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侵海退过程

一、海侵海退过程

三北半岛的形成与海侵海退有关。根据《浙江通史》记载,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自从第四纪更新世末期以来,依次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海侵、海退,自然界的变迁频繁而剧烈。海侵时,海水上涨,陆地沉没;海退则反之。三次海侵、海退,分别以海洋中占统治地位的有孔虫来命名,依次为:

星轮虫海侵(开始于10万年以前)、海退(开始于7万年以前);假轮虫海侵(开始于4万年以前)、海退(开始于2.5万年以前,盛时东海海岸线在今海岸线外约600千米处);卷转虫海侵(6000—7000年前达到最高峰,海水直拍四明山北麓)、海退(开始于5000年前)。我省著名地理学家陈桥驿先生是对宁绍平原地貌研究最有权威的学者之一,他在《越族的发展与流散》中称:星轮虫海侵发生于距今10万年以前,海退则在距今7万年以前。这次海侵从全球来说保存下来的地貌标志已经极少,更不必说宁绍平原了。

由于宁绍平原上至今未发现过星轮虫海侵时期遗留下来的地貌标志,因此,在三北大地上目前也没有星轮虫海侵时期古人类活动的任何遗迹和资料。陈桥驿先生的研究又称:假轮虫海侵发生于4万多年以前,海退则始于距今约2.5万年以前。这次海退是全球性的,规模极大,中国东部海岸线后退约600公里,东海中的最后一道贝壳堤位于东海大陆架前缘—155米,C14测年为14780±700年前,这是至今发现的假轮虫海侵的最后海岸线。这次海退,对于中国东部各地原始居民的繁衍发展,至关重要,宁绍平原即其中之一。

目前在三北半岛上还没有发现这次海侵的遗迹,但在翠屏山南麓的田螺山遗址中已有一点点痕迹,据田螺山遗址发掘简报称:“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通常会把纯净的淤泥层看作生土层。在田螺山遗址距地表5米多深的淤泥层下的地下山坡表面发现了一些微粒木炭,另外在DK3(施工坑)一角的地质钻探中,在近10米深处发现了一些木炭和可能是小陶块的颗粒,这为我们在姚江流域寻找距今七八千年以前的古人生活遗存、揭开河姆渡文化起源之谜提供了线索。”中国文物报社总编室主任、研究员曹兵武先生也认为:“浙江的好几个遗址都有海侵地层的线索,在田螺山是上下海相沉积层之间夹着文化层,遗址所用水稻田的上下还有明显的沼泽泥炭化堆积层,这是研究在全新世海侵与气候、环境波动变化十分难得的线索,如果通过文化与自然地层的结合与精确研究,能将大家普遍关注的全新世几次大的环境事件的确切时间、幅度等搞清楚,不仅解决了这个遗址聚落选址与兴衰变化等地区性问题,也将为全国性甚至全球性的一些全新世环境变化与文化适应问题提供精确的标尺。”

陈桥驿先生的研究又称:卷转虫海侵从全新世之初就开始掀起,到距今1.2万年前后,海岸就到达现在水深—110米的位置上,到1.1万年前后,上升到—60米的位置上,到了距今8000年前,海面更上升到—5米的位置上。这次海侵在6000—7000年前到达最高峰。东海海域伸到今杭嘉湖平原西部和宁绍平原南部。钱塘江以南,今会稽、四明诸山山麓冲积扇以北,也成为一片浅海。

关于卷转虫海侵的时间划分,目前一些专家之间也还存在一些探讨。有人认为既然在5000—7000年前存在有河姆渡文化,海平面上升到最高峰时应该是在距今5000年前左右。

卷转虫海侵在宁绍平原上留下的痕迹是非常明显的,并且数量也很多。绍兴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副研究馆员葛国庆是其中的研究专家,他对卷转虫海侵时期的一些代表性遗址进行了梳理,并列表如下:

卷转虫海侵进程与宁绍平原及其代表性遗址概览

葛国庆的研究称:“卷转虫海侵第一阶段,宁绍平原及其近周,尚未见相关遗址的发掘资料。第二阶段,在浦阳江上游发现了距今9000—11000年的上山遗址。第三阶段,对应遗址是2005年新发掘的小黄山遗址,距今8000—10000年。(三—四)阶段对应遗址,正好有距今7000—8000年的萧山跨湖桥遗址。该遗址最大的亮点是出土有完整的独木船和木桨,且制作讲究,工艺先进,它是新石器时期人类创造的水文化实物见证。然而,从其文化层之上覆盖着厚达4.6米的青灰色湖相淤积泥来看,它的突然中止,似乎与一场突然降临的大面积、长时期的水害有关。第四阶段,代表性遗址可选为河姆渡遗址,距今5000—7000年。该遗址上层文化层之上,与萧山跨湖桥遗址一样,也覆盖着一层厚厚的青灰色湖相淤积泥,其中北面最厚处达2.5米。这些在遗址考古文化层之上的地层,虽非文化层,却与文化层有着直接而紧密的联系,它极可能记录着整个遗址突然覆灭的真实原因,可惜目前许多遗址发掘报告都没能记录这一点。”

葛国庆还提出了“卷转虫海侵最高峰时间极有可能不在距今6000—7000年,而在距今4000—5000年间”的观点,并作了严谨的考证,还以大禹治水事迹作为依据。

由此可知,位于三北半岛的童家岙遗址是三北半岛中现知最早的史前文明痕迹。也是河姆渡文化中最早的文化遗址。表明在距今6400—7000年前这里曾经有古人类活动,但在卷转虫海侵时全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