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东渡时期移民
在秦始皇时期,随华夏人南迁的还有徐福东渡移民。
徐福东渡是中国历史和中国对外交流史、移民史上的一件大事。
徐福东渡,始见于司马迁的《史记》。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秦始皇第三次东巡琅琊,徐福再次来见秦始皇。因为九年前第一次入海求仙药,花费了巨额钱财未获仙药,恐谴,乃诈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秦始皇因为“梦与海神战,如人状”,占梦的博士又说了对徐福有利的话,秦始皇便相信了徐福的谎言,第二次派徐福出海,并配备了强弩射手,亲自督战。“自琅琊北至荣成山,弗见。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遂并海西。”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亦有载:
徐福入海求仙药,还为伪辞曰:“臣见海中大神,言曰:汝西皇之使邪?臣答曰:然。汝何求?曰:愿请延年益寿药。神曰:汝秦王之礼薄,得观而不得取。即从臣东南至蓬莱山,见芝成宫阀,有使者铜色而龙形,光上照天。于是臣再拜问曰:宜何资以献?海神曰:以令名男子若振女与百工之事,即得之矣。秦皇帝大说,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
又有唐朝徐懋功编《徐懋功家谱》曰:
徐福者,又称徐市或希,谱名徐议,字君房,其文讳猛,祖父讳长,从祖父讳延(即尚),曾祖父讳仲,高曾祖讳诜(即金文铣)。福之长兄讳谱,福率振男女各三千人入东海祖洲。谘居琅琊,今山东徐氏者为徐偃王二十九裔孙徐谘之后。徐福一支入东海祖洲,不复返也。徐该与徐福同曾祖父,延(即尚)知福反,入东海祖洲止王(秦始皇)不来,为避秦始皇灭门之祸,随令其孙该潜居洪都(即今之南昌),自此世居南洲。
宋代李舫的《太平广记》中也有一段有关徐福的记载:
徐福,字君房。不知何许人也。秦始皇时,大宛中多枉死者横道。数有乌衔草覆死人面,皆登时活。有司奏闻始皇。始皇使使者赍此草,以问北郭鬼谷先生,云是东海中祖洲上不死之草,生琼田中,一名养神芝。其叶似菇,不丛生。一株可活千人。始皇于是谓可索得。因遣福及童男女各三千人,乘楼船入海。寻祖洲不返,后不知所之。逮沈羲得道,黄老遣福为使者,乘白虎车,度世君司马生乘龙车。侍郎薄延之乘白鹿车,俱来迎羲而去。由是后人知福得道矣。又唐开元中,有士人患半身枯黑,御医张尚容等不能知。其人聚族言曰:“形体如是。宁可久耶?闻大海中有神仙,正当求仙方,可愈此疾。”宗族留之不可。因与侍者,赍粮至登州大海侧。遇空舟,乃赍所携。挂帆随风,可行十余日,近一孤岛。岛上有数百人,如朝谒状。须臾至岸。岸侧有妇人洗药,因问彼皆何者。妇人指云:“中心床坐,须鬓白者,徐君也。”又问:“徐君是谁?”妇人云:“君知秦始皇时徐福耶?”曰:“知之。”“此则是也。”顷之,众各散去。某遂登岸致谒,具语始末,求其医理。徐君曰:“汝之疾,遇我即生。”初以美饭哺之,器物皆奇小,某嫌其薄。君云:“能尽此,为再餐也,但恐不尽尔。”某连啖之,如数瓯物致饱。而饮亦以一小器盛酒,饮之致醉。翌日,以黑药数丸令食。食讫,痢黑汁数升,其疾乃愈。某求住奉事。徐君云:“尔有禄位,未宜即留。当以东风相送,无愁归路遥也。”复与黄药一袋,云:“此药善治一切病,还遇病者也,可以刀圭饮之。”某还,数日至登州。以药奏闻。时玄宗令有疾者服之,皆愈。
又据《浙江通史》载:
在秦句章县县境,有与秦始皇有关的蓬莱、徐福的传说和遗迹。秦始皇遣方士徐福率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山及仙药的故事在东汉末年已在这一地区流行。到西晋,吴人陆云《答车茂安书》说秦始皇“御六军南巡狩,登稽岳,刻石文,留
县三十余日”。宋朝,有关徐福入海求神仙灵药至昌国州蓬莱的传说流行。宝庆《四明志》卷十六有秦始皇曾到慈溪达蓬山,“欲自此入蓬山”的记载。达蓬山在今慈溪市浒山东南约29公里近海处,主峰海拔422米,遥对25公里外岱山县东霍山。《慈溪县志》载:“相传秦始皇曾欲由此航海以达蓬莱……现存秦渡庵画像石刻……制作年代无考。”大蓬山——东霍山——岱山,互相在瞭程内。明嘉靖《定海县志·遗事》载:“秦始皇东行郡县,登稽山,刻石记功。既已,徐市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而象之西山名小蓬莱者,市遂居焉。始皇闻之,驯至
三十日,发舟之悬海夷宣二洲而返。”
由以上资料可知,徐福东渡的事至少有三次,第一次在秦王二十八年,秦始皇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从齐国入海求仙,未果而返;第二次在秦王三十七年,从琅琊一带出海,在射杀一条大鱼后又返回。第三次,仍在秦王三十七年,徐福携数千童男女随秦始皇至越地达蓬山一带,由此入海,后成功到达了东海的“蓬莱岛国”日本。
徐福东渡出海口遗址。
据日本方面学者称,由于徐福东渡,日本催生了弥生文化,日本把徐福尊为农耕之神而加以祭祀,这成了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见证。日本的一些徐福研究专家曾多次来慈溪达蓬山考察。日本前首相羽田孜还认为羽田一姓本来就是徐福的后裔,2004年5月,他还亲自来到达蓬山寻根访祖。
达蓬山位于三北半岛的东部,秦时东、南、北三面临海,是宁绍平原东部临海的制高点,山的东部有句章港,北部有凤浦港,西南麓有兰屿港,都是出海的通道,航海交通优势非常明显和便利。
据延祐《四明志》、宝庆《慈溪县志》记载:“大蓬山又名达蓬山,在县东北三十五里。上有岩高五六丈,左右二崖对峙,如斗鸡石,秦始皇东游,欲自此入蓬莱仙界,故名。”
另据明天启《慈溪县志》记载:“秦始皇登此山,谓可以达蓬莱而东眺沧海,方士徐福之徒,所谓跨溟海,泛烟涛,求仙采药而不返者也。”
又有元戴良《蓬莱山房记》云:“世传蓬莱、方丈、瀛洲,在东海中,列仙居之,然人莫至之者,秦始皇令徐福采药其地。”(蓬莱山房,在达蓬山北麓,旧为黄文浩公族人炳文游息处。)
徐福东渡是世界移民史上的重要一页。以上资料表明,慈溪是此次移民的一个重要节点。据传从山东一带有数千童男童女及百工巧匠迁徙于此,然后择机待东渡日本。
据《太平广记》记载和史学家推算,徐福东渡是大规模的、有计划的、得到国家全力支持和帮助的行动,除童男童女各3000外,还有百工巧匠、技师、驾驶船只的员工、指挥人员、护卫武士等,应多达八九千人。
可以想象,由于北方人不习水性,以及水土不服等原因,徐福东渡的队伍在浙东一带肯定会作一定调整。除了选择一些有丰富航海经验的船工人员外,一些要晕船的童男童女及百工可能不能上船,这样就要在本地选择一部分替代人员。于是这部分不能上船的北方人便成了三北一带较早的移民。
今在三北还有徐福后裔集居。今位于达蓬山北麓古凤浦港旁的龙山镇凤浦岙村内的岙底徐自然村据传就是当年徐福东渡时所遗留下来的童男童女及百工的后裔。
据“龙山镇主要大姓源流”调查资料载:“凤浦岙村岙底徐,据西晋陈寿《三国志·吴志》载:‘亶洲在海中,长老传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将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山及仙药,止此洲不还。’及传说岙底徐徐姓的祖先是徐福东渡时留下的体弱多病的童男童女,因徐福给他们盖房、婚配、发给粮食和农具而感恩不尽,又见此地山水美,渔盐利,遂定居,立‘徐福之福’匾,建徐福祖祠。”
今村口徐福祠尚存,中有徐福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