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坝围塘的伟绩

三、筑坝围塘的伟绩

卷转虫海侵在距今约2500年前彻底淡出,翠屏山北麓今三北半岛南部平原成为滩涂,这是三北半岛成陆的重要条件。

关于三北半岛成陆的成因和过程,慈溪市著名地域文化专家周乃复有过专门的研究,他曾撰文指出:

在海平面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海滨新土地的成因大约有两类:一是河流三角洲的扩大,一是海流变化带来的泥土沉积。三北平原的扩大,正是后者造成的。历史上,钱塘江水曾先后走南大门、中小门、北大门(史称三门)出海。在秦汉之际,钱塘江出南大门,河口水面辽阔,现有的赭山、河庄山、岩门山等都尚在海中。到唐宋以后,南大门一带就逐渐出现大片沙地与赭山相连,迫使河道改道,开始时时南时北,河口在南北三门间摆动,但逐渐以出北大门为常态;到清初,出海口终于固定在了北大门,于是喇叭形的杭州湾日益弯曲。海水夹带着大量泥沙涌入湾口,退潮时在南岸流速相对较缓处沉积,形成浅滩。如此日积月累,浅滩面积不断扩大,滩涂成陆也随之加速。这就是三北滨海平原的成陆情况。至于沉积物的来源,人们的分析表明,其中有钱塘江、曹娥江和甬江的入海泥沙,但主要来源却是被潮水卷回的长江入海泥沙。

慈溪市另外两位著名的地域研究专家范无伤、沈自奋也曾在《三北平原的成因分析与筑塘演变》一文中指出:

三北平原来沙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长江口来沙,每年有5亿吨入海泥沙。其中有50%的泥沙能进入杭州湾进行交换。二是杭州湾本身来沙,每年有近一亿吨输出,而且底层还拥有250亿吨至500亿吨泥沙,所以杭州湾内外泥沙交换量很大,并有大进大出的特征。泥沙在输送过程中,从杭州湾向南扩散,其含沙量呈西北大、东南小,泥沙颗粒沿慈溪海岸的分布,也是西北粗、东南细。数千年的泥沙沉积,使杭州湾沿岸800平方公里成陆,而且成陆在进一步发展……三北平原上,自十一世纪中叶兴建的第一条海塘起,由南而北,层层推进,直至二十世纪末期,参差横亘着十条海塘。如此众多的海塘,层层排列到现在的滩涂,它反映了三北平原的地质地貌。杭州湾沙壖,程程北却,海塘节节推进,滩涂在海塘北移中节节成陆,三则(上则、中则、下则)、八涂(海涂、涨涂、沙涂、草涂、荒涂、运涂、溜涂、刮涂),子母相传,记录了成陆历史和先人们的生产与斗争。人们千辛万苦自南向北筑塘围垦,总结出一条成功的实践经验,就是始筑塘、塘促淤、淤再塘的良性促淤成陆循环规律。

范无伤、沈自奋两位老先生称“十一世纪中叶兴建了三北半岛的第一条海塘”。其实随着近几年研究的不断深入,三北半岛的围塘已可考证到秦汉时期。

根据慈溪市水利局、档案局合编的《三北围垦文化史稿》一书,三北半岛有据可考的围塘达20余条。现摘录如下:

1.三北第一塘——高塘。

现慈溪境内可考证的第一条塘是位于达蓬山南麓河头古村的高塘。高塘地处古村中段,东西走向,长约1500米,上方南坡为秦时兰屿港,下方为古村老街,再下方村口镇风岭一带为西汉晚期所筑之护村大塘。因该塘处山腰处,地势颇高,故名高塘。由于高塘之上留有许多秦始皇及徐福东渡的遗迹,故一般认为该塘在秦代或之前已建。因此称三北第一塘。

2.三北第一长塘——沿山长塘。

三北大地上第一条长塘应该是以今沿山公路(横筋公路)为框架的古塘,这条长塘由若干条沿山散塘所组串而成,故定为沿山长塘。该塘东起达蓬山北麓窖湖之滨,沿横筋公路向西,经河头岙、潘岙、湖墩、任佳溪、小埠头、东埠头、洪魏、白马岙、石湫头、瓦窑头、白洋岙、上滩头、妙山、牛头山(游源、竹山)、湖西门至陈山北麓。根据资料考证,沿山散塘主要有窖湖塘、河头护村大塘、灵绪湖塘、东埠头芦柴塘、杜湖塘、上林湖塘、银锭湖塘、烛溪湖塘、秦湖塘、陈山捍海塘等组成。

3.三北第二长塘——中横塘。

中横塘建于唐初之际,是三北历史上第二条长塘。光绪《余姚县志》载:“唐景龙元年(707),余姚县创双河、洋浦二闸于漾塘。南曰双河,北曰洋浦,泄上林暴水。”这是一条很重要的信息,表明在唐初中宗李显时,余姚县已经建有双河闸、洋浦闸了,并且因为要泄上林之水,东横河也已形成。众所周知,建闸时两侧通常会有塘堤。因此可以得出,在唐景龙元年之际,双河、洋浦两闸东西侧必定已有一条塘堤同时形成。按照这个信息,沿双河和洋浦两闸东西两侧作了详细的考察,终于有了重大发现。在今双河闸东侧有一条东西向的横塘,群众称为中横塘,中横塘以东有东横塘,今古道均存。而双河闸西侧有东横河,河塘北岸即古塘址。我们可以想象,唐景龙元年,为公元707年,时慈溪尚未建县,三北大部属余姚县辖,故可考双河闸西当有西横塘。过了31年以后,公元738年,慈溪立县,以洋浦为界分,故西横塘调整而被称为横塘,横塘旁之河,因名横河。此当横河境名之由来。中横塘之建应与双河闸同时。因此,其所建年代应在唐初至景龙元年(707)之际。据《慈溪水利志》载:“唐景龙中(707—709)余姚县令张辟疆修白洋湖。”可推知中横塘是余姚县令张辟疆所筑建。

4.三北第三长塘——上塘。

上塘是东部地区的一条古塘,光绪《慈溪县志》载:“大古塘,县北四十里,东至镇海龙头场,西至余姚沥海所,亘百数十里。其在观海卫西南者,曰上塘,东起浪港山(应为老鹰山之误),西至洋浦,入余姚境。”《慈溪水利志》误以大古塘为上塘。

观海卫西南者,在哪处呢?按图一搜,是在五里桥附近。考察五里桥一带,有一条东西向的古道,此条古道向东沿东部快船江至淞浦三眼桥,向西至洋浦虹桥凉亭沿东横河至石堰场。古道在今掌起老街段,旧称上塘路、上塘街。

而在镇北段,境内快船江北岸海甸戎家段旧有上塘庵,为解放战争时期我党联络处。1992年版《慈溪县志》亦载:“(龙山区)快船江又名上塘河。”可见,沿镇北段快船江北岸亦为上塘塘址。因此可考,东起龙头场经三眼桥沿快船江北岸至虹桥接东横河的古道大体应该是旧上塘遗址。

上塘的围筑在五代至北宋初之际。其背景为:随着唐中晚期越窑青瓷中心产区的形成,在唐晚期至北宋之际越窑最为辉煌,到北宋初中心产区已由上林湖转移到白洋湖畔,为青瓷外销及对内运输便利,掘通东部快船江,围筑而成上塘,同时浚宽东横河。这样一方面沟通淞浦、古窑浦、淹浦、洋浦等沿海出海港口,另一方面西接姚江进入浙东运输主通道,于是进一步拓展了空间,同时也为宋际三大盐场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5.三北第四长塘——官塘。

官塘是三北重要的古塘之一,今大多数人把官塘与大古塘合而为一。其实区分比较简单,官塘在329国道之南,而大古塘在329国道之北。在许多地方,两塘距离非常接近,又因年代久远,故古今许多志书也混淆不清。

官塘是从镇海起经三北通往杭州的官道。围塘时可能在北宋中后期之际,因为从南宋初开始,塘内已有许多南渡移民纷纷迁入,这是三北移民史上一个重要阶段。由于官塘与上塘距离很近,围筑年代又不远,故官塘筑成后,上面的塘便称上塘了。

清道光诸生范观濂《三北乡土集》诗云:“官塘大路短长亭,处处行来路尽平。曲径通衢俱石砌,东西南北势纵横。”又海塘诗云:“官塘从镇到杭州,利济塘还控上流。咸水不侵花地上,备潮塘北镇泥牛。”

镇北段官塘沿官塘大路至淞浦闸,慈北段官塘在上塘北500米处,姚北段官塘在329国道南约500米处,应该就是北宋庆历七年(1047)谢景初所修之谢令塘。

6.海上古长城——大古塘(莲花塘)。

大古塘是三北最重要的一条捍海古塘,堪称“三北海上古长城”。北宋庆历七年(1047)余姚县令谢景初建上林—云柯段后,南宋庆元二年(1196)余姚县令施宿建洋浦—临山段,此塘在谢景初所建塘之北500—1000米处,时谢令塘内已人口密集,至施令筑成莲花塘后,谢令塘称为副塘,后与东部官塘大道相接。元至正元年(1341),余姚州判叶恒增筑以固。此姚北段大古塘,又称后海塘。镇北慈北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筑老塘,即今所谓大古塘。其中慈北西段筑于南宋景定年间。镇北慈北段接姚北段后,三北大古塘始成。这条塘位于今329国道北侧数百米处,从龙山所城东石塘山起,向西穿龙山所城南南门凉亭、观海卫城南、浒山所城北、眉山司城北至临山卫城。

7.大古塘后第二塘——新塘。

新塘是大古塘(含)后第二塘,俗称二塘。姚北段建于明初永乐年间,慈北镇北段略晚于姚北段二三十年。该塘与大古塘所建年代接近,且两塘相距又不远,故称新塘,便称大古塘为老塘。新塘东起龙山所西门,沿大古塘北约1000米至范市新塘头村,再往西经洋山新塘跟、师桥新塘凉亭至观海卫城接姚北新塘段,经姚北东段横新塘至浒山所城北500米处与姚北西段横新塘相接,经天元新塘向北接周巷段省塘止。

8.三北第一长街塘——周塘。

周塘,为明弘治初绍兴府推官周进隆所建,为解决当时军民争地之分界塘,非为御潮之用。《余姚县志》:“明天顺间,宁绍分司胡琳,请‘以新塘至海口之地尽给于灶,永为盐课根业,毋令军民侵渔’之诏可,乃豪强罔利者,告讦无已。弘治初,诏侍郎彭韶整理盐法,议非灶户敢有侵地,每亩岁科银八分,谓之荡价,给灶补课。而豪强愈益争不解,举灶苦之。其明年,绍兴府推官周进隆,察民灶之情,相地浅深,于新塘之下筑塘界之。塘以南与军民共利,其北惟灶户是业。争缘自得息,因称塘曰周塘。”

绍兴府推官周进隆,于新塘之下筑塘界军民灶户,以其姓周,因称塘曰周塘。该塘分东西两段。周塘位于新塘之北,全长约30公里。周塘上原是姚北最为密集的集街,堪称三北第一长街塘。

9.军灶分地立界牌——界塘。

界塘,又名夜塘,周巷段称湖塘,位于周塘以北,系潮塘以南的民户、灶户分界塘。明嘉靖间钦差鄢懋卿筑立。界塘在周塘后,东曰界牌塘,又东曰晓陌塘,西曰湖塘,至梁下而止。

道光《浒山志》载:“嘉靖间,三山所驻防千百户、豪强与灶民争地。灶民忿而上诉。钦差鄢懋卿亲履勘定,割新塘以北三千零七亩几分给军,立东、中、西三石牌以界之。牌之外尽给灶户,按丁分给。牌子以内给军牧马。至今,牌内为三山所军沙,外为丁地。”

按《县志》:“仅书夜塘。其实东西所称不同,而塘身亦间断,不过周塘以后各有此塘。”

界塘分东西两段,东段称界牌,西段称界塘。东段界牌塘东起青少年宫北路市家电会展中心西侧,经东界牌村、中界牌村,至西界牌村止。

10.海口筑塘以御潮——潮塘。

潮塘,即新御潮塘。建于明成化七年(1471),水利佥事胡复筑。明《万历余姚县志》记载,在新塘筑成后,“沙壖益起,海水北却十里许,其中俱可耕牧。成化间,水利佥事胡复于海口筑塘以御潮,曰新御潮塘,自是斥地之利岁登”。

清光绪《余姚县志》:“民习安利,排海瑞而居,堤日削不完。成化辛卯,海溢,民多溺死。水利佥事胡复于海口筑塘以御潮,曰新御潮塘。”

《陆谱》:“有陆鼎者,成化间建言于当道,请筑御潮塘,娓娓数千言,洞悉利弊,当道因予其请,水利佥事胡复乃筑新御潮塘,一时呼鼎为水利耆翁,惜鼎建言书今佚。”

该塘东至坎墩东潮塘,经西潮塘、福源村(癞头庵跟)、潮塘张家、高王村、长河镇街、东溜场、指挥庙跟、新塘头,西至西缪路入余姚县曹娥乡境。

11.十里横塘住万家——坎塘。

坎塘,即二新潮塘。坎塘形成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明末清初时在此筑塘围涂,因卦象座于坎位,故称坎塘。后为防海,在塘边筑一高数丈之泥墩而称为坎墩。东起坎东六灶江,经坎墩镇街、潮塘二塘头。

12.大古塘后第三塘——榆柳塘。

榆柳塘,大古塘后第三塘,俗称三塘,又名三新塘。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至乾隆十七年(1752)全线成。雍正元年和雍正二年七月,三北地区两次遭受海啸飓风的侵袭,堤塘毁坏,大潮进地,据志载漂没庐舍万家,禾棉无收,死2000余人。灾后沿海灶民及时筑塘防潮,为巩固塘身,塘上遍植榆柳,故称榆柳塘。

该塘东起石塘山西麓,沿龙山所城北穿伏龙山南麓,至下宝山南麓,再折北由营房山西北麓沿三塘江经拔船塘、长河三塘村至建塘板桥路村南入余姚段。清雍正二年(1724)筑原余姚境内,西起梁下方东路,东至洋浦,长16264丈。雍正四年,建成石塘1300丈。原慈溪境内龙舌浦至五洞闸乡长岐山之间,也有一段称三塘,建筑年份不详。原镇海境内淞浦至龙山段三塘,系雍正十三年筑。

13.三塘、四塘间增塘——胜山塘。

胜山塘,在榆柳塘之北,利济塘之南。胜山塘实为利济塘之支塘。利济塘从西往东至绍兴舍头东,接南北直江、周家路江,在这里利济塘分为两支,折北约二里横向坎东四塘村,稍北侧向西胜西三灶,该支塘即胜山塘。清光绪《余姚县志》记载:“自胜西三灶、胜山塘河、胜东街经过逍林、三管至洋浦有支塘,谓胜山塘。”

胜山塘今存,基本改为公路。该塘西起胜西罗家路,沿塘河经三灶、二灶、江北、胜山后、凤凰甲、罗家丁、陈丁、阮家丁、沙滩路,再向东经大片田畈至于洋浦。

14.大古塘后第四塘——利济塘。

利济塘,又称泥牛塘,大古塘后第四塘。建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至乾隆十六年(1751)。东起伏龙山西麓民国碉堡处,向西接向头山北1000米处,后沿四塘江向西经高桥、胜西四灶、义四劳家埭等村,接余姚段利济塘。

清光绪《余姚县志》记载:“雍正十二年于榆柳塘外民灶按丁捐筑利济塘,乾隆十二年以工代娠请努银一万四千余添筑。”当时以工代娠,发努银1.4万余两筑梁下及干东直塘。乾隆十八年(1753),还于鸣鹤、石堰二场民户灶户按田亩捐钱,积收成数,分年修筑支销。乾隆二十三年(1758),依千字文编列字号碑碣777座。通塘长1.5万余丈,每20丈立碑一块,在余姚境内分梁上、梁下、柏上、柏下、埋上、埋下及杜家团上中下三管(洋浦)。

15.大古塘后第五塘——晏海塘。

晏海塘,即大古塘后第五塘,西段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东段稍晚于西段。《慈溪水利志》载:“嘉庆元年(1796),海溢,利济塘下木棉尽毁,同年,围筑晏海塘,至1820年竣工。”晏海塘东起伏龙山西麓中部,经太平闸五塘村,五洞闸村南经附海花木村,后沿五塘河至建塘三江口入余姚境。

《余姚六仓志》载:“晏海塘,清嘉庆时筑,东起洋浦,西至梁下干墩(今余姚泗门境),又谓之老圩塘。”

16.大古塘后第六塘——永清塘。

永清塘,大古塘后第六塘,又称老草畈塘,姚北段梁下段,又称二圩塘;梁上至埋上段称永清塘;杜家团段称靖海塘。始建于嘉庆二十年(1815),于民国二十年(1931)左右全塘成。东起龙山石塘山西北麓,经伏龙山,沿东部沿海公路至新浦六塘江,沿六塘江至建塘登州街入余姚境。

17.大古塘后第七塘——澄清塘。

大古塘后第七塘,俗称七塘、新草畈塘,原姚北段又称澄清塘,原慈北师桥段称万安塘。清光绪十八年至二十三年(1892—1897)先建原余姚境内东首埋上至杜家团一段,又称永宁塘。光绪二十五年(1899)前后,续建原慈溪境内洋浦至淞浦段。民国六年(1917)修筑原余姚境内西侧梁下段(又称三圩塘)。民国十年,建成原镇海境内淞浦至伏龙山段七塘。民国三十五年,建原余姚境内梁上至埋下段(又称澄清塘)及原镇海境内东段镇龙浦至乌龟山段七塘。1950年春,以工代娠重建姚北段部分七塘,计长19.083千米,群众称为解放塘。当时群众有民谣唱:重修解放塘,安全有保障,生产有希望,感谢共产党。

该塘东起乌龟山,向西经伏龙山西北麓,松浦老红旗闸,经五洞闸高背山村,新浦镇下洋浦村,后沿七塘公路至泥墩潭村入余姚段曹娥乡境。

18.大古塘后第八塘——千固塘。

大古塘后第八塘,俗称八塘。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止于1965年。东至龙山乌龟山以东650米与镇海区海塘相连,西至西三乡泥墩潭村与余姚县海塘相接,全长70公里。分三段围筑。

清宣统元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09—1937),先建原慈溪境内洋浦至淞浦一线,其中方家浦至淹浦一段,由师桥沈氏宗祠修建,又称沈氏义塾塘。原余姚境内,仅建两段,不相连续,西首在梁下所建八塘,又称四圩塘;东侧建于破山浦与洋浦间的又称千固塘。据《余姚六仓志》载:“逍林区洋浦至破山浦之间,于民国初期,在澄清塘之北筑有千固塘和万安塘(新圩塘)。”1947至1948年建淞浦至伏龙山一段原镇海境内的八塘,一称包底塘。姚北西段八塘,1952至1965年分段建成。西起上虞、余姚交界,东至慈溪新浦东与民国时期所建八塘相接,共长54.117千米;又慈溪伏龙山东到乌龟山东一段,计7千米长。建成后,姚北段,于1956年、1970年以抛石与装石钢筋笼护塘。慈北段,于1954年及1960至1962年先后抛石护塘,并在31.429千米塘上建成各类砌石护坡。

八塘有半掘浦至郑家浦和裘家浦至伏龙山两段临潮,共长13.736千米。其中跃进河至淡水泓一段2.589千米,1983年按《浙江省海塘工程技术规定》的标准(习称标准塘,下同)建成折坡式砌石护坡;淞浦至跃进河段602米,1960年建变坡式砌石护坡,上加混凝土盖面;裘家浦至淞浦段为砌石护坡;直落泓至灵峰浦间有2.139千米。塘外仍为植草护坡,其余均以抛石护塘。

19.大古塘后第九塘——九塘。

九塘,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分段兴筑,东起龙山乡大岙闸东30米与镇海区海塘衔接,西至西三乡建塘江九塘闸西750米处与余姚县泗门区海涂水库九塘相接。至1987年筑成,海塘长76公里,其中横塘62公里,直塘14公里。

20世纪70年代三北人民围筑九塘场景。

20.大古塘后第十塘——十塘。

十塘,即大古塘后第十塘。1993年底至1997年底,由市直接组织在新浦镇围建四灶浦水库十塘4.25公里;半掘浦围垦区十塘3.8公里。围涂面积共计16100亩。1998年起实施龙山围垦和徐家浦排涝工程,2000年开展四灶浦西侧围垦,至2004年5月全部完工。2003年起围垦淡水泓两侧,于2006年基本完工。围涂面积共计12万多亩。

21.大古塘后第十一塘——十一塘。

十一塘,只是在三北海岸中部段围筑,东起郑家浦直堤(以东称十塘),西至杭州湾跨海大桥气垫船码头。主要由徐家浦两侧围涂工程和陆中湾两侧围涂工程组成。十一塘自2004年10月开工建设,目前已基本围成。围涂面积达16万亩之多。

这20余条长塘的围筑,最终从大海中生成了三北半岛。这是历代三北移民及当代慈溪人民战天斗海的大手笔。

杭州湾潮流的影响和出海口的南北摆动,造成了三北区域中原姚北地区淤积快,而原慈北、镇北地区淤积慢。因此,原姚北地区比原慈北、镇北地区多出了周塘、界塘、潮塘、坎塘、胜山塘等5条塘,这样在历代围塘时又充分考虑了海潮自然流沟以及天然山体的结合。故此,原姚北地区便似半岛凸出于宁绍平原。浙江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地理学家陈桥驿将其称为三北半岛。

如今,这20余条总长1200余公里的东西向横贯如长龙的塘堤依然屹立在三北半岛之上,可以说,是一项举世无双的奇观,是我国一座独特的露天海塘博物馆。陈桥驿先生曾言:“慈溪有个海塘博物馆,是个三北半岛形成的博物馆。”

三北半岛众多的围塘堤迹,也充分体现了慈溪人民勇立潮头、战天斗地、围海筑堤的开拓进取精神。

这也是三北人民对世界围塘文化的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