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初卫所移民
明代卫所制度是明太祖在南京创建的,是明朝军队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这种制度是模仿北魏隋唐的府兵制,又吸收元朝军制的某些内容而形成的,属于自给自足的军屯类型。各卫所军或七分屯种,三分防守;或八分屯种,二分防守。有的卫所则全军屯种,按丁配田,征收定额地租。这种制度,使各地卫所军士每年都能生产大量粮食,足以供养军队,从而朝廷无须从国库拨发粮饷便能维持一支庞大的边防力量。明代最多时全国有卫500多个,守御千户所2500多个。
《明史·兵志二》载:“天下既定,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百十有二人为百户所。所设总旗二,小旗十,大小联比以成军”,“命天下卫所军卒,自今以十之七屯种,十之三城守,务尽力开垦,以足军食”。
当时为了稳定驻兵队伍,一般都不从本地及附近征兵,如“调扬州卫军士千人补登州卫,高邮卫军士千人补宁海卫”等,可见都是异地调补的。慈溪境内的观海卫及三山所、龙山所一卫两所内的驻军,大多从福建及温州一带调补或征募而来,从一卫有5600人的规模来看,按十之七屯种而计算,三北一带明初有屯兵约4000人。由于屯兵是世袭的(卫所军士皆由身份永远不变的世袭军户充任,卫所军官也世袭其职),因此明初屯兵也是三北大地上一支重要的移民。
(一)观海卫移民
观海卫城位于三北半岛中部大古塘一线,明洪武二十年,开国元勋信国公汤和筑建。嘉靖《观海卫志·建置》有载:“观海卫,初本吴越地。吴灭,遂为越东都,隶句章,卫未有也。至宋,始濒海置向头、鸣鹤两水军寨城之(向头今改巡检司,鸣鹤今改盐场)。国朝洪武二十年,信国公汤和遂筑慈溪县三十都定水寺涂田为观海卫,置指挥使司,内列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外辖龙山千户所,隶浙江都指挥司。初以余姚县居民戍守其地,县去卫不远,戍守者多私归。廷命江夏侯更调福建宁卫旗军戍之,众心始定。”观海卫戍城兵士初为余姚县居民,因离卫太近,许多兵士常常私自回家,因此明初大将周德兴调福建建宁卫旗军迁戍而来。时有兵士5630名。嘉靖《观海卫志·军额》有载:“洪武二十七年,提调建宁卫原额旗军五千六百三十名。见在八百一十五名,事故四千八百十五名。”
关于观海卫戍兵从福建迁此而来,《观海卫志·风俗》也有载:“本卫原籍福建,国初调戍观海。故虽地坐慈溪,而民情土俗尚与闽类,音声至今不改。好义尚气,居家务从俭约,虽婚娶亦然。故民易为生计,且不惮劳。勤耕织之事,男女皆身亲之,虽殷富之籍,鲜御童仆。丧葬循礼,亲邻竞为赴吊,至则尽哀而归。俗初尚武,不事诗书。近年来,圣化广被,加以地界慈溪,渐染成俗,弦诵之声,达乎四境;而贤哲之士,亦彬彬辈出矣。”
观海卫戍城移民,主要有职官和士兵两类,士兵来自福建建宁卫,而军官大多从北方调任卫城,并世袭于此。此嘉靖《观海卫志》有载:“我国家太祖开基,成祖再造,掀揭日月,而一时多士克成厥功者,亦以次封赏,虽指挥而下,爵有崇卑,而子孙世袭之,荣与天地并。所以报之者隆,则所以望之者亦甚重矣。诗曰‘时周之命于绎思’,叙职官,使凡与带砺之盟者,绎思先德而不忘,则所以修职、立功以对杨休,命自有所不容已矣。”
观海卫城内“指挥而下,爵有崇卑,而子孙世袭之”。根据嘉靖《观海卫志》的记载,世袭的主要有以下家族:
指挥使二员:孙得旺,河南安阳县人,生胜;王仪,辽阳省人,无子,弟惠嗣。
同知四员:梁海,山东济南府滨州人,生玉;杨敬,浙江安吉州人,生瑛;刘答出,辽阳女真人,生海;火旺,河南祥符县人,生诚。
佥事十一员:秦懋,直隶和州人,无子,弟敏嗣;陈智,顺天府通州人,无子,侄广嗣;吴源,直隶泗州盱眙县人,生敏;郑兴,北直隶平乡县人,生旺;丁仕刚,北直隶获鹿县人,生贵;染英,直隶巢县人,生镜;粟四,北直隶昌黎人,生广;王亮,江西德兴人,生斌;潘贵,山东聊城人,生敬;李成,北直隶宛县人,生实;张羽,直隶合肥人,生溥。
左所正千户:尹实实,直隶和州人,生泯;傅兴,山东泗水人,生彬。
副千户:刘成,南直隶上元人,生聚;李议,直隶开州人,无子,侄刚嗣。
所镇抚、右所正千户:许冬,湖广衡阳人,生冲。
右所副千户:黄俊,山东汀州人,生荣;莫第三,广东南海人,生宁;安贵,山东诸城人,生宁。
百户:李均美,顺天密云人,生英;王成,直隶真定人,生观音保;汪得富,直隶全椒人,生福;孙九思,直隶江都人,生成;宋胜五,湖广黄冈人,生成;孙胜,浙江长兴人,生诚;徐通,浙江乌程人,弟谅嗣;宁忠,直隶定远人,生斌;伍名远,湖广咸宁人,生志得。
中正正千户:齐名远,直隶乐亭人,生真;张林,惠州汉儿人,生荣;及大,山东阳信人,生京驴。
副千户:马龙,直隶仪真人,生俊;王山,河南汝阳人;杨礼,直隶郅州人,生碹。
所镇抚:刁遇春,直隶定远人,生旺;尤祖本,广东归善人,生通。
百户:王信,直隶仪真人,生义;胡应海,应天句容人,生让;李斌,山东杨信人,生宗;屈台保,湖广靳州人,生德;郑留,直隶凤阳人,生德;张富,直隶无为州人,生喜;唐理,直隶和州人,生忠;周三,直隶巢县人,生敬;李宗源,湖广巴陵人,生受;李广,直隶泗州人,生济。
前所正千户:姜雄雄,直隶滁州人,生诚。
副千户:范各保,山东武定州人,生谷兴。
所镇抚:陈记僧,浙江昌国人,生福;解久博,山东诸城人,生用。
百户:汪清,湖广蒲圻人,无子,弟旭嗣;周全,直隶颖州人,无子,弟诚嗣;陈亮,直隶全椒人,生俊;秦六,直隶当涂人,生胜保;林信,浙江黄岩人,生敏;苗张,湖广京人,生蛮儿;冯祖一,直隶溧水人,生政;陈中,直隶乐亭人,生兴;屈诚,山西省高平人,生胜;陶胜,直隶江都人,无子,弟兴嗣。
后所正千户:胡得玉,山东金乡人,生海。
副千户:张福,北直隶昌黎人,生彬;王宗,直隶合肥人,生贵;张荣,山东诸城人,生斌。
所镇抚:谷成,山西天城人,生旺。
百户:童冯保,直隶含山人,无子,弟华一嗣;唐得,北直隶大兴人,生福;许宣,直隶定远人,生寿;刘得全,顺天武清人,生俊;吴兴达,浙江青田人,生仲威;杨能,直隶合肥人,生□;宋德兴,直隶定远人,生奴儿;完载,河南郏县人,生闾;谷文旺,直隶全椒人,生回孙;王遇潮,直隶和州人,生关儿。
从上述资料可知,在明代初期,迁入观海卫城内的军官家族有:孙得旺、王仪、梁海、杨敬、刘答出、火旺、秦懋、陈智、吴源、郑兴、丁仕刚、染英、粟四、王亮、潘贵、李成、张羽、尹实实、傅兴、刘成、李议、许冬、黄俊、莫第三、安贵、李均美、王成、汪得富、孙九思、宋胜五、孙胜、徐通、宁忠、伍名远、齐名远、张林、及大、马龙、王山、杨礼、刁遇春、尤祖本、王信、胡应海、李斌、屈台保、郑留、张富、唐理、周三、李宗源、李广、姜雄雄、范各保、陈记僧、解久博、汪清、周全、陈亮、秦六、林信、苗张、冯祖一、陈中、屈诚、陶胜、胡得玉、张福、王宗、张荣、谷成、童冯保、唐得、许宣、刘得全、吴兴达、杨能、宋德兴、完载、谷文旺、王遇潮等。
军官家族出迁地以直隶(明初直隶为今安徽省、江苏省一带,后称南直隶;永乐后直隶为今北京、河北一带,初称北直隶)为多,另有山东、河南、浙江、广东、湖广、山西、江西等地军官迁调而来。
关于建宁卫迁调士兵,总数在5630名之多,大多都已失考。不过根据对嘉靖《观海卫志》内“水利”、“庵庙”、“晏公祠基”等内容的查考,还是可以梳理出一部分士兵移民的信息。现摘录如下:
1.据《观海卫志》“水利”载。
成周之于水利,曲尽其制。职之匠人,以事浚导;领之稻人,以专蓄泄,利斯溥矣!若夫以邻国为壑者,彼乌知之?卫城之水,本非为灌溉而设,而蓄泄失宜,不免干涸、泛滥之患。究其所以,则豪强狡猾之家,侵占淤塞,以致然耳。今查明始末,笔之于志,后之欲知水利之详细者,夫亦求其故而已矣。
本卫水利,河原额阔一丈二尺,深六尺;澹沟阔四尺,深二尺。
左所:东门边起,由舍人倪天佑屋边往西至田百户屋边,分二脉:径去西由田一舍、陈辉起,至陈受四等屋后,出关王殿、阶口桥,往北水沟,至周百户宫祠边,通中所水利;田百户屋边一脉,往南由倪桥口小桥直抵东城脚止,至孙四舍屋边。河又分二脉:南向陈贵屋边起,由刘福沟口小桥直至东城脚止;孙四舍屋边河往西,过桥、粟衙河,从王五舍屋边出大街水沟,由冯百户、姜千户门首出大街东檐下、南门桥,通前所水利。
右所:本所百户孙应龙屋后起,由傅七舍等屋后出第九街,分二脉:直上南前所水利,往西第三巷由张府墙边、安镇抚河头、彭成一、叶茂九、叶森一、王七舍屋后园内、王四舍屋出第一阶,至二王百户门前;由城隍庙西过小桥,分为二脉:往西由林明十地至右二伍敌楼城下、上大河;往南,由范千户田边往潘十贵屋后,出南城下,至新庵前所水利。
本所百户徐山门前水沟,由姜文华门前、连正屋后至吴衙西边河第七巷小桥起,由连左楼下,过前河合流,往三叉港,通后所水利。
中所:河塍上潘三仔桥边园头起,至王宗门前街角。往南,水沟及三屋边直上梁府桥,西通前所河;往北,完百户桥同后所水利至大河向东张添生起,至潘贵四屋后、三叉港,向北至叶十五等屋边,至吴百户河止。三叉港向东,五衙前、陈亮六屋边大桥、陈明七门前、李百户屋园边,出街后河、旗纛庙基角,东通周百户宫边桥河,左所,并卫前水合流,北至马千户桥,由第三港东,连观门首桥、杨千户墙角后门,至东城本所城下水关止。
卫前水沟,左李千户屋边起东墙角,过街,由北檐下,转西檐沟至郑士元屋止。卫厅丹墀水,由镇抚厅北出周八屋墙南,到郑士元屋边,同前流至晏公祠桥,往后河。
前所:右所第九街水至梁参府西南小桥,由本府河岸直至南新庵前河内,一脉由范千户门前、陈恭一园,转往城隍庙河,至南城脚到新庵河,二处合流,往王五哥屋后,至谢受第边,转出水关。梁参府东起,由娘娘宫前、解四门前、陈家屋后,出火衙街口桥至高拂缘、郭士宗等屋边,同大街桥下左所水,由檐南下沟,并流往南门水关。
后所:北庵河起,至欧二舍屋后、三义港,向东至百户唐清屋边桥,又分二脉:一脉向北至百户吴玉,城下铺、马路;一脉向东北至百户许震屋下、马路、欧二舍屋后,向南一脉至东北秦指挥屋后、十字港,一脉向西,由吴四舍、吴子华、张完、张钦、林禄进等地至潘衙田止,又一脉向南至吴衙屋边,通右所水利,又一脉向东至完百户桥。
本卫火巷原额阔一丈二尺。
左所:卫前一条东至河西,西至毛三屋;东又一条,东至林太一屋,西至林富三、李千户园屋;长港一条,出大街,东至尚四墙,西至林胜保墙;后巷一条,出长港,南至张贵四墙,北至陈均六、杨宗志屋;十陈巷一条,出中所第八街,南至薛成、林五四一带墙,北李秀簪屋;天妃宫一条,出大街,东至仁五墙,西至刘彦平墙;仓前城边一条,出城边,南至姜贵墙,北至石墙,往西北鼓楼山上止;六刘港一条,出大街,南至唐月李、刘家奴、陈名、王庆等墙,北至洪必兴屋;七冯巷一条,出大街,南至林芝墙,北至翁营池。
右所:西门南城下一条,东至水利,西至城下官路,南至张伯安宅,北至林受宁房屋;西门北城边一条,东至潘衙前街,西至城边官路,南至向付七屋,北至楼进生屋。
中所:西门大街坐南一条,东至陈渭屋,西至林庆屋,南至梁参府屋田,北出大街;第五巷一条,坐西大街,东至郑祥瑞屋,西至潘贵十店屋,北至河塍,南出大街。
前所:第二巷东一条,东至魏准屋,西至林文达屋,直透南城下;西又一条,东至苗六舍屋,西至欧六屋,南城下直透浪港庙前;大街坐西一条,直冲第二巷,透西街,南至陈大伦屋,北至林镜四屋,东至林子荣,西至高华屋;城隍庙前一条,东至秦百户园,西至陶百户屋,直透第四巷。
后所:北门兵马司后一条,东至林伯长,西至兵马司墙。
2.据《观海卫志》“庵庙”载。
城隍庙,卫治西,前所百户陶宗伍地。方阔八丈三尺,深八丈三尺。东至卓道郎、徐进轻地,西至戴恭一田,南至官街,北至戴恭一园地,嘉靖二十七年重修。庙五间二库。
关王庙,卫治东。深八丈四尺,阔六丈八尺。东至官街,西至火世彩屋,北至官街。庙三间,东厢廊一带,山门一间,化纸屋一座。
东岳殿,卫治西南。深一十四丈,阔一十丈。东至官街,西至水利,南至河,北至百户陈力屋地。岁时习仪于此。殿三间二库,厨舍二间,书院三间(殿西南),侧屋一间(殿东),外门一间。
真武殿,卫治西一十丈,阔三丈二尺。东至卫坛,西至官街,南至仰德祠,北至军人林贵屋。殿三间,后堂三间,南北厢廊各一间。
张老相公殿,在南门月城内。嘉靖三十年十二月新建。
三宫殿,卫治北,深四丈,阔四丈。东至舍人王九屋,西至官街,南至官街,北至舍人王十一屋。殿三间,后侧屋东西各一间。
三清殿,卫治东,深四丈六尺,阔二丈四尺。东至俞遂伍宫,西至周五伦屋,南至官街,北至殿。殿三间。
浪港庵,卫治南,前所第一伍地,深九丈,阔五丈。东至百户周潮屋地,西至廖三才屋地,南至庵,北至百户周潮园。庵五间,山门三间。
天妃宫,卫治东,深一十四丈,阔九丈。东至樊顺二屋,西至磨石山,南至周宗八园,北至百户王佐屋。宫三间三库,东西廊各三间。
新庵,卫治西南,与东岳并,深二十三丈,阔一十二丈。东至水利,西至水利,南至池,北至园。嘉靖二十年修。正庵三间,穿堂一间,后堂三间二库,东厢房二间,山门二间。
草庵,卫治东,深四丈,阔五丈。东至指挥王科田,西至磨石山,南至廖富园,北至指挥王科田。庵三间二库。
北庵,卫治西北,深八丈,阔三丈八尺。东至敖均平屋,西至刘拳屋,南至官街,北至城脚马路。嘉靖三十五年将旗纛神位安置在内。庵三间,北禅堂二间,后堂三澡间,东西厢廊各一间。
仓后庵,卫治东北,深一十二丈,阔九丈,东至仓。西至张起九园,南至磨石山,北至水利。庵三间二库,南北厢廊各三间,东游廊三间。
大慈庵,卫治东北,深四丈,阔五丈。东至草园庵,西至磨石山,南至磨石山,北至仓。庵三间,北禅堂二间,东侧轩一间,西傍游廊二座,山门二座。
土地祠,卫治西,深四丈,阔五丈六尺。东至巷,西至兵马司,南至官街,北至百户徐三屋。嘉靖二十三年王小山公重建土地祠,并建祠西振武桥,改名厚土桥。祠三间,门一间。
娘娘宫,卫治西,深三丈,阔三丈。东至解文河,西至林钦八园,南至官街,北至水利。宫一间二库。
神州娘娘庙,(三间晏公庙附)卫治西北,深八丈,阔三丈四尺。嘉靖三十九年,以指挥王祚田创建,东至水利,西至城脚,南至马路,北至城。庙三间。
3.据《观海卫志》“晏公祠基”载。
左千户所:
第一伍坐南城边,阔一丈二尺,深三丈,东至刘锦地,西至刘福地,南至城,北至刘锦屋。今屋址尚存。
第二伍坐本伍巷内,阔一丈,深五丈,东至孙三舍田,西至刘二舍园,南至官巷,北至刘钺地。屋无址存。
第三伍坐长巷,阔八丈,深三丈,东至官山,西至官巷,南至徐六仔屋,北至卢乙郎屋。屋宇见存。
第四伍坐东城边,阔一丈,深三丈,东至倪桥屋,南至官巷,北至倪桥屋。屋宇见存。
第五伍坐东,南大街起至三清殿,阔一丈二尺,深四丈,东至邵福屋,西至林岩宗屋,南至官街,北至官山。屋无址存。
第六伍坐百户刘钺屋前,阔一丈二尺,深三丈,东至刘二舍地,西至欧迪园,南至桥,北至官街。屋宇见存。
第七伍坐东门大街,阔一丈二尺,深二丈,东至何佛第屋,西至潘节甫屋,南至潘节甫屋,北至官街。屋宇见存。
第八伍坐鼓楼山下,阔一丈二尺,深四丈,东至官山,西至官街,南至张起九屋,北至官路。屋无址存。
第九伍坐鼓楼山下,阔八丈,深四丈,东至官山,西至官街,南至张起九屋,北至陈三官屋。屋宇见存。
第十伍坐百户陈椿屋边,阔一丈二尺,深三丈,东至千户陈策地,西至官巷,南至陈策屋,北至陈策田。址存。
右千户所:
第一伍坐第一街,阔一丈八尺,深四丈,东至李九屋,西至王九舍屋,南至官街,北至王三舍园。屋无址存。
第二伍坐西城卫,阔一丈八尺,深四丈,东至官路。
第三伍坐西城街,阔一丈二尺,深二丈,东至百户徐三墙。
第四伍坐西城边,阔一丈八尺,深三丈,东至叶宝屋,西至官地,南至叶茂九屋,北至张伯安屋。屋无址存。
第五伍坐公馆后,阔一丈三尺,深三丈,东至河,西至吴指挥家,南至路,北至顾良儿田。屋无址存。
第六伍坐西门大街,阔一丈二尺,深二丈,东至蓝九才屋,西至林茂屋,南至大街,北至蓝九才屋。屋宇见存。
第七伍坐第七巷,阔一丈一尺,深三丈五尺,东至路,西至路,南至大街,北至彭学于园。屋无址存。
第八伍坐第八巷,阔一丈二尺,深四丈,东至巷,西至林鸣产园,南至王三舍屋,北至林鸣产屋。屋无址存。
第九伍坐第九街,阔一丈二尺,深三丈五尺,东至街,西至苏得法地,南至苏得法屋,北至高福屋。屋宇见存。
第十伍坐公馆街,阔一丈二尺,深四丈,东至白成屋,西至林官住屋,南至街,北至公馆墙。屋宇见存。
中千户所:
第十伍坐西门左所街,阔一丈二尺,长三丈六尺,东至林茂屋,西至梁府园,南至林茂屋,北至官街。屋无址有。
前千户所:
第一伍坐浪港庵西,阔一丈二尺,深三丈,东至庵,西至巷,南至巷,北至廖三才门首。屋无址存。
第二伍坐本伍地坊,阔一丈二尺,深三丈,东至笆,西至本伍地,南至河,北至行路。屋无址存。
第三伍坐南门大街,阔一丈二尺,深四丈八,东至屋,西至官街,南至朱永屋,北至何贵三屋。屋宇见存。
第四伍坐西南城角,阔一丈三尺,深一丈七尺,东至范千户沟,西至潘十舍田,南至马路,北至潘十舍园。
第五伍坐本伍西街地坊,阔一丈七尺,深三丈五尺,东至周名轻屋,西至王世茂屋,南至周名轻地,北至街。屋宇见存。
第六伍坐本所西街,阔一丈,长四丈,东至林佛保屋,西至吴孔成屋,南至官街,北至菜园。屋无址存。
第七伍坐东岳庙,阔一丈二尺,深三丈五尺,东至沟,西至林原住管屋基地,南至沟,北至河。屋无址存。
第八伍坐东岳庙前,阔一丈二尺,深三尺,东至林胜保园,西至陈衙园,北至林胜保屋。屋无址存。
第九伍坐本所街头,阔一丈三尺,深三丈,东至何英屋,西至陈十四屋,南至陈十四屋,北至官街。屋宇见存。
第十伍坐城隍庙前,阔一丈二尺,深四丈二尺,东至陈岩屋,西至秦四屋,南至官街,北至陈岩园。屋宇见存。
后千户所:
第一伍坐本伍地坊,阔一丈,深二丈,东至官河一丈二尺,西至潮街八尺,南至官街路,北至胡八舍菜园。屋无址存。
第二伍坐本伍地坊,阔一丈二尺,深三丈,东至叶显七屋,西至大街,南至秦衙地,北至陈保屋。屋宇见存。
第三伍坐本伍地坊,阔一丈三尺,深四丈,东至吴周三屋,西至林局七屋,南至街,北至吴周三屋。屋宇见存。
第四伍坐本伍城边,阔一丈五尺,深三丈,东至张九地,西至杨谷福墙,南至河,北至河。屋无址存。
第五伍坐本伍北城边,阔一丈四尺,深五丈,东至郑钊园,西至路,南至宋伯善屋,北至刘子拳园。屋无址存。
第六伍坐本伍,阔一丈二尺,深三丈,东至陈伯玉地,西至路,南至路,北至王千户地。屋无址存。
第七伍坐本伍,阔一丈二尺,深三丈,东至叶明地,西至张四才地,南至张地,北至路。屋无址存。
第八伍坐本伍,阔一丈二尺,深三丈,东至口盛地,西至谢文茂地,南至路,北至田屋。屋无址存。
第九伍坐本伍,阔一丈三尺,深四丈,东至萧咎詹地,西至张完地,南至路,北至路。屋无址存。
第十伍坐本伍,阔一丈二尺,深三丈,东至河,西至郑琐八园,南至潘受园。屋无基址见存。
从上述资料可知,明代嘉靖年间,观海卫城内的士兵家族有:
一、倪天佑、田一舍、陈辉、陈受四、孙四舍、陈贵、刘福、王五舍、孙应龙、傅七舍、彭成一、叶茂九、叶森一、王七舍、王四舍、林明十、潘十贵、徐山、姜文华、连正、连左、潘三仔、王宗、及三、张添生、潘贵四、叶十五、陈亮六、陈明七、郑士元、周八屋、陈恭一、王五哥、谢受、解四、高拂缘、郭士宗、欧二舍、唐清、吴玉、许震、欧二舍、吴四舍、吴子华、张完、张钦、林禄进、毛三、林太一、林富三、尚四、林胜保、张贵四、陈均六、杨宗志、薛成、林五四、李秀簪、仁五、刘彦平、姜贵、唐月李、刘家奴、陈名、王庆、洪必兴、林芝、翁营、张伯安、林受宁、付七、楼进生、陈渭、林庆、郑祥瑞、潘贵十、魏准、林文达、苗六舍、欧六、陈大伦、林镜四、林子荣、高华、林伯长等。
二、陶宗伍、卓道郎、徐进轻、戴恭一、火世彩、陈力、林贵、王九、王十一、俞遂伍、周五伦、周潮、廖三才、樊顺二、周宗八、王佐、王科、廖富、敖均平、刘拳、张起九、徐三、王小山、解文、林钦八等。
三、刘锦、刘福、孙三、刘二、刘钺、徐六仔、卢乙郎、倪桥、邵福、林岩宗、刘钺、欧迪、何佛第、潘节甫、张起九、陈三官、陈椿、陈策、李九、王九舍、王三舍、徐三、叶宝、叶茂九、张伯安、顾良儿、蓝九才、林茂、彭学于、林鸣产、王三舍、苏得法、高福、白成、林官住、廖三才、朱永、何贵三、潘十舍、周名轻、王世茂、林佛保、吴孔成、林原、林胜保、何英、陈十四、陈岩、秦四、胡八舍、叶显七、陈保、吴周三、林局七、杨谷福、郑钊、宋伯善、刘子拳、陈伯玉、叶明、张四才、谢文茂、萧咎詹、张完、郑琐八、潘受等。
由于军官与士兵都是世袭的,今观海卫城内的许多姓氏应该与上述军官家族和士兵家庭有一定渊源。
(二)浒山所移民
浒山所位于三北半岛中部,临大古塘南,因附近有浒山、乌山、眉山,故又称三山所。光绪《余姚县志》有载:“三山所在梅川一都之浒山,俗呼浒山城,东应观海,西接临山。浒山所东距观海卫三十里。据《卫所旧记》载:‘明洪武二十年,信国公汤和上言:余姚控弓大海,宜于北边置卫所巡司。二十里一城,以备倭寇。三山所,其一也。界于临观之间,西以声援临山,东以策应观海,北则拨军瞭望。命千户刘巧住监筑。隶梅川一都三里之浒山。设千百户镇抚官守御之。’”
三山所城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由千户刘巧住监筑,围三里一百一十步,高一丈六尺。永乐十六年,城增六尺,址厚四丈五尺,面半之陆门四、水门一、月楼四、角楼四、女墙六百三十五、兵马司厅一、吊桥四、敌楼四、更楼一、窝铺六、瞭望台一,濠深一丈三尺,宽三丈八尺,濠周六百六十丈,形成了一个御倭的坚固城池。
又据道光《浒山志》所载,所城置千户等所官10员,驻扎旗军1120名,辖历山、眉山、蔡山、胜山、浒山等7处烽堠,隶属于观海卫。(案:《筹海图编》载,“三山千户所官一十员,内旗军五百二十三名。鹰船十只,每年拨旗单二十名,驾哨胜山港等处”。)
浒山所内移民也由两类构成,一类军官移民,一类士兵移民。
军官世袭于城,道光《浒山志·驻防》载:
驻,马立也,马止也。防,曰守御,又曰守备。考明制,郡、邑外要害之地,复建卫所。凡武功应受封赏者,俾子孙世袭。亦有子孙立功,职超先世者。虽《郡志》所载,卫所驻防有开国、靖难、征蛮、擒逆诸功,要以开国者居多。故相传有鄱阳水军之说。明自鄱阳一捷,天下大定,此开国第一功也。
正千户一员:
刘端,顺天府大兴县人,靖难功。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授虎贲左卫后所。宣德三年调。端生全,全生能,能生镇,镇生璋,璋生永昌,永昌生元卿。
副千户四员:
吉贞,直隶凤阳府泗州人。父庆,开国功,授百户,子贞袭。洪武二十七年升授。贞生源,源生荣,荣生升,升生恩.恩生人,无子,全嗣,全生来合。龙山所杀贼有功,掌印。
王进,顺天府丰润县人,靖难功。洪武三十五年,授山西太平前卫前所。宣德四年调。进生恕,恕生鉴,鉴生全,无子,弟振袭。振生銮,銮生玺,玺生宗,宗生赞,赞生干。
王奇,湖南长沙府安化县人,开国功。洪武二十八年授。奇生维,维生武,武生纲,纲生凯,凯生钦,钦生旦,旦生光应,光应生继先。
张和,河南偃师县人。祖福,征蛮功,永乐十一年授百户,至孙和以讨贼功,景泰元年升授。福生隆,隆生和,和生恕,恕生世臣,世臣生国威,国威生继勋。
所镇抚一员:
王朵烈秃,顺天府宝坻县人,开国功。洪武二十一年授贵赤卫,二十六年调隘顽所,二十七年调。秃生顺,顺生贵,贵生瓒,瓒生毓,毓生教,教生允生,允生生制。
百户八员(案:三山所旧册八员,而《郡志》止七人。旧册有高乃颜,而《郡志》无之。旧册王兴妹,而《郡志》作王文。或私册之详而《郡志》之略欤?今从旧册。):
高乃颜,山后人,何年所授,系何功,均无考,旧册亦不载及。颜生安,安生荣,荣生贵,贵生禄,禄生昂,昂生卿。旧册载:卿筑潮塘,开运河,著有功绩。
马良,直隶宁国府无锡县人,开国功。洪武三年授广洋卫左所,三十一年调。良生雄,雄生敬,敬生纲,纲生英,英生瑞,瑞生銮,銮生承勋。
孙成玉,直隶凤阳府六安州人,开国功。洪武十五年授徐州护卫左所,二十六年调。成玉生和,和生安,安生妥,无子,弟义袭。义生鹤,无子,侄鉴袭。(案:《郡志》作斌袭。)不知系鉴何人。
倪福成,湖北襄阳府光化县人,开国功。洪武二十七年授隘顽所,是年调。福成生旺,旺生昶,昶生庸,无子,弟英袭。英生昂,昂生聪,聪生润,润生宦。
汤神保,直隶扬州府兴化县人,靖难功。洪武三十五年授天城卫中所,正统八年。子胜,调。神保生胜,胜生海,海生洪,洪生广,无子,弟能袭。能生文,文生霖,霖生应龙。
李成,直隶应天府上元县人,开国功。洪武十三年授桂林右卫。孙复隆袭。
王兴妹,本府新昌县人,《郡志》作王文,擒逆功。洪武二十六年授府军左卫,永乐六年调。孙家佐袭。
宫僧住,直隶凤阳府人,开国功。洪武二十三年授广武卫,永乐二年调。孙效袭。
道光《浒山志》又载:“李忠,世袭百户,开国功。李成之后。正统中领兵驾鹰船捕倭,倭攻大嵩城,忠追击之,杀数十人。倭逸,乘风追捕。忽反风,捕兵死伤颇众,船皆冲散。忠船破,亦自沉于海。吉恩,世袭副千户,开国功,吉庆六世孙。有才猷,长骑射。奉调捕江西常玉洞贼刘六、刘七,直捣其穴,贼遂平。闻于朝,以世守海口要地,不升迁,奖赉有差。”
从以上资料可知,浒山所内军官主要有:刘端、吉贞、王进、王奇、张和、王朵烈秃、高乃颜、马良、孙成玉、倪福成、汤神保、李成、王兴妹、宫僧住等14个家族世袭。考这14个家族在浒山城内的位置,道光《浒山志》也有载:“正千户刘衙,即刘端衙署,在虎山南、鼓楼北,俗呼所厅。正堂五间,后堂五间,川堂一间,书房三间,仪门三间,大门三间。副千户吉衙,即吉庆宅,在水门东北。今上马墩尚存。副千户王衙,即王进宅,在城隍牌楼东。副千户王衙,即王奇宅,在城西南隅。副千户张衙,即张福宅,在板桥西。百户高乃颜宅,在南城。百户马良宅,在东城公馆西。百户孙成玉宅,在东城,即刘家庵基。百户倪福成宅,在城西北。百户汤神保宅,在板桥东。百户李成宅,在南城。百户王兴妹宅,在鼓楼西。百户宫僧住宅,在鼓楼西,军器局对门。”
从以上资料可知,浒山所城内的驻兵,明初建所时驻扎旗军1120名,至明嘉靖时仅523名。这批兵士主要来自乐清。道光《浒山志》有记:“浒山自周秦以上,悉系海堧,旷无人居,自汉虞氏始居此。浒山之南,昔为虞、沈、杨、叶、朱、马、翁、陆八姓所居,明洪武丁卯年(1387)建所城,设驻防官兵,陈、高、潘、胡、冀、柳、江、应、姚、戴、解、林诸姓,多抽自温之乐清,居民因是散处,渐以衰微,而其间历久且盛,则推虞、沈两家为最。”
虞、沈是浒山所城南门外之望族,而浒山所城内大姓,首推“陈、高、潘”三氏。
陈氏是浒山所内的第一大姓,明洪武二十年迁自乐清。《陈氏祭簿》有载:“始祖讳石盘,祖妣葛氏夫人,生一子。本温州乐清县籍,号大树下陈,明洪武朝初建卫所,人民稀少,奉旨三丁抽一迁居各处,始祖伯芝山公例当行,石盘公友爱深笃,因与偕来,遂家于此。”
据桑金伟所撰《陈氏与浒山老弄堂》,陈氏是浒山发展中的首姓:
陈氏,不论在浒山还是在全国都是个大姓。在浒山,比起虞氏、沈氏,陈氏虽是后起,可在人数上却占了绝对优势,过去曾有“陈半城”的说法。据1987年统计,陈姓有6147人,仍占了当时浒山镇总人口的10.5%。如果说虞氏、沈氏是浒山兴起时的望族,那么陈氏则是浒山发展中的首姓。
据载,北宋末年,陈氏的一支由河南颖川郡随康王南渡至浙江的乐清南门外大槐树下。明洪武二十年浒山建城后,驻军中就有来自乐清陈氏的募兵。有位叫石盘公的陈氏寻当兵的兄弟到浒山,不久便作为士兵的家眷,在浒山西门外后陆家村定居。由此石盘公就成了浒山陈氏的始祖。禹梅公和赞宸公兄弟俩是石盘公的第14世孙。禹梅公生有三子:大房号为启记,房子在北门,后成为浒山镇政府和北门居委的用房;二房号为炳记,房子在启记的东南侧;三房号为彤记,房子在老城西北隅,后成为县公安局、县法院、县检察院用房。赞宸公有六子:大房之屋,后成为镇医院;二房在北门城外,故称后二房;三房叫晓记,是陈之佛先生的祖上;四房叫刚记,其屋后成为县委食堂;五房在四房西侧,房屋曾为县广播站、县接待站、县展览馆等;六房住北门,原址后成为县电影院。可以想见,这些房子在当时都可称得上豪门大宅。上述老屋除晓记、启记及南门大房尚有部分遗存外,其余都已拆除。
由于陈氏房子大而连片,故其宅坐落之地往往用陈氏的房号等来命名弄堂。这种与陈氏有密切联系的老弄堂竟有12条之多,在水门有5条:桑记弄、春记弄,两弄都是东起水门路,西至西城路,以后建为市工商银行和城隍庙商场大楼。四房弄、五房弄。前者南起广场路(现街心公园),北至火弄;后筑者起点相同,北至解放中街。火弄,是为四、五两房防火而设的隔火弄,在北门有3条,禹记弄,因禹梅公而得名,东起解放中街,北至城北弄。后二房弄,南起环城北路,北至后二房桥。东门有2条:晓记南弄、晓记北弄,这是改建后产生的。西门也有2条:大陈弄,也称大陈巷,北起解放西街,南至西城河沿,大陈可能就是上文所指的石盘公。大茂弄,南起解放中街,北与潘家弄末端相连,其名因陈氏“大茂油行”而来。看来近代陈氏在商业上是成功的,现在仍活在老浒山人口上的“店王”,诸如“小毛店王”、“章店王”、“济美店王”、“银珠店王”等等大都出自陈氏。
上述绝大多数弄已夷为平地。
岁月如梭,往事如烟,陈氏一代传一代,同一序数的房头就不少,他们有上下、前后、大小之分,凡此种种,实难稽核。应当说,近代的陈氏各房都有房号,但深究一步,桑记、傅记、立记、智记、春记又都是谁的房号,现已无法查考或者说清。
2002年5月的一天,某省一位常务副省长陈氏不远千里来浒寻根,在依稀可辨的故屋垣根前留影,视为珍藏之物。是啊,每个人都有寻根的愿望,不论古今中外,不论职位大小,哪怕找寻到一点点,也是一种安慰、一种情思。
桑金伟先生提到的这位“常务副省长陈氏”就是现任国家商务部部长的陈德铭,他是陈氏四房的后裔。浒山陈姓中其他有名的人士,《余姚六仓志》记载有陈麟书,清乾隆三十年举人,出口成章,写有《游浒山记》、《浒山诗》等诗文。还有陈志衡,乐善好施,义举很多,同治二年在重兴文蔚书院中出力颇多。而三房后裔中又有陈之佛,为现代中国著名花鸟画家。
高氏也是浒山所内的望族,在明洪武二十年从乐清迁来。道光《浒山志》载有高氏人物较多。略摘录曰:
高选,字青子。由拔贡生任陕西榆林卫同知。榆林边陲要冲,全陕藩篱。国初时,盗出没其间,公获渠魁,斩以殉,郝州、绥德咸安。论功升江南宁国知府。宁国富于财,归田,两袖清风。初,公之拔贡也,学使某出都门,梦其祖谓曰:“浙江高选,吾恩人也,须留意。”及试,绍兴府学册有高选名,遂列置第一。明年,复选贡入都,为之札地道列一等。其升宁国也。学使某没,无子,得遗腹。族人利其家资,谓遗腹非某子,逐之。案定如铁,当道无可诉。公引见入都,为之击登闻鼓,请旨。滴血立遗孤,返家资,并锄其族之强悍者。恩人之念乃在于是。
高华,字视公,号西柱,由举人钦取内阁中书。时族有贵官居权要者,公卿多出其门。欲援公,谓公曰:“功名得鼎甲出身。”公不应,遂以中书归。未几,选授江西星子县。清操自矢,署中一切度支悉取于家。后归,寿八十,五世一堂,世多荣之。
高遴,字次瀛,号东城。雍正中,任湖广辰州府保靖卫经历。保靖商贾辐辏,奸民谋串,衙隶畜奸连舰,谓之窝商。偶堕其中,即罄囊以去。公下车,驱捕尽净,保靖自是无窝商患商。民碑德政焉。
其他还有善士高元亨、高士高锡位、孝子高式旦、诸生义士高翰等等。
潘氏是浒山所内的“三大姓”之一。亦为明洪武二十一年从乐清迁来。据清光绪丙申年(1896)奎壁堂木活字本《浒山潘氏宗谱》中《潘氏续谱序》云:
吾姚浒山潘氏,明初自乐清来居于此,育孳字,浸炽浸昌。本朝乾隆癸酉,潘氏仲来始创谱稿,道光庚寅有肇初者因其原本为之纂辑,以付手民,至今上丙申,越六十有七年,荣萃迭更,生死代谢,希声、藕芗二先生虑其岁久不再庚(赓)续,后必阀绝,乃周咨博访,衍成世系。又虑写本仅存,久必散佚,先其所急,毅然开印。惟卷首传记,以为乞文于朋友,搜遗于故纸,非一朝一夕可以蒇事,当必假我数年,宽其岁月,俾尽阐潜德,庶成信史。不幸大愿未偿,中道而殂,夜台怅怅,遗憾何如。今年春夏间,吾友根照君翘然秀出,奋袂而起,谓两都作赋已到十年,九仞为山尚亏一篑,是用弥其遗憾,缀辑完成。阀者补之,体例合者正之,如班志《艺文》,不载文字,改题“贻编”,尤为卓识。搜从沧海,既少遗珠,出自蓝田,总成合璧。然则根照君者,其犹汉之曹大家,国朝之黄主一、全谢山辈欤?
又有道光九年,同里章应阶序云:“潘氏自明初由瓯迁此,相传洪武二十一年建筑浒山所城,徙台、温二府民,三丁抽一,四丁抽二,守防倭寇。潘氏文益、文皋二公兄弟与焉。兄居东偏,弟居西偏,四百余年来,绵绵延延,族姓繁衍,俗呼东西潘。书香世绍,或安土重迁,或转徙他乡,登仕版者,代不乏人;博一衿为时名宿者,指不胜屈,蔚为吾乡望族。今其两房均藏有旧传草谱,恐久而失坠也,同心汇辑,合而为一。”
由此可知,潘氏于明初建所之时从乐清迁来,始祖为潘文益、潘文皋兄弟,为所内望族。又据《浒山潘氏宗谱》载,潘氏兄弟二人由瓯之乐清来此。一讳文益,四世单传至克瞻公,举四子,丁口由此日繁。长,移居西门外三里许,土名施家山头;次,居北门外五里许,土名石桥头,唯三、四安土重迁,仍居旧地,此为东潘。西潘始祖讳文皋,乃文益之弟,该支六传而有时镇,生四子,之澄、之浩、之浚、之沟,族亦由此而旺,该支世居北门旧地。
(三)龙山所移民
龙山所位于三北半岛东部,临大古塘之北侧,西距观海卫50里,明时为抗倭前哨。
据《镇海县志》记载,明洪武二十年信国公汤和以定海县龙头场石塘团之址筑城凿池,城周围三里十五步,高二丈四尺,阔二丈。初制止开北门。永乐十六年,谷祥塞北门,将城增高八尺,辟东、西、南三门;门之外月城三,钓桥三,水关一;城之上,敌楼一十五,巡铺十,雉堞五百六十八。嘉靖三十五年卢镗罗木栅如卫池。正濠周围五百二十二丈,广一丈四尺,深二丈二尺。备豪周围五百一十丈,广一丈三尺,深一丈五尺。城中建有所署、城隍庙、旗纛庙等。所内设正千户、副千户、镇抚、百户官员十六名,驻旗军一千一百二十名。
嘉靖《观海卫志·龙山所》载:“有二山,山二里,势若奔龙,踊跃而北,尽海而止。与石塘山对峙于所之左右。所名龙山,从山名也。南面凤浦湖湖光山色,悬碧献青,增丽日月;而东南则雁门岭之迤逦徐行,若生蛇之势;西南则达蓬山之倚天壁立,显佛迹之奇大。齿纡缳金墩,后拥至于巨海洪涛,数千万里铁山水柱,迎风而生;而文金塘、东霍,遥屹海外,若中流砥石者然。真天下之奇观也!”
又据《观海卫志》载:“国初设立卫所,遴选天下武勇之土,抽丁朵集以充戍守。本所旧以卫海,卫军一百名,贴守更番迭往,卫实不堪。嘉靖初年,前所百户陈浞奏之,至今称便。洪武二十七年,总调盘石卫蒲岐所旗军一千一百七十五名,见在五百另五名,事故六百七十名。成化十三年,奉军政时宜凤字一千一百一十三号勘合,投兑军人八十七名,见在一十九名,事故六十八名。嘉靖五年,为勘处倭寇事情以伸国威,以弭后患,事例募军人八十一名,见在一十名,事故七十一名。”
由此可知,龙山所戍兵有1175名,全部由盘石卫蒲岐所旗军调驻而来。盘石卫和蒲岐所均在今温州市乐清市,蒲岐所城在乐清县治东北三十里。于宋淳熙年间(1171—1189)为防海盗侵掠而建。明洪武二十年,信国公汤和视察浙东西各郡,整顿海防,修整加固了蒲岐城,设立了守御千户所,隶属盘石卫,蒲岐成了抗倭要地。蒲岐古城周长600丈(3里),高2.2丈(比盘石城高2尺),宽2丈。
龙山所内的驻军移民,也由军官和士兵两部分组成。嘉靖《观海卫志》载龙山所军官12名,摘录如下:
正千户2名:钱亚奴,直隶苏州府常熟县人;王各真,直隶凤阳府定远县人。
副千户3名:张吉,泗州天长县人;李贵,直隶真定府奕城县人;范奇,湖广宝庆府邵阳县人。
百户7名:□聚,直隶宜兴县人;陈福广,建州长乐县人;朱英,湖广黄州府黄冈县人;邵祥,直隶安康府桐城县人;王玉,河南开封府通许县人;张庆,河南孟津县人;吕钦,顺天府苏州人。
因此,今龙山所城内的钱、王、张、李、范、陈、朱、邵、王、张、吕等姓氏,一部分可能就是当时这些驻卫军官的后裔。而这些军官主要迁自直隶、河南、顺天、湖广一带,可见大部分由北而来。
而从蒲岐所迁来的士兵家族信息,现在已知之很少,也只能从嘉靖《观海卫志》所载的龙山所材料中去寻找。也从三个部分查考:
1.据《观海卫志》龙山所“庙宇”载。
城隍庙,所治东,深六丈九尺,阔六丈六尺,东至邵继臂地,西至所,南至董廉地,北至旗纛庙基。庙三间二库。
旗纛庙,无屋,止存祭坛一所,周共一十一丈,东至邵五地,西至所治,南至城隍庙,北至邵五园。所治之东北,宁波府基可证。
永乐庵,所治南,深一十八丈,阔一十五丈,东至城,西至路,南至城,北至路,岁时于此习仪。殿三间二库,后堂五间,东西厢房各一间。
三官堂,所治北,深一十八丈六尺,阔一十五丈,东至所厅河,西至大街,南至董盛五地,北至邵忠田。堂三间二库。
晏公庙,坐十字街,深三丈六尺,阔五丈四尺,东至大街,西至官路,南至汪名十屋,北至柯十七屋。庙四间,行路屋。
2.据《观海卫志》龙山所“祠基”载。
第一伍坐西门半街,阔一丈三尺,深三丈六尺,东至余亚祥屋,西至崔龙墙,南至河,北至黄继武地。
第二伍坐五铺下城脚,阔一丈三尺,深三丈六尺,东至城,西至郭小二地,南至永乐庵,北至潘荣地。
第三伍坐南门,阔一丈三尺,深四丈六尺,东至大街,西至张惟深屋,南至张惟深屋,北至张铭地。
第四伍坐北门城下,阔一丈三尺,深三丈,东至邵继业地,西至邵忠田,南至廿一地,北至城脚。
第五伍坐东南城下,阔一丈三尺,深三丈六尺,东至马路,西至李就六地,南至李就六地,北至钱自二地。
第六伍坐东南城脚,阔一丈三尺,深三丈三尺,东至马路,西至王顺三地,南至大街,北至王顺三地。
第七伍坐北城角,阔一丈三尺,深三丈六尺,东至张仁园,西至马路,南至张仁园,北至马路。
第八伍(缺)
第九伍坐南门城下,阔一丈三尺,深三丈六尺,东至盛钶屋,西至城下马路,南至张仁园,北至马路。
第十伍坐西门丰街,阔一丈三尺,深三丈六尺,东至黄继勋地,西至李付二屋,南至张仁屋,北至李良朋墙。
3.据《观海卫志》龙山所“儒行”载。
邵瑗,字世美。幼有大志,百户应袭,不愿就。以《诗》、《经》入慈溪县学,科举七次,不遇。传授后进,至户不容履,所积束修礼银不入私房所,人咸敬之。有诗集藏于家,寿九十而终。
李膺,字执中,自幼孝友,习举业,而尤长于诗赋,期有大就。与庠士瑗为文字之交。屡举,不得志于有司,遂绝意仕进。不出户庭,居乡,严重不忘言笑。若徒跣不冠,虽亲厚泄见者罕睹其面。乡有不平者诣公折中,言一言即止。其为人所敬服类如此。子四人,庠士良明长于星历、三式之学,筹知海变,毛发不差。连年倭寇之变,赞书居多。当道者欲官之民,不肯就。所著《性理注解》。
从以上资料而知,在明嘉靖之际,龙山所内有邵继臂、董廉、邵五、董盛五、邵忠田、汪名十、柯十七、余亚祥、崔龙、黄继武、郭小二、潘荣、张惟深、张铭、邵继业、邵忠、李就六、钱自二、王顺—、王顺三、张仁、盛钶、黄继勋、李付二、李良朋、李膺等世袭士兵家族信息。并可知邵瑗为百户邵祥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