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宗教寺院移民
唐代佛教大兴,三北一代著名寺院基本上都是在此际兴起的。而佛教的兴起也带动了僧人的流动。宗教移民亦是唐代三北移民中的一支。
(一)五磊寺令禅师
五磊寺自三国之际那罗延结庐静修以来,延至唐代才有令禅师募资建寺。据《五磊讲寺》一书记载:“五磊寺开山后至唐中叶间五六百年,寺院建筑无文字记载,唐僖宗文德年间(约888),令
禅师募资建寺,名灵山禅院。”
可见在大唐文德年间,令禅师来此建寺,才使五磊寺日益广大。
(二)金仙寺度智禅师
始建于南朝的浙东著名寺院金仙寺。
金仙寺位于观海卫镇白洋湖畔,背靠禹王山,前临白洋湖,风景秀丽,环境幽静。据清光绪《慈溪县志》载,寺始建于南朝梁大同年间(535—545),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初名“静进庵”。唐乾元年间(758—759)福林度智禅师住此,改名“福林”。宋治平二年(1065),因白洋湖曾名“金仙湖”,朝廷赐额“金仙禅寺”,成为当时浙东一名刹。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五十九年(1720)两度扩建;道光十五年(1835)毁于火,不久重建;同治元年(1862)再毁于兵燹;同治十二年(1873)复建。
由此可知,金仙寺始建于南朝梁大同年间,唐乾元年间,度智禅师住此,时称福林寺。
(三)佛迹寺维宝禅师
佛迹寺是坐落于龙山镇达蓬山巅的古寺。佛迹寺缘起于其附近的一个佛迹洞。唐天宝元年(742),有位名叫维宝的云游僧来到山上,发现了荒芜多年的佛迹洞,洞内留有观音佛脚印一个,以为佛迹,遂建起了这座巍峨的寺院。光绪《慈溪县志》载:“佛迹寺,县东南四十里,唐天宝元年置。《延祐志》:天宝中僧维宝建。”
清王焘《佛迹禅院》诗:“何年留佛迹,古寺已荒凉。庭草几回绿,岩花犹自香。空山谁伏虎,世途总亡羊。若问瞿昙意,轻风满竹廊。”
由此可知,佛迹寺始建于唐天宝年间,为云游僧维宝所建。
浙东名寺伏龙寺(三圣殿)。
(四)伏龙寺鉴诸禅师
伏龙寺在龙山镇伏龙山上。据《东海仙境伏龙山》一书载:“始建于唐咸通三年(862)伏龙寺是伏龙山的一大胜景。唐末时鉴诸禅师云游至此,见此山状如蛟龙,云浮雾绕,四周大海,南边达蓬山在望,环境幽雅,信为佛子修道佳处,于是风餐露宿,披荆斩棘,平地筑砌,凿石围池,终使一座庄严之梵王宫耸立于山巅。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更名寿圣禅寺。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刺史柳公武奏请,改寺额为广福禅寺,并题匾额于山门,即刺史门。清时又复伏龙禅寺原名,直至于今。”
明抗倭名将戚继光《题伏龙寺》诗云:“梵宇萧条隐翠微,丹枫白石静双扉。曾于山下挥长戟,重向尊前醉落晖。衰草尚迷游鹿径,秋云空锁伏龙矶。遥看沧海舒孤啸,百尺仙桥一振衣。”明复社名士张溥《游伏龙寺》诗云:“一支鸟道入山中,为访禅师叩伏龙。江雾暖蒸千阵雨,翠涛寒落万松风。镫笼宝炬通宵碧,花发金莲逗晚红。一笑出门天地阔,怒涛涌雪荡吾胸。”
由此可知,伏龙寺始建于唐咸通三年,为鉴诸禅师云游至此所建。
(五)普济寺普光禅师
普济寺在桥头镇上林湖西岸,因据蟠龙山,故又称蟠龙寺。普济寺是浙东名寺,盛时规模宏大,与天童寺齐名。据光绪《余姚县志》记载:“寺在上林湖山之西麓,俗谓之西山寺,山势回抱,地方学者多称之为可亚四明之天童,唐大中元年普光法师建,号上林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赐今额,清康熙初重修。”普济寺于1942年秋被侵华日军烧毁,今寺基可察,尚有汉代古井一口供人追忆,寺前多唐宋窑址。明代岑宗綮有《游蟠龙山寺》诗:“自是幽人僻好奇,溪山载酒赏芳时。花燃微雨千机锦,柳拂轻烟万缕丝。憾不吟怀追杜老,叹无画笔继王维。于今一入莲花社,绝胜山翁醉习池。”清代岑梦青有《游普济寺》诗:“才入深山心地宽,四面屏障叠峰峦。耐寒森立松双品,避俗静参竹几竿。山雀飞鸣任意听,岭云出没无心观。回头即是炉中火,炼得浮生半日丹。”
由此可知,普济寺始建于唐大中元年,为普光法师所建。
(六)福昌院重曜禅师
福昌院又称东福昌教寺,在匡堰镇游源。据宋庆元二年(1196)孙应时所撰《福昌院藏殿记》碑记所载:
余里舍东二十里,其乡曰“上林”,其溪坞曰“游源”,有佛氏之居曰“福昌院”者,唐长庆四年僧众曜之所基地,例毁于会昌,复于大中。其始曰永寿院,钱武肃王时政焉。至宋绍兴初,僧惟岳更其殿而大之,法莲者为轮藏而屋之,体修者募其藏之书,皆未就而死于是。其徒中等五人,相与谋继其役,乡土寒啬,无所贷乞,中
独苦心强力,寸累铢积,不弛不亟,四十年而毕成。今其藏宇,囷囷隆隆,金碧玲珑,函书满中殿,则翼翼鳞鳞,周楯重轩,像饰一新,盖其费缗钱二万焉。里中长者嘉其劳也,属余记之。噫!佛之入中国千载矣,其宫室满天下,瑰移穷人力或百倍于兹,儒者病焉,欲排而去之,莫能也。余思之矣,蚩蚩之民,其心思智虑,耳目精神,不能自主也。而主于习习斯,信信斯,久久斯,化矣。古者礼乐达乎天下,民朝夕习而化之。而后世之民,不复知礼乐为何物矣。今自通都大邑,以及穷乡荒聚,必有佛氏之居为之依归,则犹三代党庠遂序之所也。其钟鼓仪物,讽诵讲说,则犹三代弦歌乡射之具也。儒者不能以道得民,而佛氏得之,将谁责欤?古今道术之变,而关乎天地盛衰之运,将谁能任之欤?然则凡佛之徒,尽心于其法者,余方叹且愧焉,奚暇訾也,乃不辞而为之记。初与中
并力者,曰:从立、从本、从德、宗鉴,其佐之者,中秀、中闰。庆元丙辰二月记。
由此可知,福昌院始建于唐长庆四年,为重曜禅师所建。
(七)阳觉寺清隐居士袁充
阳觉寺在观海卫镇林场内大霖山巅。因“山高阳觉早”而命名,又称阳觉殿。创建于元代至正年间,明万历时改建。据光绪《慈溪县志》记载:“剡岙,旧称羊角田,以田形似羊角也。元至正间(1341—1368),僧惟度始建庵,曰清隐。因唐末袁充避地居此,号清隐居士,故名。(袁)充业楮为生,会稽之楮出剡县,遂名所居山曰剡岙,溪曰剡溪。明时有绿林啸聚庵中,既毁旋复,改名阳觉殿。”
明江苏吴县县令袁宏道曾有诗曰:“万壑松涛万竹烟,摩崖直欲挹青天。步穿险蹬云双履,笑破浓萝绿一肩。僧住人踪不到寺,谷攀鸟道偶寻禅。数声清盘冈峦回,澹却维扬鹤背钱。”
由此可知,大霖山巅唐末名士袁充曾隐居于此。
(八)定水寺一华禅师
定水寺在观海卫镇里杜湖南滨,据《古镇鸣鹤》载:“近鸣鹤山,唐乾元二年建,名清泉,世以为虞世南故宅。延祐志:寺为虞世南故宅,去寺里许有虞侍中大墓。寺旧有世南遗像,又云乾元间僧一华建。宋改定水寺额。”
由此可知,定水寺始建于唐乾元二年,为一华禅师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