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安史之乱”移民

三、避“安史之乱”移民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也指安庆绪),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义),“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

开元后期,由于安定繁荣的日子已久,唐玄宗逐渐丧失了以前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改元天宝后,他纵情享乐,宠爱杨贵妃,信任宦官高力士,把朝政全交给宰相李林甫处理。李林甫对玄宗事事逢迎,私下却利用职权,专横独断。李林甫死后,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继任宰相,更是排斥异己,贪污受贿,使政治日益败坏。加上当时土地兼并剧烈,贫富悬殊,政治、经济、社会渐呈衰败之象。

同时,玄宗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兵,设立十大兵镇,以节度使为最高军事长官。节度使统领若干州,权力很大,初时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后往往入朝拜相。天宝以后,李林甫为了巩固自身权位、堵塞边帅入相的路径,借口文官不懂军事,多用胡人担任节度使。结果给了胡人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的机会。安禄山本是混血胡人,貌似忠诚,生性狡诈。由于得到玄宗和杨贵妃的欢心,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见唐室政治腐败,武备废弛,便于公元755年,以讨杨国忠为名,自范阳率兵南下,很快就攻占了洛阳。次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燕,六月唐军在潼关溃败,安禄山便长驱直入长安。唐玄宗匆忙南逃,走到马嵬驿(今陕西兴平),随行的将士在愤怒中杀死了杨国忠,又逼玄宗绞杀杨贵妃,才肯继续起行,南下至四川。同时,太子李亨逃往灵武(在今宁夏境内),在郭子仪、李光弼等一班西北将领的支持下,即皇帝位,是为唐肃宗。后来叛军内部发生分裂,安禄山为儿子安庆绪所杀。唐军联同回纥援兵乘机反攻,收复了长安和洛阳。两年后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杀安庆绪,重新攻陷洛阳,也称大燕皇帝,后又被儿子史朝义杀害。于是唐朝再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自杀,这场持续了八年的“安史之乱”才告结束。安史之乱给唐王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棘,豺狼所嗥。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北方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几乎一片荒凉。杜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黎,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因此这一时期,为避中原之乱,北人大量南迁,许多家族至唐中后期已辗转迁至三北一带定居。现据各类资料考察,迁居到三北上林乡一带的主要有钱氏、胡氏、且氏、马氏、凌氏、王氏等姓,现一一考证如下:

(一)上林白洋钱氏

据《检点上林文明》一书“青瓷墓志研究”《唐故彭城钱府君姚夫人墓志并序》一文载:

现有资料表明,最早发现青瓷墓志铭是在1919年农历2月,慈溪县鸣鹤场人叶宝云雇人到白洋西小山岗筑建墓域时,出土了唐长庆三年(823)姚夫人墓志铭,墓志为长方形,高29.5厘米,广37.4厘米,厚2厘米,施淡橄榄色青釉,胎质较粗,过烧有气泡。阳面划直线分栏,自右向左楷书直刻志文17行,每行4至21字不等,惜上端边侧略残,缺10字左右。背面刻文仅存9字可辨,余模糊不清。录《唐故彭城钱府君姚夫人墓志并序》如下:

夫人吴兴郡人也,自帝舜之苗,汉晋过江,居于武康前溪卜室。皇祖皇考夫人笄年令淑,礼归钱氏之门,□行和顺,兼并四德。贤夫钱公讳昌为仁克嗣,愠良□□乡党。在于府幕远镇,时涉卅余年,爵封位至□披朱紫。去大历中(766—779),举家游于闽瓯,卜宅□□林立焉。呜呼!受性差牙,一剑先沉,夫人再周□□三岁侍灵,礼制已逾,容华弗改。有男有五,育女一,长国荣;二华;三朝;四进;其五国泰不幸而早逝;其女礼过范门。夫人春秋八十有一,长庆二年壬寅季夏六月朔廿八日殁于私第,仪礼有但府礼窆。以长庆三年建仲秋八月癸未朔二日甲,卜墓上林东白羊西小山之岗,其坟甲首,新芝,是礼也。东西南北四至,恐陵谷迁移,桑田改变,乃为铭曰:

呜呼夫人,容华永逝,高堂寂寂,空增泣涕,幽冥难测,泉门永闭,雪云□松,白杨摇曳,记号克石,隽兮万岁。

墓志背文:长□□□□月贰日□□□记并序□□□记之。

从志文记载,姚夫人死于长庆二年(822)六月,三年八月葬于上林东白洋西小山之岗。说明唐长庆年间,白洋属上林乡所辖。此瓷墓志出土后,叶宝云视为珍奇而秘藏,后被杭州一古董商收购,继而又被上海一姓叶者看中买入,几经辗转,今由上海博物馆收藏。

从以上资料可考,在唐长庆年间,上林乡白洋一带曾居有钱氏。钱氏主人为钱昌,在唐大历年间曾“举家游于闽瓯(即今福建一带)”。钱昌与姚夫人共育五子,长子名钱国荣,次子钱国华,三子钱国朝,四子钱国进,五子钱国泰。有一女配范氏。

(二)上林寺龙胡氏

据《检点上林文明》一书“青瓷墓志研究”中“唐朱四娘墓志罂”载:

1954年10月,慈溪县彭东乡(古属上林乡,今属匡堰镇)寺龙村农民宋杏煊请人帮忙做寿坟,在坟基出土一件唐大中四年(850)朱氏四娘墓志罂,口作喇叭状,颈内收,鼓腹平底,颈肩饰二竖耳,通体施青黄釉,高30厘米,腹径18厘米。腹壁自右向左行楷直刻志文8行,每行4至6字环布罂体。刻文如下:

     维唐故大中四

     年岁次庚午

     八月丙午朔,胡

     珍妻朱氏四娘

     于此租地,自

     立墓在此,以

     恐于后代无志故记此罂。

该青瓷墓志罂壁刻文简单,字体草率。“唐故大中”的“大”,似有错刻重改之迹,可见此器之作应属民间工匠之技法,出土时上面还放着一只青瓷小碗。以往著文中对出土地点有说上林湖南山脚也有说匡堰鸡笼山,文物普查时与亲历出土的寺龙村农民胡森岳等人座谈,了解到确切的出土地点应是寺龙村面前山。出土后由余姚县文物部门征集,今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从上文可知,在唐大中年间,今三北南部匡堰游源寺龙口一带曾居有胡氏。这比三北一带已知最早的胡氏——柏山胡氏迁三北(在周世宗显德二年)还早约100年。

(三)上林石仁且氏

据《检点上林文明》一书“青瓷墓志研究”中“唐诠公墓志罐”载,1972年7月,丁岳根在上林湖周家岙发现唐咸通七年(866)颍川府君青瓷墓志罐两件。这两件墓志罐属同一主人,在同时间、同地点、同墓葬出土,志文内容大致相同,唯器型有别。一件藏余姚文管会,罐体为直筒形,上覆带蒂弧形盖,盖沿外出稍残,下有浅圈足盘座,盖、罐、座三者黏结,相互不分离。通体青黄,釉面光洁滋润,通高31厘米,腹径11厘米,盖径16厘米,底径16厘米。腹壁自右向左行楷直刻墓志26行,每行5至15字环布罐体;墓志铭9行,每行3至6字,自左向右环刻盖面。现录《颍川府君墓铭并序》于下:

巨唐咸通七年(866)岁在丙戌十月贡进陈亚周

且府君讳诊,祖华,父胜,颖川人也。裔青轩冕,家亲备阀后嗣胤回,官散居回,一工咭而行江东。皇考放浪敖游明州慈溪上林乡石仁里,卜胜处遂立园建舍,乃籍于兹。府君于家温克,乡里闻之,无有不嗟,亲戚闻之,无有不若群鸟之从凤也。娶许氏妻,且夫人家传四美,孝行有□。有子三人:长子元芳,次子元政,娶周氏,小子元杲娶钱氏,此三子孝,四方慕义,况当子贡齐时正月谢非疑之辩。有女二人,长女丁刘门,次女纳马氏特达君,行子儒宗。有孙五人,珍玉相影。府君夭年八十,是岁八月十五日卒于私第,克取当年八月廿九日,葬于上林湖西首,从宜吉也。东冢墓,西大石南坑,东去慈县七十里。是日也,凄悲白杨,慈皓露魂归夜基,光阴永谢。呜!

虑恐桑田代换,陵谷频□□颖川烈贞坚芳传后嗣。铭名曰:

     垅色萧萧兮,

     桑榆之景,

     人之浮也兮,

     如电如影

     道德长新兮,

     吉吉□□,

     方流万祀兮,

     夷齐可盟。

从以上资料可知,在上林乡石仁里一带曾有且氏迁居。按古代以山川为地名的习惯,石仁里可能在匡堰石人山南妙山、涂山至上林湖一带。

墓志主人且诠,其父名且胜,颍川人,因官而居江东,后游卜于上林乡石仁里滨海之地。且诠娶妻许氏,生有三子,长子且元芳、次子且元政,都娶周氏,幼子且元杲娶钱氏;有女二人,长女嫁给刘门,次女嫁给马特达。又有孙子五人。

以咸通七年(866)且诠年80而卒考之,且氏迁居上林湖一带约在800年前。

(四)上林石仁凌氏

据《检点上林文明》一书“青瓷墓志研究”载,1977年初冬,上林湖大队社员何招德在吴家溪做大寨田时出土一件唐光启三年(887)青瓷墓志罐。罐为直筒形,圆唇敛口浅圈足。釉面光洁滋润,器物高19.4厘米,口径9.7厘米。腹壁自右向左行楷直刻墓志21行,每行11至15字环布罐体。现录《唐故河涧郡亡府君凌氏墓铭》于下:

府君凌倜,祖讳太、讳习,父讳则。已中和五年(885)岁在乙巳三月五日,终于明州慈溪县上林乡石仁里石贵保。娶曹氏,长三子二女焉。长子曰敬,娶王氏,次子曰嗛,次一女存,次子曰爽,长女一人,以乙巳岁夭。命将尽,府君年五十有六,因四方步宾天下,不通云汉,罹灾染患,百药无医,致斯奄弃。自考绵历数代,廿叶移溪,导一宗之源,讫九族之统,人德俱备,众皆贵之。时由盛衰,苗胤辽隔,具注精显,则上下无范,今古递承,慕略俱定已。光启三年在丁未二月五日,殡于当保贡窑之北山。其坟丙向。乃为铭曰:

福兮祸兮,如何不变,去兮从兮,空怀兆憧,青阳正当,心悲思别兮,那月临窗,表名故里,永守于方。

黄绮撰。

该青瓷墓志罐器壁刻有:“光启三年(887)岁在丁未二月五日,殡于当保贡窑之北山”之句。这一重大发现,曾轰动古陶瓷研究界,说明上林湖在唐朝存在贡窑,对唐代秘色瓷研究提供了一份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该墓志由何招德捐献,今藏浙江省博物馆。

从以上资料可知,在唐中和年间,有凌氏居于上林乡石仁里石贵保。主人凌倜,祖父叫凌习,父亲叫凌则。凌倜娶曹氏,生有三子二女,长子凌敬,娶王氏,次子凌嗛,三子凌爽。

从“府君年五十有六,于唐中和五年(885)卒于家”,及“自考绵历数代,廿叶移溪”之文考之,略可知凌氏从河间郡迁居于此在公元800年前后。

(五)上林石仁王氏、马氏

据《检点上林文明》一书“青瓷墓志研究”载,1984年8月上林湖吴家溪村民上山去砍柴,沿湖行至焦家湾,偶见有一青瓷顶钮裸露,继而挖掘出一件唐光化三年(900)扶风郡马氏夫人青瓷墓志罐,罐体直筒形,上覆带蒂帽形盖,蒂中设四小孔,四周有反沿葵瓣圆圈,下有矮圈足,盘座似浅盆,盖、罐、座三者黏连,不能分离,无法盛装实物。通体施釉,釉色发青,因长期遭湖水浸泡和山土侵蚀,部分釉面剥落,罐内至今贮积水。通高29.7厘米,腹径15厘米,底径8厘米。腹壁自右向左行楷直刻墓志28行,每行2至15字环布罐体。现录《唐故扶风郡马氏夫人墓铭并序》于下:

明州慈溪县上林乡石仁里三渎保,维夫人姓马,扶风郡人也,享年六十三,十月生。夫人四德柔和,九仪克备,性同白玉,行比青莲,似镜无尘,如松凌汉。夫人适琅琊王弘达为琴瑟,未尽契志,路隔泉关。而育一男二女,男曰仲琚,长女适凌郎,次女适陈郎,并高闻德望也。夫人去光化三年八月中,忽染疾,百药不疗,至九月廿六日终于私第。当年十一月初一日择吉日,葬于当乡湖内山北保,其坟甲向,永为万岁之坟也。其墓地夫主王弘达,去中和五年十月十三日,于马氏堂弟马弁边买得当湖山北保为荒废桑园,永为墓田,东至湖,南至旧屋基墈,西至横古路及马申冢科泥涂,东西直出至湖,北至湖及马三叔冢。右四至内王自买得,并不关上下门方,六亲之事,谨记。

铭曰:人世不坚,亦同风烛。窀穸万年,山河记录。

唯光化三年岁次庚申十一乙酉朔,初一日乙酉王弘达墓记。

墓志刻有:“扶风郡马氏夫人”,“明州慈溪县上林乡石仁里三渎保”,“夫人去光化三年八月中”,说明墓主籍贯、姓名、住址明确,唐光化三年上林乡仍为明州慈溪县。志文又刻:“荒废桑园,永为墓田,东至湖,南至旧屋基墈,西至横古路及马申冢科泥涂,东西直出至湖。”四址清晰,对上林湖地现环境变迁等研究提供了依据。该青瓷墓志罐出土后,被管理山林队队员黄秀依获得并捐献,今藏慈溪市文管会。

从以上资料考之,在上林乡石仁里三渎保曾居王氏,主人王弘达,为琅琊王氏后裔,为马夫人之夫。马夫人为扶风郡人氏,年63岁而卒。生一子名王仲琚;二女,长女适凌郎,次女适陈郎。另又有载:“其墓地夫主王弘达,去中和五年十月十三日,于马氏堂弟马弁边买得当湖山北保为荒废桑园,永为墓田,东至湖,南至旧屋基墈,西至横古路及马申冢科泥涂,东西直出至湖,北至湖及马三叔冢。右四至内王自买得,并不关上下门方六亲之事,谨记。”可知马氏也居于此地,又有“马三叔冢”,可见马夫人之娘家也可能居于此。

文中未载王氏、马氏迁居于何时,但慈溪县成立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东横河形成于唐景龙年间(约707),及其他各姓迁居于此的情况来看,王、马两姓迁到这一带也当在公元800年前后。

(六)周巷南部徐氏

在三北西部一带,清光绪年间曾出土一块唐代徐处士朱氏夫人墓志碑,说明在唐代时有徐氏居于此。

据《余姚六仓志·唐故徐处士故朱氏夫人墓志铭并序》载:

(铭高一尺四寸,广一尺七寸,二十一行,行二十一二字,行书,无撰书人姓名)

夫人姓朱,义阳人也。系本陆终弟五子安仁之后。先封安仁,为曹姓,食采于周,佐武王伐纣于邾,后为楚灭。去邑为朱氏,吴标四族,周隐七贤,继世英豪,布在方策。由汉朝锦衣太守公处于会稽,自斯一宗,遂为越人也。夫人禀性淑顺,幼闲女仪,望族移天疋于□□,徐氏雍雍著代,肃肃承宗。长若琴瑟之和,不□如宾之敬,实人伦之轨范,亦闺榴之徽猷。年才甲子一周,懿夫先殒,夫人在疚,乐业资生,德长家丰,乡间益敬。冢男丘女,婚娉近周;稚女童儿,冠笄未备。母能慈训,□等白眉。天假夫人之奇姿,不假夫人之永寿,以开成五年二月二日,遘疾不愈,全而归之,□于私寝,享年六十有七,育子十有二人。伯曰沛、曰泽,叔曰庆、曰政,季曰鼎、曰遇,长女娉余氏,次适□□,仲女未疋。先夫人而发,次纳王氏,礼有请期。季女二人幼而可喜。以其年九月廿四日窆于下臼浦首,北去海塘一百余步,去懿夫坟西三步,坟作丙向之原,礼也。嗣孝楚毒悲□□□□□□□□泣枯其泪,内外陨涕,日惨风悲,龟筮既从,□□□□□□□□□变,勒石载辞。呜呼哀哉!乃为铭曰:有美一人,□□□□。其德贞顺,其容端美。年周甲子,良人已丧。惟殡□□,□□敬姜。平沙之垠,□□之阳。夫人新坟,□□□方。烈生之行,刊石为铭。万古千秋,永固幽茔。

按:是铭发于周巷泥丘塘下。清光绪辛丑年间,土人掩道瑾于荒冢,掘地得一石,外围以砖,启视之,蒙泥,厚可寸许。磨拭之,知为古墓碑。徐孝廉敬铭以缗钱数千市归,藏于家。后孝廉家遭毁,碑无恙。仁和翁涛秉铎郡庠嗜金石,索之去,不知所在。此石刻出徐守愚家所藏拓本。

从以上资料考,朱氏于汉时由义阳迁会稽。朱氏夫人禀性淑顺,嫁给徐氏。共生有子女十二人,儿子有徐沛、徐泽、徐庆、徐政、徐鼎、徐遇等,长女适余氏。朱氏夫人于唐开成五年(840)去世,年67岁。考周巷泥丘塘在石堰西侧,周巷南部一带。由此也可知该塘为唐开成五年之前所建。如与三北中横塘相连,则当在唐初中期之际所建。

同时也可知在唐开成年间,已有徐氏居于泥丘塘南侧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