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蔡岙蔡氏家族
蔡岙今无可考,约在今三北半岛南部上林湖周边一带。
据民国十年(1921)萃先堂《余姚蔡氏宗谱》卷首蔡美颂序略云:
汉之文正公邕,与衍二公皆从兄弟也,以党锢之祸,率子侄自陈留徙姚江,流离之余,续谱十代,以传后裔。越七世至激萃公因禄山扰唐退归林下,亦承祖谱续成七代。贞静公不受史弥远之聘,按先祖五次谱稿,品其资式示以法戒,编列字号以清时代,至此益觉嗣续不紊,览者了然。明代信烽公博通今古,善于著述,纂辑家乘,以承八代宗祧。清乾隆间瑶亭公得此诸谱,辄叹美善,遂以所距七代而续之。同治间亦议兴修,略而不详,迄今盖五世矣。
又据该谱卷首《蔡氏分散源流》载:“灵帝建宁元年,蔡术入姚江历山之右(今周巷南部长冷港之侧);蔡本入姚江石人山之南;蔡伦入越剡藤作笺。”又卷三《蔡本纪绩》云:“本,蔡衍从弟,蔡谷之子。素习诗礼,一旦遭衍党锢之祸,自陈留徙姚江石人山之南,因所居之地名曰蔡岙。有母党、妻党、子妇党、亲属凌、陈、虞、宋附之以行,鬻鱼盐以作聊生计,当流离之变,作诗以自叹:‘循环衰运一遭逢,妻子相携过浙东;寻个无荣无辱地,祖宗遗业肯丢空。’号石南先生。”
汉之文正公邕,即蔡邕(133—192),字伯喈,河南陈留(今河南开封)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东汉灵帝时因向朝廷上疏批评宦官篡权、朝廷阙失而遭到迫害。相传后避难会稽,曾在今上虞曹娥庙题写“黄娟幼妇,外孙臼”。《嘉庆山阴县志·古迹》记载,“蔡邕宿于柯亭,仰观椽竹,知有奇音,因取为笛”,吹出越地秀丽风光。
关于上虞曹娥庙题写的“黄娟幼妇,外孙臼”,《世说新语·捷悟》有载:东汉时,浙江上虞有个十四岁的姑娘,名叫曹娥。曹娥的父亲溺死江中,她为了寻找父亲的尸体而投江,被淹死。人们称她为孝女。当时的上虞长官叫度尚,他请邯郸淳作了一篇洡,刻在石碑上来纪念她。这个碑就是曹娥碑。据说写曹娥碑的邯郸淳年方十三岁,极有文才,当场一挥而就,写得非常出色。避居于此的著名文学家蔡邕特地赶去看了这个碑。蔡邕到的时候天色已晚,在苍茫暮色中他用手抚摸着读完碑文,并在碑后题了八个大字:“黄娟幼妇,外孙
臼”。人们都不明白这八个字的意思。不久,曹操和他的主簿杨修正好路过曹娥碑。曹操问杨修那八个字是什么意思。杨修答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
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
从蔡邕曹娥庙题“黄娟幼妇,外孙臼”八字来看,可知蔡氏东汉末年已在浙东一带。
而迁居三北一带的是蔡邕从弟蔡衍的从弟蔡本。蔡本“素习诗礼”。举家从陈留迁居于石人山之南。
石人山之南有涂山、妙山及上林湖西侧一带众山,从上林湖东汉晚期已成功烧制出越窑青瓷的资料而考,上林湖南部及周边一带已有人口集居,蔡岙应在今上林湖周边一带。
蔡本迁居而来并率“母党、妻党、子妇党、亲属凌、陈、虞、宋附之以行”,可见当时一并来的还有凌、陈、虞、宋四姓。因此,凌、陈、虞、宋四姓也是三北地区两汉时期的移民姓氏。
从上述资料而知,目前可知三北一带在两汉时期的主要有虞、董、任、陈、蔡五大家族,共有虞、董、任、陈、蔡、凌、陈、宋等八个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