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半岛地理地形
三北半岛地势南高北低,呈丘陵、平原、滩涂三级台阶状朝杭州湾展开。南部丘陵属翠屏山丘陵区,系四明山余脉,东西走向,绵延40余公里,约占全境面积的十分之二。东端低丘,海拔100米左右;中部海拔300—400米之间;至石堰乡,地层下陷为东横河;逾河西端,高100—200米。主要山峰有达蓬山、五磊山、大霖山、老鸦山、东栲栳山,最高峰老鸦山塌脑岗海拔446米。地层成因单一,属侵蚀剥蚀地貌。平原为宁绍平原之一部,东西长55公里,面积约占总面积的十分之七。地势自西向东缓缓倾斜,西部地区北高南低,东部地区南高北低,以大古塘河为界分南北两部分,两者面积之比为2∶8。南部近山平原成陆于900—2500年前,由全新世晚期湖海相沉积物淤积而成,组成物质多为黏土及亚黏土,局部夹有泥炭。北部滨海平原,系900年以来新成陆土地,组成物质为亚黏土、亚砂土和粉砂。平原以北为凸入杭州湾的扇形浅滩,1986年图版量标以理论基准面零米线计算,达433.5平方公里,滩涂沉积物以粉细砂和沙质泥等细颗粒物质为主,东部地区颗粒较粗。海岸带升降有明显的周期性,全岸线正继续向北推移,土地资源在不断增加中。
三北半岛雨量充足,但因人口众多,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地表水拦蓄能力弱,年人均水占有量仅578立方米,为浙江全省人均占有量的24%,系严重缺水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慈溪内陆水域计61.75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十分之一。有较长河道73条,长770公里,河床坡降平缓,平均水深1.2—1.4米。南北向河道大都北流入海,主要有淞浦、古窑浦、淹浦、水云浦、四灶浦、三十弓江、周家路江等;东西向河道主要有快船江、公路横河、东横河、大古塘河、四塘河、六塘江、七塘江等。大小河渠总长5400公里,正常水位蓄水量3776万立方米。现有库容100万立方米以上的湖库13座,即凤浦湖、灵湖、窑湖、长溪水库、外杜湖、里杜湖、白洋湖、上林湖、梅湖、邵岙湖以及3座海涂水库,现有总库容7653万立方米。另有小型水库5座、山塘154处,合计库容185.56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贫乏,可开采淡水资源仅782万立方米/年。
三北半岛海面居杭州湾主流隐蔽区,水层浅薄,海水咸度低于外海,含沙量高且变幅大。海岸地貌形态变化和泥沙搬运的主动力为潮汐和潮流。潮汛属不规则半日潮,历年平均潮位2.1米,历史最高潮位5.33米,最低潮位—0.55米。杭州湾为我国潮差最大的海湾,湾顶潮差8.93米,慈溪海域年平均潮差:海黄山2.53米。新慈溪市地处浙东杭州湾南岸,东、东南接镇海区、江北区,西、西南连余姚市,介于北纬30°02′—30°24′和东经121°02′—121°42′之间,为沪、杭、甬三角地区结合部。市境总面积1154平方公里(不含海域,未计入1954年后新成陆土地),海岸线北凸呈弧形,长66公里(1986年图版量标为77.56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