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宗教寺院移民

三、宗教寺院移民

两宋时,三北一带新建寺院不多,但出有不少名僧住持。由于历史久远,大部分已无可考,仅存部分资料片言所载。

(一)崇寿宫住持张希声

崇寿宫在观海卫镇淹浦,俗称道士宫,属摩尼教。据《快船江风情》转录《慈溪政协文史资料》载:“建于五代末,北宋初,曾改名为‘天宁观’。南宋绍兴元年(1131)复称崇寿宫。嘉定四年(1211)、景定六年(1263)两次增建,住持张希声‘举摩尼香火’,函请理学家黄震撰《崇寿宫记》。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崇寿宫摩尼教教徒迁居清道观(今慈城镇)。抗日战争时期,崇寿宫尚存殿宇房舍99间,占地7.5亩。民国三十七年12月16日,主建筑毁于战火。‘文化大革命’时,残屋改建作他用。”

由此可知,南宋末年,当时的住持张希声请大儒黄震写了《崇寿宫记》,从而极大地提升了摩尼教、崇寿宫及他自己的知名度。

(二)定水寺德磷禅师

定水寺建于唐代,以虞世南故居而捐为寺。历代都有名僧住持,宋时有庐陵人德磷禅师居于此。

元《琵琶记》作者高明《天香室铭》一文,录曰:

定水寺在慈溪之鸣鹤山,宋庐陵德磷禅师居此寺。时有古桂二章,至秋,花最蕃,禅师尝蒸花为香,以遗杨文节公,公答五诗,至今林下传诵为美谈。今此桂尚蔚然秀盛。至正十七年,见心禅师来主斯寺,念前辈之流风雅韵宛然犹在,辟室而名之“天香”,取文节诗语也,翰林杨君彦常尝为记之。见心复征辞于余,余因思昔山谷老人问道黄龙晦堂心公,心公告以孔子“吾无隐乎尔”之意,山谷未悟也。一日因山行次,偶闻桂香袭人,心公谓山谷曰:“此正所谓‘吾无隐乎尔’者也。”黄遂顿悟。今见心之以“天香”名室,盖借璘公之旧话,以提倡晦堂之真机耳。见心博学多闻,而素深于宗旨,彼以“天香”名室,岂偶然哉?乃为作铭,以演其义。余不解禅学,辄妄意臆说而为斯铭者,盖欲假是以参叩见心,欲其如晦堂之开晓山谷,非第如杨文节之酬禅师而已。铭曰:六尘之香,外镜所发。至人妙用,即尘为法。为问兹香,来从何来。谓从天耶,天何为哉?了知斯义,无隐乎尔。四时天香,无灭无起。我观此室,如维摩居。三万狮座,包容无余。盖此天香,满大千界。故知此室,其大无外。山空水清,风凉月明。妙香所熏,世梦皆醒。醒后觅香,了无一物。心镜俱忘,而况兹室。我谓文节,未契余叟。直须黄龙,点破黄九。爰作铭诗,以叩祖禅。庭前柏树,笑余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