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三北一带第一位移民
在今横河石堰以及低塘历山一带,流传有“舜耕历山”以及“舜避丹朱”的故事和传说。
舜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三皇五帝中的一帝。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字都君;生于姚墟,故以姚姓,一般认为舜是今山东一带人。
三北半岛的大古塘南岸有座历山,相传舜曾在这里躬耕,古书中有所记载。《墨子》说“舜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史记》记述舜时也载曰:“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嘉泰《会稽志》引旧经说:历山在“会稽县东南,昔舜耕所也”。一些史书还提出历山附近有舜井。乾隆《余姚志》记载:“历山方广仅数亩,高寻丈许,磊磊皆石,循东麓而上有圆石出土,叩之有声。山阴石壁镌‘耕稳’二字,有石嵌空,横覆如床,可坐数百人,相传为帝舜耕时避雨处。折而西有石,圆如盆盎,盛水一泓,亢旱不竭,即舜井也。”今历山还存有舜帝庙。
而在横河石堰一带,也有“舜避丹朱”的传说。
据说舜以受尧的“禅让”而称帝于天下,按照传说,舜摄政28年,尧才去世。舜于三年的丧事完毕之后,便让位给尧的儿子丹朱,自己退避到南河(应是今长江)之南今横河石堰虞山一带。
《尚书注疏》“舜典”中载:“孟子云,尧崩,三年丧毕,舜避丹朱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见者,不之尧子而之舜;狱讼者,不之尧子而之舜;讴歌者,不之尧子而讴歌舜。”
舜何以要避丹朱?这就得从“尧舜禅让”说起。尧有九子,长子名丹朱。丹朱骄奢淫逸,为人暴戾。洪水泛滥,百姓忧心如焚,而丹朱却无动于衷,大泛其舟于洪涛中取乐。洪水退后,舟搁浅于泥,丹朱竟逼百姓堆沙推舟。“陆上行舟”之典便出于此。
《五帝本纪》载:“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五帝本纪》又载:“(舜)内行弥谨,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尧九男皆益笃。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大家主动互让地界);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大家互让住所);陶河浜,河浜器皆不苦窳(所制作的陶器质量都很好,无破损的)。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
舜接位后,禁贪贿,改陋规,减摇役,一秉大公,注重教化,仁爱为本,与民同吃同住同劳作,可仍觉得见闻有限,唯恐决策有误。故又特地设置“敢谏之鼓”和“诽谤之木”,以弥补不周。他布告天下,想荐贤献策,均可击“鼓”进言;不管是谁,发现“帝”有过失,皆可月旦臧否,品藻评说。
因此,当时虽然舜避丹朱于虞山,可是朝廷重大事情还是取决于舜。天下诸侯都来朝见舜,却不理会丹朱;打官司的人也都告状到舜那里,民间编了许多歌谣颂扬舜,都不把丹朱放在眼里。舜觉得人心所向,天意所归,无法推卸,遂回到都城登上天子之位。
虞山位于慈溪横河镇石堰北部,山不高,仅30余米,其南部为舜帝出生地姚墟,北边即舜为民时所耕之历山。今虞山一带传有许多舜帝传说,山上有虞山庙,祀舜帝。
《横河镇志》载:“虞山,在石堰下街头村东北一里处,相传舜避丹朱于此。”
虞山庙建庙历史悠久,庙内设舜帝殿,供奉舜帝像。清朝康熙十年(1671)又作修建,乾隆元年(1736)又重修虞山庙。并置庙田10亩,1959年拆毁移建为梅湖蚕桑场。1970年在虞山庙遗址建了石堰初级中学。近年来群众在虞山北麓又重修虞山庙,重塑舜帝像。
在三北横河一带,还有舜井山、舜井。据《横河镇志》载:“舜井山在(寺下)缪家山东一里,上与光池分脉。岙曰剡岙,有岭,曰剡岙岭,下有井在岩,曰舜井,因名舜井山,其泉最美。”
舜在三北大地上的这些传说和遗迹,从一个侧面反映舜有可能曾在此活动和居住。根据“舜耕历山”和“舜避丹朱”,我们可以推知舜曾二度居住和生活于此。因此,舜也成为传说中三北一带的第一位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