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林窑工移民

四、上林窑工移民

晋唐之际,三北一带的主要产业是青瓷业,青瓷业中心产地在上林湖及周边一带。因此,上林湖及周边一带是当时人口最密集的区域。除了上面考证的众多北方居民迁居这一带外,另外还有许多可能在更早时期世居或近期迁居于此的窑工家族,窑工移民是晋唐之际三北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晋唐之际,三北沿山一带上林湖及外围有窑址100座左右,有取土拣泥、园坯制钵、刻花施釉、入窑烘烧,直至包扎装运等一整套工序,可见昔日沿山一带窑场人口数量应该是很多的。其中有一部分就是窑工一族。

童兆良先生曾在上林文保所工作12年,在此期间,他对上林窑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收集了大量刻有窑工姓氏或文字标志的窑片和窑具。在他收集的东汉至北宋时期的111件刻字器物中,按收集的地域划分,有上林湖窑105例,古银锭湖窑4例,白洋湖窑2例,上林湖一带占绝对优势;若将刻画姓名按器物排列,可以分为窑具和产品两类。其中窑具86例,青瓷器25例;按时代排列,汉代2例,唐代86例,五代至北宋23例。将86例刻画姓名的窑具,按质地排列,瓷胎51例,粗胎35例;按采集地点排列,黄蟮山窑址20例,司角斗14例,余为后司岙、荷花芯、扒脚山、茭白湾等。

根据以上情况,可以得出如下三点结论:1.刻画姓名者,上林湖窑场居多,尤其是黄蟮山、司角斗两处窑址更多。2.窑具居多,尤其以瓷胎匣钵居多,同样是黄蟮山、司角斗名列榜首。3.唐代居多,仍以黄蟮山、司角斗两处为多。

现将童兆良先生收集的111件刻画姓名的器物名字摘录如下:

东汉:徐师、徐师有。

初唐:岳、吴、朱、孔、余、岳、朱、李、何、洪、何。

唐:李溪、俞、程、庆擂烧、刘、元、涂五、金十九、子云、施、陈记、李。

晚唐:余、马公受、马公、马受、马、徐庆记、庆、徐、蒋、七合合陈三、罗业师记、俞十三、俞、陆、孙、张、李、战记、马、颜者、王徐、包、虞及、章油、徐平焕、徐信记、项、成、陈吉如器开、陈记、魏文、魏李、吴、宋、王志、朱、叶明明、陈、钊、王九、王嵩、李行记号、姚蒲奴、李行、李、葛、吴成、成、郑元、郑、万、王、柳、马、徐记、徐、吴、马、方者、章、阮记、徐□夫。

五代:方戈、罗锡、罗军、里方记、巧手王、周、张、何、黄、邹、黄、徐。

北宋:朱□、姜、丁、胡、岑记使油、方、何、万、任、何、楼、陈。

从以上资料可知,在唐代之际,已经有岳、吴、朱、孔、余、李、何、洪、俞、程、刘、元、涂、金、施、陈、马、徐、蒋、罗、陆、孙、张、战、颜、王、包、虞、章、项、成、魏、宋、叶、钊、姚、葛、成、万、柳、方、阮等40多个姓氏的窑工家庭或家族迁居于此。

而在五代之际,上林湖一带人口开始下降,窑工主要有方、罗、王、周、张、何、黄、邹、徐等姓氏。延至北宋,主要有朱、姜、丁、胡、岑、方、何、万、任、楼、陈等姓居住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