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和围塘
移民和围塘息息相关,移民是参与围塘的主人,三北大地上横贯东西的二十余条长塘都是历代移民筑建的。
三北南部一带早期的塘堤是湖塘,最早的移民们垒筑起了当时的这一座座湖塘。在今天沿山湖泊一带的岙内还流传着傅家湾、应家岸、叶家湾等古地名,说明这些早期的移民参与了当时的塘堤建设。
及至两汉时期,当时句章、余姚的大姓虞氏、任氏、董氏、严氏等家族迁入三北南部沿山一带居住,为三北沿山捍海长塘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人力和财力基础。这些大姓望族所拥有的雄厚政治资源和财力资源优势促进了海塘的建设,在当时沿山湖泊塘堤的基础上结合自然山体,终于在东汉之际贯穿而成了三北历史上的第一条长塘——沿山长塘,为三北地域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青瓷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空间资源和屏障保护。
及至唐宋之际,境内青瓷业、制盐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海塘的建设。唐宋时期移民们自行围筑的散塘有傅家塘、王家埭、宓家埭等,说明这一时期已有移民开始大规模的筑堤活动。而在上林湖出土的莫氏家族墓志铭中也发现有当时的姚北望族莫氏家族修筑大古塘以及修筑烛溪湖塘的事略:“(莫襄)君雅有智虑,白令愿为石堤五千丈,可以御其暴。令信之,以白府,府以状闻,朝廷赐库金二千万以助其役。烛溪湖溉田百万顷,堤薄久不治,岁旱,争讼斗击,数起大狱。君复请治石塘,水既足,民以不争。”
元明时期,移民参与围塘的信息更多。
元代名士岑安卿,字静能,号栲峰,为南宋移民后裔,是大古塘筑塘参与者。《慈溪县志》有载:“安卿独隐居乐道,以名节高天下。尝为《三哀诗》吊宋遗民之在里中者。寄托深远,有俯仰今昔之感。筑室栲栳峰下,因号栲栳山人。虽处僻邃,闻者皆循迹而至。至治间,下诏求贤。直省舍人刘孛兰奚、知州脱脱,先后以安卿学醇行洁荐,皆力辞。后至元元年夏,海溢,堤坏,自上林极兰风数十里,民叹其鱼。州判官叶恒过安卿问计,欲寻前朝故事,置田课税而徐图之。安卿谓:‘患急计缓,扰民耗财,堤不可成,他变且作。莫若暨州计亩出粟。’仍请‘免民他科,以悉力是役,尽建石堤。则功永安,民不烦而集于是’。助粟一千有奇,请免计上林田亩,曰:‘此以赒吾乡邻之急。’恒拜行之。复请安卿量事,期计财用慎任,使总出纳,而己得循堤董役。役重成亟而民不劳,民之歌曰:‘姚民半鱼,叶侯作堤。叶侯作堤,岑公实尸。’”
元末名士宋僖曾撰有《三山王叔婉世善堂》诗,其文曰:“旧识王征士,今登世善堂。青毡多过客,白首未为郎。作堰三山近,修堤百里长。传家有遗泽,乡井岂能忘。”从诗中“作堰三山近,修堤百里长”之句,可知三山(即今王家埭)人王叔婉曾参与修筑大古塘。
明初南宋移民后裔沈允明奉旨增筑观海卫至龙山所这一段大古塘,《师桥沈氏史话》有载:“沈允明是师桥沈氏第8世孙,亦为师桥沈氏中兴之祖。他相貌堂堂,英武有力,文武双全,才干卓越。是乡内之名士,在慈溪北乡具有相当的号召和领导能力。时在明初,信国公汤和受命保护大明江山和百姓,免受日本倭寇侵扰,筑卫建所,一到三北,便拜访沈允明。沈允明竭尽全力,协助汤信国公招募劳力,不辞风雨,在慈溪境内建立了观海卫、龙山所、三山所等几处卫所。因此功勋,沈允明曾获明太祖朱元璋敕命嘉奖,荐授江南江宁府上元县令。沈允明谢辞,还因当地海潮涨泛,淹没师桥良田,上书明太祖建塘御潮,朱元璋批可奏折,命令他修筑边海堤塘,疏浚水道。沈允明遂领旨率乡民建筑海塘18公里和决水道,保护生民安全,也使田地得以种植和收获。这条塘就是龙观二区的大古塘,为三北人民立了大功。”
《师桥沈氏宗谱》有载:“有前贤赠以诗云:‘汤公承命向东来,筑塘城卫捍潮灾。真君与役劳大一,世甘棠功百世怀。’”
《师桥沈氏宗谱》又载有明成化年间师桥绅士曾主持修筑师桥段新塘之事。《师桥沈氏宗谱卷之三·杲六公传》有载:“新,雄姿倜傥,精明强干,见义必为。成化间,冬旱,越明春,淫雨二旬,海堤多崩坏。乡人狃于怠荒,久未修筑。适公游余杭而归,惊曰:‘此捍海之要塘也,岂可因循玩歇乎!’乃催促乡里,魁日兴工,修筑培补完成。是年秋,风潮大作,海地多湮没,惟塘内得保全无恙。”
而在浒山东门外的姓胡塘头、楼家塘头、孙家塘头等地名信息,说明在元明之际胡氏、楼氏、孙氏等都参与过围塘建设。
清时,随着西部绍兴移民的迁入,带动了区域内散塘的围筑。今周巷一带有小劳家埭、劳家埭等塘堤遗址,是清代中后期劳氏大族所建。
东部乾隆年间建利济塘,明代移民后裔慈北福山洪家洪德惠在参与筑塘时奋不顾身,《慈溪水利志》载有其事迹:“洪德惠,字阆苑。慈北福山洪家人,乾隆十六年(1751)岁饥,以工代赈,乃发努建利济塘。德惠董其役,朝出暮归,不避炎暑。工甫竣时已仲秋。一日飓发,暴雨如注。德惠虑新塘筑土未坚,率工役数十人持畚锸以往,将为负土御隙计。至登塘,风狂雨骤,海涛汹涌溅人面,众惮甚奔而归。公独衣白衣冠,立塘上。大呼曰:‘是塘为皇上发努建筑,捍潮以卫民者。塘坏,则国努糜、人民殃,我将以身殉职。’匍匐稽首。不移时,雨止风歇,海潮亦退,塘卒屹然不动。众皆谓德惠之诚感云。”
清代西部筑有一圩塘、二圩塘、三圩塘、四圩塘,都是盐民所筑的散塘,而在东部,则有师桥沈氏筑了万安塘和义塾塘。据《慈溪沈师桥接涨沙涂第二次报告册序》载:“窃维我族聚处数千家,氏姓繁昌,向无恒产。自光绪二十五年,前宗长公民公暨阖族房长追换灶地,随沙结团汇议,公举玱为总理,督办工事。于是,兴筑万安塘,养成涂地三千五百余亩,报升后散给各房及附属之罗郑两姓,以十四甲均分,每房各管地二百亩,共两千八百亩,尚有七百余亩归大宗承管,每年十月二十日,按房轮收租息,照章存储,以为合族公积。其筑塘浚浦造闸诸费,由各房管地二百亩内筹集,通力合作,幸观厥成。二十七年,修建便农东、中二桥,三十年开浚新浦并建造安农桥即新浦闸,先后禀请县场主,给示募捐,一切收付款目详列便额,标揭宗祠。众论翕然,从无异议。”
又载:“乃三十四年,宗长松有公、房长明观公即菱香及各房长以海涂接涨,重议兴筑海塘,并以此项沙地作为永义塾随沙。阖族会商仍举玱力任筑塘、开浦、造闸诸要工,以期完成善果。玱惩前毖后,再四坚辞,而宗房长等签名绘押、竭诚相推,谆谆然责以大义。玱迫于敦委,不得已黾勉从公。经事逾年,全工告浚。谨将收支款项,造具清册,报告大众。惟冀大雅君子,幸赐览焉!宣统二年岁次庚戌十月日。”
而至民国时期,西部和东部一带的移民分别参与修建了原姚北段八塘和龙山段八塘。著名爱国侨胞吴锦堂在清末民初之际还对已建的六塘、七塘多处海塘闸进行了修筑,著名的有淹浦五洞闸、六洞闸、古浦五洞闸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更是掀起了人民群众创造围塘的热潮。八塘修建,九塘、十塘、十一塘围筑无不是移民们参与而成,体现着历代移民们的丰功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