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姓移民
1.眉山马氏
眉山马氏即湾底马氏,湾底位于施家山西侧,329国道之南。据《眉山七甲马氏宗谱》载《余姚县知事汤赞清序》云:
庚戌之春,坦庄、茂才以所辑宗谱来请余序之首简。余受而阅之,有家训,有家法,其法甚良,其训甚善。谱凡十卷,以宋待制公讳之纯、字莹夫者为始祖,为浙东之有马氏自待制公始之也。元赠提领讳政、字蜀江者为一世祖,为眉山之有马氏自蜀江公始之也。
又有陈相昊《康熙戊寅谱序》略云:“古姚北乡云柯眉山著姓者三,施、马、陈三姓是已……德化公第六世孙讳政号蜀江者,赘眉山陈曾六孺人,与督运海副曾九公并居焉。孺人生一子曰荣二,庶一子曰荣四,荣四号扶风,官提领。两人分东西二宅,荣二为西老宅,荣四为东新宅。荣二生忠一、忠二、忠三,荣四生忠四、忠五、忠六。忠二讳致远,字天骥,洪武初年诏举贤良,称疾不赴。十一年,潮患。奉旨督修海塘,工竣赐冠带。”
宗谱卷四又载,马致远生于元延祐乙卯二月初二,卒于明洪武丙子正月初九。马友龙《声和公传》略云:“我马氏自蜀江公迁居眉山,历年久,子孙繁多,析为十甲,各有祠。惟我七甲以公产未足,力不克建祠,春秋祀事,则附于二甲,以是故恒与二甲有口舌争。公(声和)曰:是非所以安祖宗也。乃相地于假山之南,建七甲祠,名之曰孝思堂。”
从上而知,马氏迁眉山在元代,始迁祖为马政,其孙马致远曾奉旨督修海塘。眉山马氏,现主要居湾底和宗汉等地。
2.周行景氏
周行景氏位于周巷镇大通街两侧,井亭庵之东。据《余姚周行景氏宗谱》提要载:
景伯南、景雍一、景或贤:景伯南由南宋初期由河南迁会稽,居四明大洋山,后移居余姚康山。景雍一是伯南十世孙,再迁邑之周巷。景或贤为雍一之子,居周巷够月池,传四世至景见慕、景普奄、景谅直、景莲慕,别为南、后、西、东四房。是为余姚周行景氏始祖。
又有《余姚周行景氏宗谱》的辈分字行,摘曰:“大瑞之传,咸阡忠艮。枚卜功臣,作善降祥。敷求哲人,明征定保。家用平康,奉先思孝。谋及乃心,敦德允元。践修厥猷,齐圣广渊。训其成式,嗣守遗绪。垂裕后昆,彝伦攸叙。”
可见周行景氏约于元代从余姚康山迁居而来,始祖为景雍一。
3.朴树下孙氏
朴树下孙氏即孙家塘头孙氏。位于今浒山街道,居大古塘之南,姓胡塘头东侧。据道光《朴树下孙氏宗谱》载:
我孙氏之聚于朴树下也,自金一公由开元孝义乡万石桥徙居兹土,为朴树下迁祖。昔有遗谱,断简残编,不知作自何年,辑自何公,第注有自万石桥迁来之说,而追溯未清,宜从其略。(嘉庆)乙亥,叔祖开山公……以修谱属予,时珩年逾七旬,衰老倦勤,惧不胜任。不得已遍访同姓宗谱,俱未曾得合。至洋溪,得见万石九世祖礼部侍郎忠敏公讳嵘叟所作万石家谱,乃孝廉任斋公珍藏于家者也。考其世系,系宋余姚榷酤司肖七公为迁姚始祖,至十世有华一公者,洋溪迁祖也。有金一公者,乃我朴树下迁祖也。同为元初至元间万石故里遭逆火纵烧,遂纷纷散徙焉。第自肖七公迄今二十有九世矣,世远年湮,支庶繁盛,难邃编辑……己卯春三,予乃淬砺奋发,叩求祖先庇佑,设局于宗祠西厢而纂修之,越二载而事已竣。
上文洋溪应是洋浦,可见洋浦孙氏与孙塘孙氏同支。万石桥今属余姚马渚镇。
又载:“朴树下始祖金一,祖正大,父讳绮。由万石桥始迁梅川朴树下,为朴树下始祖。配戚氏,生二子:庆一、庆二。墓葬于朴树下古大塘河南高地南向。”
据此知朴树下孙氏自元初至元间从余姚马渚镇万石桥迁来,始迁祖为孙金一,乃迁姚之十一世孙。
4.湖清垫孙氏
湖清垫孙氏,位于横河镇湖清垫村。据《厩山乐安孙氏宗谱》载:
祖元,勤佐公长子,字伯始,行垂。祖元随父居慈溪十六都母族,娶罗江倪氏,生一子顺文。元泰定间置产于余姚梅川二都湖清垫。明洪武初,同子顺文随产抄籍居焉。其祖考妣坟五所,并堂基一亩、民田四亩,原存旧籍十六都八图。孺人先公卒,葬车厩祠堂后山麓。公卒于湖清垫,先殡鲇鱼漕沙朴树下,有墓田四厘,后迁葬游源福昌寺东,无碣石以表公墓,后人遂忘其处,至今朴树犹存,而墓则无从觅矣。
厩山旧属慈溪县,今已划属余姚市,在山南。《厩山乐安孙氏宗谱》卷十为湖清垫善一派,世系从十九至三十三世。由此可知,迁湖清垫始祖为厩山孙氏第十一世孙孙祖元。时在元代。
5.桥头余氏
桥头余氏在桥头镇,位于329国道之南,居官塘河南侧。据《余姚上林车头余氏中央房上三丁支谱》载:
余氏始祖,原姓由,字余,以父字为氏,世居于秦。公著《兵法》六篇,秦用其谋,能伯西戎,后封下邳。后世子孙皆曰,我姓余人氏,故有“由余二姓,万世难婚”之说也。至安道余靖公徙居曲江,官至右正言知制诰,与欧阳修、王素列谏官,蔡襄作《三使诗》美之。屡言边情,三使契丹,为广帅十年,不载南海一物,入广州八贤堂,其子遂为浙江衢州龙游令。见龙游山水秀丽,人杰地雄,卜居于斯。幸出处恭公讳端礼,宰乌程,事纷如猬,庭寂如水,鼠辈胆落,鹜行股栗。光宗朝行取入相,善类多全活。安行公作《春秋新传》,授中和阁大学士,论时事遭斥逐而不悔,乐道养和而忧国之心切切。琜公昆季三人,弃官隐迹。游公为勾章训,择址而居车厩,厥后子孙繁衍,星迁异地,派徙不一。分一支姚江桐下湖,分一支勤县旗山头,其上林、车厩,幸十一公本桐下湖之派。绍兴,幸十五公本桐下湖之派。诸暨,幸十七公本桐下湖之派。宁城紫薇街,幸十八公本旗山头之派。会稽余会,本旗山头之派。嘉兴秀水及苏州平望又天井街,本旗山头之派。仙居十三都,本旗山头之派。定海、象山,本旗山头之派。各派子孙森森,人文郁郁,子子孙孙,代代相继,昭昭穆穆,叶叶相承,信乎!浙江盛族,车厩流裔,龙游祖派,河南旧家,下邳发脉也。
由此可知桥头余氏从龙游迁山南车厩。民国二年同邑高墉撰《文萃堂落成碑记》有云:
六十四世句章训讳游者,迁慈之车厩;六十六世讳谯者,迁姚之桐下湖;六十七世讳剑者,迁上林之车头。溯车厩以前,若曲江,若龙游,道里遥隔,历年久远,宗枝之遗植于其地,祖庙之留存其间者,盛衰不可知,兴废亦莫得而考矣。车厩以后,迁徙之所建宗祠,奉始祖以展孝思者,固历历可数也。车头之中央房,至七十五世渲廿六徙居余家路,子孙繁衍,聚处成族,立祖庙以岁时致敬。仁人孝子,情难或已,而有志莫逮者,历数世。八十四世讳开科号瀛仙者,前清同治九年首创上三丁,分给余地十四亩四分,查得隐匿及向作公费地十九亩,另置十六亩留为公产,订条规,精预算,躬自总理。又得八十五世讳廷贵号子缙者,襄理其事,计岁入,权子母,积十四年,得置产三十六亩另,惜未曾观厥成,先后赍志而没。至民国元年,瀛仙公四公子月川与廷贵公长子培清始得庀材鸠工,创建宗祠……
文化名人余秋雨宗族的桥头余氏宗祠。
据此可知,上林余氏始祖为余剑,行幸十一,为余氏六十七世,约在南宋末或元初从余姚桐下湖迁来。
又据《余姚上林车头余氏中央房上三丁支谱》载:“上林二世祥六,讳仲贵,字公美;三世义二,讳廷谏;四世雍一、雍二;五世伯宁(田中央房始祖)、伯俞、伯良;六世承一、承二;七世燧大、燧二、燧七;八世澄十九;九世渲廿三、渲廿四、渲廿六、渲廿七。”
著名学者余秋雨为桥头余氏后裔,出自中央房,即车头余氏。
6.白沙龚氏
白沙龚氏在白沙路街道,主要在八字桥村,位于329国道南侧。据《梅川龚氏宗谱》载,龚氏出自汉时湖广常德府武陵县,始祖名龚胜,为武陵侯,其二十四孙龚昭,字益昌,居镇江,为镇江始祖,登宋仁宗进士,仕至吏部尚书。龚昭孙名龚顾,字乙孙,徙居绍兴剡县畈田,为畈田支始祖。其四世孙名龚俊,字子秀,别号九垒,任殿前右一将军。宋建炎年间,辽金扰攘,高宗仓猝,护驾南渡赘陶氏,卜宅四明白云村上菁里,此为四明龚氏。
“龚氏自宋将军九垒迁姚之四明,迁梅川者为元逸士辛六、辛七,螽斯衍庆,蛰蛰振振。其宗谱一修于明万历中,再修于清嘉庆丁丑,又修于清光绪乙酉。”辛六、辛七为龚俊后八世孙,弃四明故址,迁大古塘南梅川二都,筑室数楹,买田百亩,辛六支分八房,居河西,辛七支分四房,居河东。“始迁祖:宾,行辛六;贸,行辛七,元代分别自四明石潭(今属余姚市鹿亭)迁居余姚县梅川河西村、河东村。”“先世自畈田而四明而梅川,户灶村烟,鳞次栉比。以两河之东西对峙,十二房之支派繁衍,南跨古塘,北讫大海,迤逦数十里,桑麻铺棻,鸡犬齐喧,阡陌往来,农歌唱和。采尝登皋顾盼,见此万千气象,悠然动遐思,以为祖宗遗泽所致……”
由上可知,八字桥龚氏始祖为龚宾、龚贸,于元代从余姚市鹿亭迁居而来,后又迁散于白沙、河角、胜山等处。
7.孝义傅氏
孝义傅氏即周巷傅氏,位于周巷镇平王庙街北侧。据励双杰《慈溪余姚家谱提要》载:“《余姚孝义傅氏宗谱》三十四卷,首一卷,民国二十五年(1936)永锡堂木活字本。傅之清、傅赞善等纂修。六册。始祖继宗,世为中原人。金人灭宋,裔孙南迁越中。至十一世孙绍一,元末由余姚龙泉乡迁邑之孝义乡,为本支始迁祖。历六世,其后分为七房。卷首凡例、渊源考、统宗说、原序;卷一族规、族箴、谱例、祭祀说、祭文、祠录汇编、建祠记、修谱名录;卷二先贤列传、宗贤列传、节孝传;卷三排行韵语、历代世系图、孝义总世系图、大房世系图;卷四、五、六载二至六房世系图;卷末跋文等。”
由上可知,孝义傅氏始祖为傅绍一,元末由余姚龙泉乡迁此。
8.周巷劳氏
周巷劳氏在周巷镇周东一带,位于大古塘北侧,西接陈家。据《慈溪余姚家谱提要》载:“《孝义劳氏家谱》十卷,乾隆五十一年(1786)申锡堂刻本。劳祖姚等纂修。始迁祖德赐,元代自余姚烛溪迁孝义。卷首序、凡例等,卷一条约、章程、族箴,卷二行状、诰敕,卷三列传,卷四祠录,卷五至十行传,卷末联额。字辈:祖、训、贻、仁、崇、经、昭、艺、修、齐。藏:河北大学、山西社科院。”
由上可见,劳氏元代自余姚烛溪迁孝义,劳德赐为余姚孝义劳氏始祖。周巷劳氏以伤科而名,始于清康熙六年(1667),劳氏伤科始祖劳双龙挂牌施诊。
9.孝义赵氏
孝义赵氏位于今周巷镇南侧的长冷村西浒,旧属余姚新新乡。
据浙江图书馆所藏《赵氏宗谱》提要载:“二十二卷/(清)赵炳纲编纂。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敦本堂木活字本,16册,3修本。始祖:匡允,宋代人。始迁祖:孟伦,行万二十八;孟杰,字泽之,行万二十五;孟俊,字明之,行万二十七。元初兄弟三人自诸暨县迁居余姚县孝义乡(今属慈溪市周巷镇)长冷村。本谱始修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世系修录至第三十四世。卷一:谱序、谱跋、凡例;卷二:记、引、像、传、祭文、论;卷三:宋朝帝王相传事实;卷四:遗训、小引、世系图;卷五至七:世系图;卷八至二十二:行传。
长冷“敦本堂”始祖:赵匡允(即赵匡胤,清时,因雍正皇帝叫“胤祯”,便将明朝末代皇帝“崇祯”改为“崇正”,把宋朝皇帝“赵匡胤”改名为“赵匡允”),宋代人。始迁祖:赵孟伦(据《赵氏清门宗谱》载:属宋太祖子燕王赵德昭之后。燕王传翼王赵惟吉,下而为庐江侯赵守度,而为嘉国公赵世括,而为房国公赵令稼,而为周王赵子爽,子爽二子,次伯和,护驾南渡,自临安而寓绍兴西门,寻再徙诸暨义安乡),元时自诸暨迁余姚孝义乡长冷村之西浒。
10.孝义蔡氏
孝义蔡氏位于周巷镇,即今平王街西侧的蔡家塘头,居大古塘之南。据《姚江孝义蔡氏宗谱》载,孝义蔡氏始祖为允义公:
行济,字惇明,先世镇州副指挥使绍廷公元孙,仲渊公迁居余姚凤亭乡,越五世至公转徙于孝义乡大古塘南,耕读传家,迄今遗风犹存焉。公列旧谱世系为三十九世祖,兹以公为孝义创业始祖,故另置系图。配姜氏。生二子:岩一、岩二。每年清明日祠祭。岩一公迁居杭州新城县东周乡,今子孙亦盛。
又据《慈溪余姚家谱提要》关于《姚江孝义蔡氏宗谱》之载录:“始祖源,字仲渊,自河南考城县徙居余姚凤亭乡。始迁祖允义,行济,字惇明,源公五世孙,元时从凤亭乡迁居孝义大古塘南,传五世,派析志和、志政、志缢三大房,此即三房所修。排行:济阳华胄,上绍周宗。典崇封建,日孝若忠。聿惟祖训,贵在聪听。光前裕后,辅翼朝廷。”
由此可知,孝义蔡氏始迁祖为蔡允义,元时从余姚凤亭迁此。
11.虹桥叶氏
虹桥叶氏位于余姚朗霞街道叶家桥一带,在周巷镇南侧。据《余姚孝义虹桥叶氏宗谱》载:“北宋大臣叶祖洽,世居闽之邵武,至其子广,始因官迁浙江明州奉化县剡源乡。广曾孙夷之,入赘余姚孝义乡虹桥周氏,遂家虹桥。”家谱以夷之玄孙纯之后始立排行,故奉纯为虹桥一世祖。
叶祖洽(1046—1117),福建泰宁城关叶家窠(当时泰宁属邵武)人,字敦礼。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庚午科状元。
又载:“纯,元末明初人,四子,长幼无考,次子守义支分西宅,三子守礼亦四子:长礼一,其后居邑之东门;次祥一,居田屋;三齐山,居西虹桥;四享四,居东虹桥。”
由此可知虹桥叶氏始祖叶纯,元时迁居虹桥。
12.东门外王氏
东门外王氏位于龙山镇,在龙山所城东侧。据“龙山镇大姓流源调查资料”记载:“东门外王氏,祖籍汴梁(今河南开封),系随高宗南渡,家于慈溪鸣鹤场,元末迁东门外定居。该支王氏名人有:明万历文林郎王日华,字君实,一字东旭,授德清教谕,后迁(安徽)颍上知县,发现王羲之《黄庭经》、《兰亭序》碑,为颍上本流传于世,民国《镇海县志》等有传。清末王氏有王福林为浙江巡抚文秘。民国时期王康伯为宁波旅沪同乡会永远会董,执业大东门外吴家弄王永兴纸号,《宁波帮大词典》有录。”
由此可知东门外王氏于元末从鸣鹤场迁居而来。鸣鹤场为三槐王。东门外王氏宗祠尚存,堂名思敬堂。
13.洋山柴氏
洋山柴氏位于掌起镇洋山,快船江北岸,329国道之南,东至洋山夜市路,西邻裘家。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滕占能调查:“柴氏的始祖是周世宗柴荣的堂弟柴华,原籍山西平阳。远祖柴姓在北宋末年(1126)金人南侵时向南迁移,跟着康王赵构渡江到浙江钱塘(现杭州)。元末顺帝时,柴姓祖先叫柴仁的,来到方家河头,在东蔡和西蔡中间建立柴家村。村子的河上建有迎阳桥和正阳桥,还有柴家的香火堂。不久又迁移到慈北周家段西北的罗家园,因相信堪舆家的话,柴在箩里不会发迹,便向西搬到柴家。柴仁墓在裘家下漕头,有半亩地大,弄口有石碑,禁牛羊入内,禁村民践踏。(现柴仁墓已不在,那里已造了房子。)柴氏祠堂叫‘叙伦堂’,造在田央柴家快船江的北岸,今存。村里还竖有一块排行碑,上方有‘源远流长’四字,下面为四十个排行字:‘仁瑞芳盛唐,正宗志轩昂,纯周思祖德,永久振纲常。庆泽能贻远,源深可发祥,传家循孝悌,辅国显忠良。’”
据此可知柴家的祖宗是周世宗柴荣的堂弟柴华,原籍山西平阳。宋末金人南侵,柴氏随康王赵构渡江到浙江钱塘,元末时柴仁迁居于此。洋山柴氏人物,较有名的有国民党上将刘峙的秘书柴小梵,是有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著有《梵天庐丛录》,还有印学家柴志英,热心公益的柴启标、柴干良等。
14.梅川叶氏
梅川叶氏又称三山叶氏,俗称浒山上叶家,位于浒山所城之南,今乌山路东侧,金山新村以北。
据《余姚梅川叶氏宗谱》载:“叶梦得孙叶篑,宋理宗端平间(1234—1236)自湖州迁余姚熨斗山。《叶氏再续谱》中称:叶篑孙叶文达,元朝又从熨斗山迁邑之梅川三山,为梅川始迁祖。叶篑之孙叶文远,迁邑之东门,到十五世孙叶伯兴又迁邑之通德乡西旺隶,是为迁西旺始祖。《叶氏续修宗谱》中记载十六世孙叶永初,由余姚叶家埭迁邑之奉山,叶永初之孙叶渊铠,由叶家埭再迁邵家渡。”
叶梦得是南宋著名词人,字少蕴,原籍吴县(今属江苏),居于乌程(今浙江湖州)。绍圣四年(1097)登进士第,历任翰林学士、户部尚书、江东安抚大使等官职。晚年隐居湖州玲珑山石林,故号石林居士。
由此可知,三山叶氏于元代由余姚熨斗山迁居而来,始祖是叶梦得的四世孙叶文达。
15.范市王家
范市王家又称王家路,位于甸山方马西侧,范市东村东侧,王氏集居官塘大道两侧。据王家路《王氏家谱》卷首《太原王姓发派》载:“至泀公为商于奉川而居大堰,分居廉山,厥后子孙繁衍,分迁异地,派徙不一……分一支蛟川灵绪,馆训诸生,赘周氏,后取地名王家路。”
迁灵绪者为第三十六世王隆,庠生,在元末明初。该家谱中有东晋右军将军王羲之、宋代兵部侍郎王佑、明代吏部尚书王芳三人画像。
16.黄山湖茅氏
黄山湖茅氏位于低塘街道历山,眉山西侧,329国道之南。据《余姚黄山湖茅氏家谱》民国七年云潭许士远序云:“今江浙间多茅姓,而余姚为最蕃。黄山茅氏,其先自南宋时期朝议公迁于越,元季有讳宁一者始徙居于黄山湖,旧谱即自此始。”
谱中还载:“一世为三七公,世居河南开封府郑州,诰赠大夫。三世为百三七公,历官朝议大夫,宋建炎时扈跸南渡,家于绍兴路云门之绕门山。九世迁余公,自绕门山迁居余姚龙泉乡,十世宁一公,自龙泉乡迁居黄山湖。十四世启琮,为西房始祖;启珉为东房始祖。”
《分房志略》又云:“我茅氏自十世祖宁一公徙居黄山,至十三世祖与延公后始分东西两房。与延公生二子,长启琮公为西房,次启珉公为东房,是房以方别也。东房下又分为良房、茂房、则房,以名别之。惟招房系震南公后螟系,不知其取义,仅谱至二十五世而止。与名公后徙居二灶廷字地,即为廷字地派,则房以地别之。”
由此可见,茅氏于元代有茅宁一迁居黄山湖。
17.新湖塘胡氏
新湖塘胡氏,即浒山东门外的姓胡塘头胡家,位于大古塘南岸,孙家塘头西侧。据已故文史专家胡嘉春先生《浒山新湖塘》一文载:
公元1352年,元顺帝至正十二年,有一农户叫胡大经的,家境殷实,勤劳俭朴,带着中国农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创业精神的遗传基因,举家移民于大古塘南,时“海水北却,海涂渐涨”,但塘北还是芦苇丛生,茅草蓬蓬,野蒿纵横于泛着白茫茫盐花的板结的碱地。为把“斥卤之地”改造为良田,这位身强力壮、正当盛年的移民胡大经,带着畚锸,如愚公一样率领族中少年,一锄一锹一铁一犁芟草翻土,种上了麦菽、棉花和禾黍。有了阳光、空气与土地,还需要人类与一切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水。庄稼更需要淡水。尽管杭州湾海浪滔滔,但陆上不时旱魔横行。老天爷考验着胡大经战胜困难的能力。他团结了新来的客家农户,在此段大古塘南,与大家胼手胝足,筑起了湖塘,蓄起了淡水,灌溉了塘南塘北的农田,变歉收为丰年。人们丰衣足食,得到了繁衍生息。到了明朝初年,大塘北已经构筑了“新塘”,这里也垦成了良田,每年“古塘新湖稻花香”。这一史料,我于20世纪60年代家藏的谱书里阅之甚详,更有新湖塘头胡氏宗祠西墙壁上所镌石碑一文可以为证,今摘要如下:“窃惟木依土而茂,人赖祖而传。我胡氏世居柏山,自一十二世大经公徙居浒城之东,以其四新湖来,遂名其地新湖塘。由是子姓日益,宗友浩繁……”这碑立于光绪十六年岁次庚寅。
由此可知,新湖塘胡氏在元代从柏山迁居而来,始祖胡大经。
18.五里韩氏
五里韩氏位于观海卫镇西侧,罗鸣公路之东,329国道以南。据《慈溪地名志》调查载:“韩家村,387户,467人。韩氏祖先原是河南南阳人,建炎时(后)避难来此,后子孙繁衍,渐成村落。俗称五里韩家。”
据观海卫镇五里村宣传资料载:“公元1336年左右,有河南省南阳韩氏,在余姚陆家埠以经营竹木器为业,后往返慈溪做生意,并与五里桥南莫家漕人交往为友,因本人勤劳肯吃苦,忠厚诚实,于是便在莫家漕定居下来,至今已有30多代。随着年代的推移,4至7房仍在韩家及祝家干居住,另有义桥韩家、天妃宫韩家,因三个地方呈三角形,且相隔距离均为5华里,故名五里韩家。”
可见五里韩家约于元代从陆埠迁此。
19.历山徐氏
历山徐氏又称徐家河头徐氏,位于今历山街东侧,大古塘南侧,属余姚市低塘街道。徐家河头徐氏始迁祖为茂五,从余姚茹墟迁此。《徐家河徐氏家谱》有载:“(第一世)茂五,生于元朝,余姚烛溪乡茹墟村人,官至元布政使司库大使,迁历山大塘南云柯乡,为柯中始祖,配黄氏,生一子:敬八。”
而茹墟徐氏出自绍兴,据《茹墟徐氏家谱》载:“珣三,仲明之子,德配万氏,行元九,生三子,端一、端二、端四。会稽(绍兴)徐家宅迁居余姚烛溪乡梅山里之茹墟,墓在茹原东北河角,土名旧宅,是为茹墟始祖。”
徐家河头东有南北通海之路,旧称徐家路,沿路聚居均为徐氏,从南至北分别为:徐家河头、半夜江徐家、下徐家河头、茂张房徐家(西南侧还有汪里徐家)、保姜房徐家、朝东屋徐家、南滩徐家、后滩徐家、上徐家、徐家六房、下徐家、拆落市徐家、四塘头徐家、庵东徐家(迁自拆落市)等。上述徐家基本都是徐家河头的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