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两汉移民

第七章 两汉移民

汉朝是继秦朝之后的朝代,分为“西汉”(前202—9)与“东汉”(25—220)两个历史时期。西汉为汉高祖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洛阳。其间有王莽篡汉自立的短暂新朝(9—23)。

两汉是当时世界上一伟大历史时期,汉高祖刘邦至汉景帝刘启时期的汉朝,经济实力缓慢上升,成为东方第一大帝国,与西罗马并称两大帝国。到汉武帝时期,大汉帝国更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

两汉时期,国家的政治和经济中心都在北方黄河流域一带,当时人口数超过500万的豫、冀、兖、青、徐五州均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带,这五州的人口总数占全国的55%。而在南方,扬、荆、益三州的人口则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南阳盆地、太湖平原和宁绍平原。据《浙江通史》载:

两汉时期规模较大的移民有三次,第一次在汉武帝时期,第二次在西汉末年,第三次在东汉末年。

汉武帝时期则是汉人南下会稽的一个重要时期。见于史籍记载的就有两次移民。一是为使北方的强宗大姓不聚族而居,其部分迁到会稽。如西汉首任西域都护的郑吉,本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其父官至蜀郡属国都尉。汉武帝时,徙强宗大族,不得族居,郑吉兄弟三人移居山阴,遂为山阴人。二是黄河流域灾民的迁入。西汉户籍制度严格,汉人不能自由迁徙。只有遇水旱灾荒等特殊情景,朝廷才会组织迁徙灾民。越国故地生存环境,如司马迁所说“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只要具备简单的劳动能力,就不会成为冻饿之人,适宜于饥民的安置。汉武帝开始有组织地将黄河流域灾民南迁。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冬,会稽郡第一次由政府安排吸纳了来自中原的部分灾民。据《汉书》卷六载:“四年冬,有司言关东贫民徙陇西、北地、西河、上郡、会稽凡七十二万五千口,县官衣食振业,用度不足,请收银锡造白金及皮币以足用。”

据王鸣盛估计,这次移民到会稽郡的约14.5万人。汉武帝的这次移民,对会稽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人群结构的变化。此外,西汉时期还有因封侯、任职等原因迁入定居会稽的。如王充的祖先原籍魏郡元城(今河北魏县),祖上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侯,从元城迁到会稽。一年间,因故失去爵位和封地,于是就在会稽落户,以农桑为业。江东世族之一的陆氏,原为中原世族,西汉时,陆烈曾任吴县令。陆烈卒后,吴人迎其丧,葬于胥屏亭,子孙遂为吴人。这些见于史籍零星记载的迁徙活动,足以说明会稽已开始成为中原人的迁居地之一。

从王莽篡汉到东汉初期,黄河流域陷于大规模的战乱,而江南地区相对安定,为避战乱,中原人口纷纷南迁。如范氏迁入钱唐,姚氏、丘氏、钱氏、吴氏迁居乌程,方氏迁入歙县东乡曹湖(现已沦为千岛湖水域),徐氏迁入太末县城南泊鲤村(今龙游灵山)等。相传王莽篡汉时,人们为避战乱,还在今长兴县石城山顶四周垒石为城,山由此得名。

这一时期,流落到丹阳、会稽郡的中原人士不少。但这些人仍然对南方存在着一种鄙视心理,尤其是上层人物,不得已才逃难到南方,一旦中原趋于安定,还是要千方百计返回。为使这些人能够尽可能留下来,维护当地的社会稳定,更始元年(23)任延出任会稽都尉、建武六年(30)李忠出任丹阳太守,他俩都采取一系列举措,并取得实效。下层民众大多得以安顿下来,长期留居于此。如丹阳郡三年时间吸纳流民多达5万余人。

东汉末年,北方大乱而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在战乱和少数民族内迁的压力下大量南迁,揭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南迁的序幕,越国故地才成为江南接纳北方移民的主要地域之一。这当中有的在孙策进据江东之前已回到北方;也有的在孙策军队紧逼下,浮海南去,到了交趾等地,然后再辗转回到北方,流寓会稽。见于《后汉书》、《三国志》(裴松之注)等记载的著名人物有沛郡龙亢人桓晔、汝南汝阳人袁忠以及广陵江都人华融的祖父、皇象等。

东汉末迁入今浙江境域者,据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二三五记载,还有张氏、何氏等。此外,东海(今属山东省)人王远(又名王方平)流寓到椒江流域隐居,在今临海、黄岩、仙居一带留下许多神仙佳话和遗迹。

这一次,相当一部分上层人物定居下来,与孙策、孙权采取合作的态度,成为孙策、孙权鼎立江东的中坚力量。

此外,也有吴郡人避难到达会稽的,如高岱隐于余姚。

山阴—上虞—余姚—句章一线,是会稽郡姓氏最多的区域。六朝著名的会稽四姓——孔、魏、虞、谢,东汉末年都已居住于此。

汉武帝时期北方的大量农民南迁到会稽郡定居,不仅给浙东一带的经济开发带来了不可缺少的劳动力资源,还带来了相对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推动了这里社会经济的发展。两汉时期,牛耕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推广,铁制农具的使用已经十分普遍,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史籍记载,西汉时,会稽郡农民就已经采用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技术。两汉时期,会稽以生产“越布”闻名,光武帝常敕命会稽郡献“越布”;越酒酿制工艺讲究,产销两旺;造船业、晒盐业也比较发达。东汉年间,会稽境内上林湖、上虞一带已开始生产瓷器,即越窑青瓷,以选料(瓷土和釉彩)及烧制工艺讲究而著称。

两汉时期迁往会稽的三次大移民,应有较大部分迁居于今三北一带的靠山濒海之地,然而年代久远,大多已不可考。

现就三北一带的出土古迹、现存文物文献等资料对两汉时期的移民家族作简单梳理。据《浙江通史》载:

从会稽姓氏分布以及虞翻对王朗问、朱育对濮阳兴问所列举人物和现存东晋虞预《会稽典录》佚文看,余姚、句章在当时是会稽聚落分布较为密集的区域。虞氏、董氏、任氏都是这里比较大的家族。虞氏居住余姚,董氏分布在余姚、句章,任氏分布在句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