑,平面布局呈长方形,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第一进为台门,其中明间面宽4米,次间、梢间、尽间各宽3.4米,进深6.5米。第二进为大厅,其中明间面宽4.5米,次间、梢间宽3.6米,尽间宽2.8米,进深14.5米,明间、次间抬梁式结构,梢间、尽间穿斗式,檐廊置卷篷,月梁雕刻花草,装饰简略古朴。第三进为燕翼堂,民国初重建,堂名“燕翼”有善为子孙后代谋划之意,规格与大厅保持一致,月梁雕刻人物故事,明间正中悬挂“燕翼堂”大匾。每进之间设天井,中间配踏道,大厅左右建三开间二层楼厢房,周以墙垣贯连,总体保存较好,颇具气势。
明代江南望族的孙家境宗祠——燕翼堂。
(二)岙口罗氏家族
岙口罗氏又称典渡桥罗氏,位于今宓家埭白马岙口典渡桥北侧。典渡桥罗氏一支宋时下迁至淹浦一带,俗称白唐桥罗氏。
据《白唐桥罗氏宗谱》载:
公讳甫,朱梁贞明间自桐庐避难到庐江卜宅,教以诗书礼乐,务农讲武,野田蔓草之间号成党族。庐江改罗江,号罗江先生,其浦曰东罗浦、西罗浦,卒为境神,威灵显赫。里人建庙,虔奉祭祀。宋建炎间,遂率林叔豹详请,诏赐“嘉德庙”额。元至正间,御史真童闻于朝,封“顺惠侯”,王演有记,详载府县两志。墓葬染岙之原,配郑氏、孙氏,生一子昌,侯伯,勒碑嘉德庙祖,圮。始祖君章公,讳含,晋时人,梦吞乌藻思日新,可谓湘中琳琅,致仕,阶庭兰桂菊丛生,有德行,帝封为丞相。后有罗怀公,出豫章,初封宜城,徙枝江西,后居长沙,汉有梁相罗怀焉,再后有罗侯府君,讳衡,入香烟祠,生隐,为万年令,锄诛奸党,县界肃然,封为侯……
罗甫,字令则,唐宣宗大中八年进士。起居郎,复知庐州,升给事中,历翰林学士兼兵部尚书。宋高宗追赠嘉德侯,元顺帝加封顺惠侯。罗甫生子二,长罗隐,次罗伏。罗隐讳知微,字昭谏,任钱唐县令、给事中等,罗伏字昭信,唐昭宗兴化二年进士,吴越王辟为丞相,知东府事,诰封昌功伯。罗隐生仁达,字塞翁,任镇东节度使推官,吴王嘉其诗檄,知慈溪县,居淹浦,此为白唐桥罗氏之始迁祖。仁达生好智,好智生立德。立德有立礼、立节、立耻、立信、立道六兄弟,立德官明州司马。
《白唐桥罗氏宗谱》为一残本,内亦多蠹毁,从该谱上述资料可知,淹浦罗氏是在五代朱梁贞明间(915—920)从桐庐迁庆元庐(罗)江(在今山南),奉罗甫为一世祖,而迁淹浦为罗甫孙罗仁达,时在北宋之际。
另据《慈溪罗氏宗谱》记载:“(立德公)行六,迁居白马岙□为白马岙支祖,配施氏,生卒失考,葬杜湖,生三子,长持,次援,三拯。”
《白唐桥罗氏宗谱》还载有淹浦罗氏始祖为明复公,行十二,生子谦。罗谦,官编修,生亚九罗细和亚十三。罗炯生员一,讳覆道,字善卿,有香火庵。员一生和一、和二、和三、和四、和五,和四讳天锡,字明纯,敕清真处士,即庆祖公,和四生彬十,即万五公,彬十为照磨,讳仕瑜,生尚一,住永安桥(东罗)。
《慈溪罗氏宗谱》还载有元末明初“慈溪罗氏五老”之事迹。罗氏五老指的是罗谦公玄孙,白马岙支罗氏十四世祖世明远、明杰、明德、明纯、明叔五兄弟。五老白发耆寿,敦宗睦族,子孙七十余人和谐同居,“爨而食者五世”。继承先辈风范,乐善好施,德彰朝野。在元代,有“至正初以‘同居耆德’旌其门”;在明代,有大儒宋濂写下《罗氏五老图记》(录《慈溪县志》),大加赞美。
光绪《慈溪县志》载有:“罗季清,亦为此支罗氏后裔,与黄震同里,年二十七登第,从官四方,不以仕废学,颜其居曰‘耻独’以自励,及卒,震为文祭之,称其气姿磊落,材识英特,久仕途尚家徒四壁,天下识与不识皆知有季清云。”
白马岙罗氏是“慈北”罗氏大本营,今鸣鹤、观城、师桥、淹浦、松浦、古窑浦等聚居之罗姓,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其后裔。
(三)横塘方氏家族
横塘方氏,按今天的理解,一般会指位于观海卫城前南门外的方家,因该支方氏位于横贯三北东西的大古塘之南侧,故名横塘方家。
其实三北一带称横塘的有多条。这里所指的横塘方氏指的是位于今鸣鹤树桥头一带的方家。
据元代诗人戴良所撰《四景楼记》,在五代之际三北有一支横塘方氏。现录其文如下:
慈溪北行可二舍,有隙地曰横塘,方氏之族居之。方氏避睦州之乱,蹈海而东,适海舟漂荡至兹所,遂留家焉,迄今若干世矣。其地去海才二三里,近荒涂斥卤,土不毛食。虽有山川丘壑,未见其为胜也。自方氏以来,居者附,行者止,地辟人稠,阎闾枕藉。方氏益广第舍,治楼居。楼成而境大胜,前俯平原,后临巨浸,岛屿拱其左,阡陌亘其右,而旁近诸浦溆,逶迤南折北汇,而入于海,如虹饮江而马奔厩也。主人凭栏望远,见海气腾上,与林光山色相荡漾,倏兮昂青,忽兮浮白,渺乎郁乎,如抹如画。而云霞风雨之晦明,花草竹树之荣悴,四时景物之变,皆输奇献秀于几席之间,则斯楼又胜于横塘矣。辛亥之春,予来自定川。方氏之彦德原,邀予至横塘。徘徊楼上,与之望五磊之山,睇双涧之水,挹杜湖之波澜,览鸣鹤诸峰之秀。爱其江山如昨,景物不殊。而方氏先泽,邈乎其未泯,宁不悠然而思,怆然而感,慨然而叹乎?德原语予曰:“斯楼也,吾先世尝以四景名之,而未有记其所以名者。吾子幸为我执笔焉。”乃告之曰:二气流行,生生不已;日往则月来,寒往则暑来。而四时之景物迭变无穷也。以无穷之景物,御夫有限之光阴,吾与德原,其能久乐斯楼之胜乎?然天地之造化不常,而山川之风气固在。方氏自五代居此,上下数百年间,故家凋谢,无复存者,而是家子孙,独能世其诗书之业,久其田宅之利;德原又以纯尨之质,诚笃之行,为邦人所贵重。岂非山川风气所钟而致然耶?山川风气之钟于方氏,既云厚矣。则夫德原之乐乎是楼也,岂止见之一身而已哉?不止于一身,虽谓久有乎斯乐可也。予东西南北之人,其登斯楼,固有久近之不同。然获与德原极幽遐之目,空得丧之怀,亦且不知楼之高,身之寄矣。纪世德于兹楼,使来者之有考,尚得而苟辞也哉?遂书是以为记。
戴良(1317—1383),元代诗人、文学家,字叔能,号九灵山人,今浙江省浦江县人。曾任淮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儒学提举,因拒绝为明朝做官,隐居三北一带多年。戴良在慈溪留下的诗文,被有关学者称作“沉睡在慈溪的历史档案”,是研究元末明初地方历史的珍贵文献。
从上文“方氏自五代居此,上下数百年间”可知,方氏自五代迁此,又以“方氏避睦州之乱,蹈海而东,适海舟漂荡至兹所,遂留家焉,迄今若干世矣”,考之,可见方氏自睦州(淳安、建德一带)迁居而来。其所避睦州之乱是天复三年(903)“睦州刺史陈询起兵叛钱镠”之乱。
由于五代之际三北大地大古塘、官塘等均尚未建立。因此这时所称的横塘,应该是建于唐景龙年间的中横塘。考今在中横塘之侧所居的方氏,仅有树桥头方氏,这与戴良所书的地理环境也是吻合的。
树桥头方氏可能在宋际迁师桥河东,今俗称河东方家,其北侧又有下泽山方家,河东方家居官塘之上,下泽山方家也居大古塘之上。戴良元代至此,也可能所载为此地之方氏也。因为观海卫一带其他方氏均有出处,除福山方氏南宋末迁自宁海外,其他各支均为北宋末鄞令方轸之后裔。又据清方发雄所撰《河头方氏传直谱》载:“居明州者靖国侯也,自淳安官武林,宋太祖开宝间,此明州同宗也,先我而居者,距南渡一百六十年。”
宋太祖开宝间,浙东仍处于吴越国时期,也可算仍属五代时期,可能与戴良文中所说的横塘方氏有点关系。
(四)柏山胡氏家族
柏山是座仅数十米高的小山,位于余姚县治以北30里外的云柯乡。今属黄清堰村,山已平。旧时石堰盐场下辖六仓,其中间两仓名为柏上仓和柏下仓,均和柏山有关,前者为柏山周围地带,后者在其北(两仓地域相当于今慈溪中西部和余姚的一部分)。据《余姚南门清风里胡氏宗谱》卷首《柏山记》所载,柏山位于余姚县治以北30里外的云柯乡。当地一马平川,唯有柏山崛然突起。柏山虽然不是高耸入云,形似半珠,但右接大海,左附大山,气象非凡。远观柏山和大海,酷似“蛇吞龟象、龙抢珠形”,是一处难得的风水宝地。当地有高人曾经预言:居住此地的人子孙必有位至三公的。
柏山胡氏是现今三北胡氏中的很大一部分。
《余姚柏山胡氏重修宗谱》胡元润《胡氏纂谱序》略云:“吾宗一世祖从公,自毗陵避五季乱,徙居会稽之余姚柏山。”
毗陵即今江苏常州。据胡氏宗亲网所载,常州胡氏是江西华林胡氏后裔。常州始祖胡持是唐哀宗朝吏部尚书、文华殿太子太保大学士胡城之孙。胡城生有5子:胡珰、胡琼、胡瑜、胡、胡球。胡珰担任膳部员外郎,世居华林。胡琼在南唐天赞年间登进士第,为官常州(今江苏常州、无锡一带)刺史。胡琼子胡持迁居常州,子孙逐渐繁盛。当地的乡人称其居处为胡家桥。
又据《余姚柏山胡氏重修宗谱》卷首《柏山始祖辅成公传》所载:
胡持生逢五代之乱。当时兵戈相争,四海鼎沸,百姓居无宁日。身处乱世的胡持处变不惊,审时度势,认为常州位于交通要冲,为兵家必争之地,难以作为久留之地。胡持生有5子:胡修、胡微、胡征、胡从、胡循。于是胡持召集诸子召开家族会议,商议此事,准备远走他乡。四子胡从,字辅成,奉父亲之命出外打探消息。当时原唐镇海节度使钱镠在东南十三州建立吴越国。吴越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势单力薄,无法与大国抗衡。为了力求自保,钱镠向北方小朝廷称臣纳贡。因此吴越国与其接壤的国家虽然称不上相安无事,但是在钱镠与吴国徐温修好之后,此地的战事却也是寥寥无几。因此在战乱纷纷的五代十国,位于东南一隅的吴越国境内,还有一片远离战火的幸存地。于是在周世宗显德二年(955),胡辅成挈妇将雏,跋山涉水来到吴越国境内的余姚。当时的余姚地处偏僻,濒临海滨,但是山川秀丽,民风淳朴,正是胡辅成心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于是他就选择了余姚境内的柏山作为迁居之地。
胡辅成落业柏山之后,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他披荆斩棘,劈山砍木,在柏山脚下建立了自己的家园。他仰慕柏树经冬不凋、凌霜傲骨的气节,同时也寄寓子孙能如柏树一样以超然的品质立行于世。于是他围绕柏山遍植柏树,几载春秋之后,此地柏树成林,郁郁葱葱,使人不禁想起成都武侯祠前的森森柏树。柏山的得名也来源于此。
柏山今已毁,胡氏也无存,然该支后裔分支众多,遍布于余姚南城外、临山兰塘和慈溪横河、浒山、天元、白沙路、坎墩等地。烛溪胡氏、宏桥胡氏、天香桥胡氏、竹山胡氏、潭河沿胡氏均为其支裔。
(五)石堰童氏家族
石堰童氏也是五代迁入三北的一个家族。据同治十三年(1874)惇叙堂木活字本童远生等纂修《姚江童氏宗谱》载:“始祖良玉公遭唐末兵乱,从汴梁避难至剡越。其三子人才,字彝伦,余姚州内史,升会稽太守,先居余姚龙泉山下,后迁石堰。次子禧民,字天和,与子源居梅川乡童黄搭,为迁梅川始祖。”
又据励双杰编著的《慈溪余姚家谱提要》载:“《余姚童氏宗谱》,十卷首二卷末二卷,宣统元年(1909)德裕堂木活字本。童祖钧等纂修。十册。始祖良玉,五代后梁时迁居越东剡溪游谢乡杨家宅双龙口先生潭。第三子人才,迁余姚石堰(今属慈溪),为余姚派之祖。卷首上诰敕、祖像、赞;卷首下凡例、诗文、列传、记等;卷一至十各支世系、行传;卷末瓜瓞图等。现藏上海图书馆。”
由此可见,石堰童氏在五代后梁时期从剡溪游谢乡杨家宅双龙口迁居而来,始祖为会稽太守童彝伦。
石堰童氏一支后迁梅川,即今白沙路商都一带。据梅川童氏后裔童银舫先生《家谱知见录》中《姚江童氏源流及宗祠》载:
《姚江童氏宗谱》卷首有云:“惟童氏本出高阳,有裔,子曰老童,即所云卷章者是也。锡土雁门,厥后遂以王父字为氏。迨国一公遭唐末兵乱,从汴梁避难至剡越,再传析居姚治龙山之麓,今之屹然聚族于童黄村者,则自龙山徙而居此也。源远流长,世有巍科,而尤多隐德君子。”国一公,即童良玉,唐宣宗朝进士,任浙江山河节度使,晋紫金光禄大夫。余姚童氏始祖为良玉三子童人才,字彝伦,行朝三,余姚州内史,升会稽太守,先居龙泉山,后迁石堰。梅川始祖为童人才次子童禧民,字天和,行万十一,与其子童源居梅川乡童黄搭(又作童王村)。童黄搭现属浒山街道群丰社区童家自然村。
梅川童氏宗祠名“惇叙堂”。卷首《祠记》云:“余族居姚江梅川乡之童王村,自宋迄明,赖有祖堂,以栖神灵。”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曾修葺,但“尔时公产甚微,垣墉未周,丹雘未施,尚留余憾”。乾隆二十九年(1764)扩建,“未几告竣,而规模宏大,庙貌巍峨,堂庑门庭,黝垩丹漆举以法,额其堂曰:惇叙。以明宗族由是惇,人伦由是叙也”。余姚童氏家谱原署“德裕堂”,而梅川支则从乾隆后即称“惇叙堂”了。
此次修建宗祠后,合族九房,轮值宗祠祭祀,依次为槐花树下房、穆字第房、五房、东房、三房、后漕头房、墙里房、新宅房、桥头房。
(六)上林梁氏家族
上林湖一带五代时还曾居有梁氏家族。
据童兆良先生《检点上林文明》一书“青瓷墓志研究”中“五代梁琏公墓志罐”载:
1958年上林湖大规模浚治,浙江省考古所派员搞窑址调查,在出网山一带发现一件五代梁龙德二年(922)青瓷墓志罐。器物方唇直筒圈足,高19.5厘米,腹径17厘米,底部穿圆孔,孔径7厘米,器壁厚0.8厘米。腹壁自右向左划直线分栏,其中22栏行楷直刻墓志铭全文,每栏5至20字不等,二栏空缺。
□□□□□□ 墓志铭 罗表正撰
□□□□□□晋时过于吴江,遨公之裔,永度公之后,乃廿七□孙。祖墓在青州(今山东青州县一带)钱乘县任村,卜墓在越州余姚县双雁中埭。
祖讳□,翁讳滦,父讳翼。并承上容显,品荫功勋,收官多在诸州,皆性乐丘园,不上荣禄,具载家谱焉。府君讳琏,禀性幽贞,志闲高道,爵禄以位,中推休是向指下驱分,不以华饰为荣,自然高尚。爰因良妣彭城郡邹氏妻,育男六人,三人不幸少夭,孟曰庶宥,娶扶风郡焦氏新妇,有孙男一人,孙女三人,方当丱角童雉之岁,仲曰佳采,季曰寮,并当弱冠,未因伉俪,各处苦虑,俱存孝道矣。
□□膺少之高辉,敩者采之深智,遐令未□□以辞归。以贞明六年(920)庚辰岁三月廿九日□□□□余姚县上林乡使司北保之私舍。缘□□□□□乃用见缗四贯,问于罗招远边买得当乡湖东保内地为坟,至龙德二年(922)十月初三己酉安葬,其坟作丙向。乃制其文,用彰不朽,敬为铭曰:
六纪遐令,五常英彦。幻世流空,浮生若口。搜膺县辉,日宫月殿。任改桑田,此坟不变。
从志文记载,墓主人以贞明六年在余姚县上林乡使司北保之私舍辞归。说明上林乡五代时属余姚县所辖,该青瓷墓志罐口沿二处残缺,釉层脱落。今藏浙江省博物馆。
由上文可知,在上林乡使司北保五代时曾居有梁氏家族。主人梁琏,父梁翼,翁梁滦,祖墓在山东青州钱乘县任村,为梁遨之二十七世孙。梁琏娶彭城郡邹氏妻,生有六个儿子,其中有三个儿子早夭。长子梁庶肴,娶扶风郡焦氏为妻,有子一人,女三人;二儿子梁佳采;三儿子梁寮。梁琏于五代梁贞明六年(920)卒于家。
另从“于罗招远边买得当乡湖东保内地为坟”之文考,可见当时上林乡湖东保这一带还居有罗氏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