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沿山董氏家族

二、沿山董氏家族

董氏是两汉时句章、余姚的大族,在今三北南部一带,还存有有关董氏的多处遗迹。在三北南部东侧一带有窖湖,窖湖之滨黄杨岙一带有董家园,为东汉孝子董黯墓地。《镇海县志》载,宋代应摇系谒董孝子墓诗云:“渺渺灵绪土,厥隩名黄杨。有汉董征君,体魄厝其乡。人以孝而重,地以孝而扬。迄今瞻仰下,悠悠思且长。”

慈溪市博物馆关于市文物保护单位的资料亦有载:董孝子墓位于范市镇灵湖黄杨岙口,背依达蓬山,面临沈窖湖,当地民众称之为“董家坟头”。墓园占地约3000平方米,由墓庄和墓穴两部分组成,两者南北距离约70米,墓庄为坐西朝东二进三开间,单檐硬山顶,墓穴为砖石结构,高2米,直径4米,造型简朴。墓前立碑二方,其中一方镌“汉孝子董征君墓”。史载:“每岁谷雨日,董氏后人必至墓祭祀。”1958年,董孝子墓园遭毁,但遗迹尚存,仍可瞻仰。

据《四明谈助》记载:“汉孝子董黯,字叔达人也,汉董仲舒六世孙。相传,东汉年间,董母身患痼疾,黯闻大隐溪清洌甘泉能祛病治疾,遂不论寒暑终年长途汲水奉母。董母为使黯免受奔波之苦,徙栖大隐,临溪筑茅舍而居。黯朝夕侍母如故。”“母慈子孝”的轶事名闻乡里,传至朝廷,汉和帝下诏旌彰,敕封董黯为“纯德征君”。里人有感董黯孝道德行,将大隐溪易名为慈溪。唐开元二十六年,句章故地复县,为纪念董黯,弘扬孝道,冠慈溪为县名。

董孝子墓建于窖湖之滨,可知当时这一带为董氏园地,以旧有董家园地名考之,董姓可能曾居于此,或可能是族内守坟庄者也。

从董氏家族网中录知,董黯是西汉大儒董仲舒的六世孙:

董仲舒五子董苕,谱书载:苕少聪颖,及长不仕,家居,亦有文学行于世。说明仲舒之五子一直居住在故里广川。董苕生董静坦。董静坦生董育。董育生裕纶、裕和。到仲舒五世孙裕纶—裕和(次子)时始外迁。长子董裕纶宦游句章遂家焉,为做官或求官去了余姚慈溪。裕纶生董黯。董黯(仲舒六世孙),字叔达,事母极孝,比邻王寄之母以黯能孝讽寄,寄忌之,出辱其母。黯恨之,后母死,斩寄首以祭母。自陈于官。事闻于上,汉和帝召释其罪,且旌异行召拜郎中,不就,遂家居,以终老焉。详传生宏。黯寿终后,汉永元三年(91),汉和帝敕封董黯为孝子,并立祠祀之,旌其孝行。明洪武四年(1371)明太祖朱元璋敕封董黯为“孝子之神”,令有司立祠祀之。董黯生董宏。董宏生建。董建生简、节。至三国时期,董黯曾孙(仲舒九世孙)董节宦游襄阳。

以董仲舒的六世孙而考,可知董孝子墓建于东汉前期。而其守墓之人亦于同期迁于此。

在三北南部西侧一带有秦湖,秦湖之滨有陈山,陈山腰曾出土一块“(汉)三老讳字忌日碑”,据传为东汉初名士董子仪家族的碑记。现录“三老讳字忌日碑”如下:

董黯汲溪之泉孝母图。

三老讳通,字小父,庚午忌日。祖母失讳,字宗君,癸未忌日。掾讳忽,字子仪,建武十七年,岁在辛丑,四月五日辛卯忌日。母讳捐,字谒君,建武廿八年,岁在壬子,五月十日甲戌忌日。伯子玄,曰大孙;次子但,曰仲城;次子纡,曰子渊;次子提余,曰伯老;次子持侯,曰仲雍;次子盆,曰少河;次子邯,曰子南;次子士,曰元士;次子富,曰少元。子女曰无名,次女反,曰君明。三老德业赫烈,克命先己,汁稽履仁,难名兮。而右九孙,日月亏代,犹元风力射。邯及所识祖讳,钦显后嗣。盖春秋义:言不及尊,翼上也。念高祖至九孙未远,所讳不列,言事触忌,贵所出,严及□,敬晓末孙冀副祖德焉。

现碑藏于杭州西冷印社内,据社内资料介绍:三老讳字忌日碑,又称“三老碑”,被誉为浙东第一碑。横河镇陈山(客星山)出土。清咸丰壬子年(1852)五月,有村人在陈山挖土时发现此碑,见上有文字,告诉了当地书生宋仁山。宋知道朋友周世熊爱好金石古物,邀周一同去察看。当晚,周世熊就将碑取回研究考证。因碑首有“三老”二字,就称作“三老碑”。并特地在山上馆舍旁建造一座竹亭,将碑安置保护起来。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进余姚,横河一带成为战场。周世熊宅屋被烧毁,但山馆竹亭没有遭灾,只是碑已倒在附近,旁边还有一批古砖,大概被用来充当野炊砌灶之用。碑侧已被烟火燎黑,幸而文字完好。周取回家中收藏,并将考证所得,写成《三老讳字忌日碑跋》。此后,凡慕名前来观赏拓印的,每拓一次,收米一斗(15斤)。该碑出土距今已有150余年历史,期间饱经沧桑。据王壮弘《增补校碑随笔》:“民国辛酉(1921年)秋,碑转徙至上海,为京江陈渭泉所得,日人欲以重金购之。事为浙人姚煜、沈宝昌知悉,即与同里人丁辅之等募集款项,以八千金售得,石遂免于流于外域。”其后,西冷印社社长吴昌硕先生在杭州孤山专门筑室珍藏。如今,几经磨难的“三老碑”,完好地保存在杭州西冷印社,并为国家一级文物。

清代周世熊是金石爱好者。他在收藏“三老碑”的同时也对碑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并考证出该碑所载的三老董通可能是东汉初名士董子仪(忽)的父亲。其文《三老讳字忌日碑跋》载:

先君子解组后,卜居邑之客星山下严陵坞,即汉征士严先生故里也。咸丰壬子夏五月,村人入山取土,得此石平正,欲以髓墓,见石上有字,归以告余。余往视,碑额断缺,无从辨其姓氏。幸正文完好,共得二百十七字,因卜日设祭,移置山馆,建竹亭覆之。按东汉光武、晋惠帝、东晋元帝、后赵石虎、西燕慕容忠、齐明帝、魏北海王,皆纪元建武。惟光武有廿八年,且值壬子,碑记其母忌日,即未必刻于是岁。字法由篆入隶,与永平、建初诸石相类,定出东汉初无疑。三老讳通,邑志失传。掾讳忽,字子仪。考《后汉书·任延传》,延为会稽都尉,时避乱江南者皆未还中土。会稽称多士,如董子仪、严子陵,延皆以师礼待之。以讳忽字子仪者,殁于建武十七年,时地悉合,岂即董子仪欤?(吾邑董氏,盛于汉代。董昆、董春、董袭,见《太平御览》、《北堂书抄》引注《会稽典录》,谢承《后汉书》、《会稽先贤赞》诸书。)

《横河镇志》也载:

“三老碑”是东汉儒者董邯,为记载他的祖父母、父母忌日而刻的。碑高86厘米,宽40厘米,碑文分两边:右边上下分四层,第一层写祖父母忌日,第二层写父母忌日,第三、四层写兄弟姐妹名字,共135字;左边是碑记,直写三行,共82字,合计217字。“三老”董通,生一子董忽(子仪),为东汉名士。董忽生九子二女,邯是他的第七子。碑上除父母两代忌日外,还附上十一位子女的名字。“三老碑”字迹,是从小篆过渡到隶书的字体。碑中所列“建武”,就是汉光武帝年号,“建武廿八年岁在壬子”,即公元52年。“三老碑”建碑时期,当在公元1世纪之内。距今应是一千九百余年。碑文字体,对于研究祖国汉字和习俗等演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碑中还反映了古时对祭祀忌日的计算习惯:董邯的祖父通,祖母宗君,逝世日只有“庚午忌日”、“癸未忌日”,而没有月份。干支是60天一个周期,这样,忌日祭祀,每年应有6次,这该是汉初沿用流行的惯例。到了董邯的父母(东汉),记干支同时又记日月。这样忌日祭祀,每年只要一次就行了。

由上文可知,在三北西南部的陈山一带的滨海之地,还居住着董氏的另一支家族,即三老董通家族。

以上考证的窖湖董氏、陈山董氏正好位于句章、余姚境内,与《浙江通史》所载的“董氏分布在余姚、句章”是吻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