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其他方面移民

二、其他方面移民

随着唐代中横塘的围筑,三北半岛的区域空间进一步增大。青瓷产业也随之辐射到三北半岛南部沿山全境,同时中横塘的建成,也为盐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沿塘一带制盐业也开始发展。因此当时的移民群落应该是由制瓷工人以及盐民等组成的,此外应该还有一些士绅群落在此避居和宗教人员进入等。

(一)上林窑工

从职业方面来看,五代时在三北地区的居民主要以制瓷业从业人员为主。北方战乱之际应该会有一定数量的产业移民和其他移民进入三北青瓷业。

据童兆良《检点上林文明》一书载,五代时发现有壁刻“方戈、罗锡、罗军、里方记、巧手王、周、张、何、黄、邹、黄、徐”等窑工姓氏的窑器。

因此可考当时有方、罗、王、周、张、何、黄、邹、徐等姓迁居于此。由于方、罗、黄都有两次以上出现,推测方、罗、黄可能是大家族。

浙东名刹洞山寺的主要标志之一——白云洞。

(二)宗教移民

随着产业的兴旺发展,区域内人口持续增加,五代时三北一带又有一些寺院相继建成,其中著名的有正觉禅寺、如意讲寺、西福昌教寺等。寺院的建成也必然带来了一批云游僧人的移驻。

1.洞山教寺

洞山教寺在掌起镇任佳溪村,据民国《镇海县志》载:“初建于后梁开平初年(907),因山而名。北宋大中祥符间请额曰‘幽栖洞山’。清乾隆八年(1743)僧觉性重修。”

1958年以后,寺院部分房屋被拆除、财产遭偷盗,仅存天王殿、大殿及一埭厢房,共17间,寺院濒于荒废。文物古迹在“文革”中散佚湮灭。1985年5月重修并开放。到1990年已有房屋42间,计362平方米。洞山寺曾是中共浙东区党委宣传部在1942年创办“时事社”时的办公场所。

由此可知,洞山教寺为五代时后梁开平初年所建。

2.如意讲寺

如意讲寺在浒山街道峙山公园内。据《余姚六仓志》载:“如意讲寺在县东北三十五里,晋天福六年建,名保安院,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赐今额。”这里的“晋天福六年”是五代时期的后晋,为公元941年。

3.正觉禅寺

正觉禅寺在今龙山镇方家河头村桃花岭岭脚,曾是宋时明州四绝景之一,始建于五代之际。民国《镇海县志》载:“正觉禅寺,县西北六十里,周广顺元年(951)僧清肃建,名回峰,宋治平二年(1065)改今额,有清风轩。”宋定海令王曙有《回峰院》诗:“山势欲压海,禅扁向北开。鱼龙腥不到,日月影先来。树色秋擎出,钟声浪答回。何期随吏役,暂得拂尘埃。”

由此可见,正觉禅寺为五代后周广顺元年僧清肃所建。

4.西福昌教寺

西福昌教寺即乌山庙,在横河镇宜青桥村,是姚北名寺之一。据道光《浒山志》载:“乌山庙在乌山南面。《县志》谓西福昌教寺在梅川乡乌山,即乌山庙。周广顺元年建,号乌山资福院。宋祥符元年改永乐院,政和元年改赐前额。旧在山西面,不知何年移此。神祀梁武帝。”周广顺元年即五代时的后周广顺元年,为公元951年。

由此可见,西福昌教寺与正觉禅寺在同一年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