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名人
1.严子陵
严子陵,名光,字子陵,生卒年不详,东汉著名高士(隐士),会稽余姚人(今慈溪石堰人),妻子梅氏。严少年时就很有才气,与刘秀(后来的汉光武帝)是同学好友。刘后来登基做了皇帝,回忆起少年时期的往事,想起严子陵,便多次征召其为谏议大臣,严子陵婉拒之并隐居富春江一带,终老于林泉间。其因此被时人及后世传颂为不慕权贵、追求自适的榜样。
2.任奕
任奕是东汉末名士,今掌起镇任佳溪人,著作有《任子》10卷,传世所见的仅有《四明丛书》中的1卷。他提出治世和稳定统一的观点,把节俭作为道德的重要内容,注重学习和教育,强调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民国《镇海县志》人物传中排名第一位的就是任奕,志载:“汉,任奕,朱育称其为文章之士,立言粲盛,所驰文檄,晔若春华。《宝庆志》引《会稽典录》,奕立操清修,不染流俗,郡将秀请为功曹,尝以秀不奉法,苦谏不纳,谢去,久之,秀坐事被收监,曰:‘任功曹真口人也。’历官御史中丞,咸和三年卒。案《乾隆志》、《光绪志》人物传均以任奕居首。奕为句章人,汉时慈溪、镇海皆在句章境内,后慈溪自立,旧志谓其子孙世居灵绪。”鲁迅先生对任奕非常推崇,曾集编过《任子》手稿,后留世,辑本封面题作“任奕子”,正文题作“任子”,一卷,未印行。
3.虞翻
虞翻(164—233),字仲翔,会稽余姚人(今慈溪鸣鹤场人)。三国时期吴国著名易学家。原为太守王朗功曹,后孙策进攻会稽,虞翻劝王朗避战,王朗不听,最终被孙策击败,后孙策仍让虞翻任功曹,并和他结交。后任富春长,孙权即位,任为骑都尉。虞翻为孙吴政权立下不少汗马功劳,他与孙策关系不错,但因秉性耿直,屡次犯颜直谏,又因借酒使性,屡使孙权发怒,几遭杀戮,屡被发配,最后终老谪地交州。
虞翻是历史上著名的易学家,以玄释易,开江东玄学先河,在天文历法诸子学等方面也有研究和建树,发配交州期间曾聚徒数百开课讲学,大开岭南学风。一生著述宏富,今知有《易注》等10余种,受到孔融推崇:“睹吾子之治易,乃知东南之美者,非徒会稽之竹箭也。”
4.虞喜
虞喜(281—356),字仲宁,会稽余姚(慈溪鸣鹤场)人,晋代著名天文学家。他博学好古,尤喜天文历算。郡守诸葛恢巡视余姚,任为功曹。晋永嘉元年(307)征为博士;咸和末举为贤良;咸康初,内史以其“博闻强识,钻坚研微”复荐为博士,皆不就。世为豪族,精天文、经学,兼擅谶纬诸学。咸和五年(330),根据冬至日恒星的中天观测,发现岁差,认为太阳从第一年冬至到第二年冬至向西移过原先位置,推算出每50年退一度(现代测定为71年8个月)。《宋史·律历志》载:“虞喜云,尧时冬至日短星昴,今二千七百余年,乃东壁中,则知每岁渐差之所至。”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发现岁差的人。
5.虞预
虞预(约285—340),东晋著名的历史学家,本名茂,避明穆皇后母讳改,字叔宁,是天文学家虞喜之弟。少时好学善文,初被宗人推荐为县功曹,即预言自己将被斥,不到半年,果然如此。太守庚琛命为主簿,预向其提建议,均被采纳。纪瞻代琛,复为主簿。转攻曹史,察孝廉,不行。后因庚亮等举荐,君为丞相行参军兼记室。因逢母状,三年守丧后,除著作佳郎仍任著作郎。大兴中琅琊国常侍,迁秘书丞著作郎。咸和中从平王含赐爵西乡侯。苏峻作乱,虞预事先请假回家。太守王舒请为咨议参军苏峻平,进封平康县侯,迁散骑侍郎,除散骑常侍、以年老为归,率于家。曾多次上书建议“宽摇息役,务遵节俭,砥砺朝臣”。雅好经史,学问富博,有《晋书》四十余卷,《会稽典录》二十篇,《诸虞传》十二篇,集十卷。
6.虞世南
虞世南(558—638),余姚(今慈溪鸣鹤场)人,唐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故世称“虞永兴”,享年八十一岁,赐礼部尚书。其书法外柔内刚,笔致圆融遒丽,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家”。虞世南,字伯施,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辞藻,五曰书翰。”)。
7.孙应时
孙应时(1154—1206),字季和,号烛湖居士,南宋学者、诗人,余姚人(今慈溪市横河镇孙家境人)。年少时,师从陆九渊。乾道八年(1172),考入太学。淳熙二年(1175)进士及第,授黄岩尉,“有德政”,为朱熹所器重,常与朱熹探讨学术,成为朱熹学生。后担任遂安知县。庆元二年四月至庆元五年六月,任常熟知县。著《琴川志》二十六卷,是常熟最早的地方志。孙应时亦为当时颇有影响的教育家,弟子很多,包括南宋宰相史弥远等。著有《烛湖集》二十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8.高翥
高翥(1170—1241),初名公弼,后改名翥,字九万,号菊,余姚(今慈溪匡堰)人。游荡江湖,布衣终身。是江南诗派中的重要人物,有“江湖游士”之称。高翥少有奇志,不屑举业。他游荡江湖,专力于诗,画亦极为出名。晚年贫困潦倒,无一椽半亩,在上林湖畔搭了个简陋的草屋,小仅容身,自署“信天巢”。72岁那年,游淮染疾,死于杭州。高翥《清明日对酒》诗曾被收入《千家诗》,流传甚广:“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9.黄震
黄震(1213—1280),庆元慈溪(今慈溪掌起)人,字东发,南宋理学大儒,人称于越先生。南宋宝祐四年(1256)进士,授迪功郎、吴县尉。咸淳三年(1267)擢史馆检阅,参与修纂宁宗、理宗两朝《国史》、《实录》等。后出为广德军通判(改为绍兴府通判),有政绩。后历官抚州知州、江西提点刑狱、提举浙东常平茶盐、侍郎官等。宋亡后不任,课隐于宝幢山,饿死。
黄震为南宋思想家,东发学派创始人,也是理学的重要传承人和创始人之一。学宗朱熹,兼综叶适“功利之学”,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空谈义理,批判“心即天”和道器为二物观点,认为天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人心之灵可以认识客观世界,但不能以心为天,批判理学家“人心道心”、“即心即道”,认为心只是灵明,不能传,也不须传。提出“道不离器”、物各有理观点。主张知先行后,理是“四时行,百物生”的“自然之准则”;释“道”为日用常行之理,斥道学家高谈“人心”、“道心”之玄虚。著有《东发日钞》100卷(现存95卷,收入《四库全书》),乃满含睿语哲理之读书笔记,对古书辨伪致力至深,为东发学派代表作。另有《古今纪要》19卷及《戊辰修史传》、《礼记集解》、《春秋集解》等。
10.胡东皋
胡东皋,字汝登,号方冈,慈溪市横河镇天香桥人。与宋冕、胡铎并称“姚江三廉”。弘治十四年(1501)以书经中浙江乡试第四十二名,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授南京刑部主事,历官员外郎、郎中、知府、提刑按察司副使、按察使、右佥都御史等职。事载《明史稿》。
11.徐爱
徐爱(1487—1517),明朝著名哲学家,为王阳明最早的入室弟子,人称“王学第一人”。徐爱是王守仁的妹夫,字曰仁,号横山,余姚马堰(今属慈溪)人。明正德三年(1508),进士及第,曾任祁州知州、南京兵部员外郎、南京工部郎中等职务。正德十一年,回家乡省亲,不料第二年5月17日在家去世,终年三十一岁。王阳明提出“良知”说,当时世人“多未信”。徐爱主要的哲学工作是阐释并进一步发展了良知之说,“疏通辨析,畅其指要”。王阳明对他评价很高:“徐生(指徐爱)之温恭,蔡生之沉潜,朱生之明敏,皆我所不逮。”
12.高士奇
高士奇(1645—1740),字澹人,号江村。清代著名学者,也是康熙宠臣之一。今匡堰镇高家村人。家贫,卖文自给,康熙八年入太学,初见康熙,被钦赐拔取,记名翰林院供奉。康熙十四年,为詹事府录事詹事。康熙十七年,入南书房,赐居大内“苑西”。高士奇每日为康熙帝讲书释疑,评析书画,极得信任。官至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晚年又特授詹事府詹事、礼部侍郎。死后,康熙谕祭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高士奇一道,遣浙江等处承先布政使加三级郎廷极为代天御祭的钦差。康熙亲制悼词,并御书悼联:“勉学承先志,存诚报国思。”赐谥号文恪。高士奇学识渊博,能诗文,擅书法,精考证,善鉴赏,所藏书画甚富。著有史学著作《左传纪事本末》53卷、《清吟堂集》等。
13.张静庐
张静庐(1898—1968),慈溪龙山西门外人。中国著名出版家、民盟成员。原名张继良,民国五年起用笔名“静庐”,从此以“张静庐”名世。1911年在龙山演进国民学校毕业后,当学徒。1915年任天津《公民日报》副刊编辑。1920年任上海泰东图书局编辑、出版部主任。1924年与人合资创办光华书局,任经理。1929年创建上海联合书店,任经理。1931年与洪雪帆合办现代书局,任经理。1934年创建上海杂志公司,任总经理。张静庐一生致力于出版事业,为新文化运动作出了较大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计划处处长,古籍出版社编审,中华书局近代史编辑组组长。主要著述有《中国的新闻记者与新闻纸》、《革命外史》、《在出版界二十年》,编有《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中国出版史料补编》等。
14.杨贤江
著名革命理论家杨贤江故居。
杨贤江(1895—1931),浙江余姚人(今慈溪长河人),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1921年,被商务印书馆聘为《学生杂志》主编,任职六年。1922年,杨贤江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23年至1926年,他在党的领导下,努力从事文化教育战线的革命工作,曾协助恽代英编辑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国共合作后,杨贤江参加国民党,并任改组后的国民党上海市党部青年部部长。后又曾担任留日学生中国共产党组织的负责人。他以著译为业,翻译恩格斯《家族、私有财产及国家之起源》,编著我国第一本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教育史的专著《教育史ABC》,编纂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中国实际的著作《新教育大纲》,另译有《世界史纲》、《今日之世界》等。因积劳成疾,于1931年7月去日本医治无效,8月9日逝世于长崎,时年三十七岁。
15.陈之佛
陈之佛(1898—1962),现代美术教育家、工艺美术家、中国画家。又名陈绍本、陈杰,号雪翁。浙江余姚人(今慈溪浒山人)。1916年毕业于杭州甲种工业学校机织科,留校教图案课。1918年赴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工艺图案科学习,是第一个到日本学工艺美术的留学生,1923年学成回国,曾创办尚美图案馆。先后在上海、广州、南京等艺术院校任教授、科主任和国立艺专校长,当选为中国美术会常务理事、全国美展评审委员会委员、全国工艺美展评审委员会委员。著有《中国图案参考资料》、《波斯图案》及《陈之佛工笔花鸟画集》等,同时发表学术文章百余篇,遗著编有《陈之佛文集》、《陈之佛画集》、《陈之佛画谱》、《陈之佛染织图案》等。
16.陈登原
陈登原(1900—1974),原名登元,字伯瀛,浙江余姚人(今慈溪市周巷镇人),著名历史学家。1926年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历史科,先后在金陵大学、之江大学、中山大学任教授,还是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的特级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和研究。讲授过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典章制度、土地制度,中国田赋史和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等课程。新中国成立前致力于中国哲学史、文化史、土地制度史和田赋史的研究,先后出版了《荀子哲学》、《颜习斋哲学思想述》、《古今典籍聚散考》、《中国文化史》、《中国土地制度》、《中国田制丛考》、《中国地赋丛钞》、《中国田赋史》等学术专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登原于1950年到西安,在西北大学任教,先后担任历史系教授、图书馆馆长、校务委员会委员。他以比青年时代更加认真的态度教书育人,更加严谨的治学精神从事历史研究。他影响最大的学术著作,是四卷本的《国史旧闻》。陈登原先后加入九三学社和中国民主促进会,曾任民进陕西省委员会常务委员、政协陕西省委员会委员等。
17.吴平
吴平,字堪白,桥头镇潭河沿村人,1920年出生,台湾著名画家。父吴克刚是李叔同的学生,工诗文书画,尤精于山水。吴平早年拜邓散木为师,学习书画及篆刻。1949年去台湾,从雁高轩高氏游,专攻花鸟画创作。曾参加台北“七修画会”、“海峤印集”、“六六画会”。曾任台湾“故宫博物院”书画处处长。1953年、1988年分别在中山堂及“国立历史博物馆”举办画展和书画篆刻展,曾获画学会“金爵奖”、“中山文艺创作奖”。吴平的书法,篆、隶、草、楷以及行书各体皆备,深得台湾艺术界好评。王壮为称其书法“秀逸雄奇,自成一格。篆隶并能,脱略俗尚”。马晋封称其作品“精纯洒落,跌宕超逸;结体奇纵。而无忝规矩,神貌雅好,而刚劲婀娜,于浙皖两宗之外,独继邓氏而建一帜于海右”。
18.袁可嘉
袁可嘉,慈溪崇寿镇人,民盟成员,“九叶诗派”创始人。1946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国语文系英国语言文学专业。历任北京大学西语系助教,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选集》英译室翻译,外文出版社翻译,中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文学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194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专著《西方现代派文学概论》、《现代派论英美诗论》、《论新诗现代化》、《半个世纪的脚印——袁可嘉文选》,主编《欧美现代十大流派诗选》、《现代主义文学研究》等。
“九叶诗派”是20世纪40年代形成的一个现代主义诗歌流派,中国现代十大诗派之一,但这个诗派名称的正式提出,却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1980年1月,袁可嘉和同在北京的诗友杜运燮、郑敏、陈敬容、杭约赫(曹辛之)以及在外地的王辛笛、唐湜、唐祈商定,各人自选若干首新中国成立前的诗作,再加上已故诗人穆旦的诗,结集成《九叶集》。1981年7月,这部诗集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深受国内外读者欢迎。从此,中国文学史上就有了“九叶诗派”这个名称。这种在40年代成熟、80年代成名的文学流派,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极为少见的。
19.马承源
马承源故居。
马承源(1927—2004),浙江镇海人(今慈溪龙山镇方马人),当代青铜器研究泰斗、上海博物馆原馆长。1952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马承源在学生时代即参加学生运动,并于194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马承源历任上海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上海博物馆陈列研究部副主任、上海博物馆馆长。他还是上海文物博物馆学会理事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中国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兼任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主要从事青铜器、简牍研究和鉴定。曾任上海博物馆顾问、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顾问、保利艺术博物馆顾问、中华世纪坛名誉馆长。
20.余秋雨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市桥头镇(今属慈溪市)人,著名学者。1968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历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剧协副主席。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系列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摩挲大地》、《寻觅中华》等,长篇记忆文学《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等,学术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中国戏剧文化史述》、《艺术创造工程》、《中国戏剧史》、《艺术创造论》、《观众心理学》等。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现在还担任99读书人俱乐部的荣誉董事长。
21.沈殿霞
沈殿霞(1945年7月22日—2008年2月19日),英文名Lydia Sum,因身材肥胖而被昵称为“肥肥”、“肥姐”,慈溪沈师桥人,生于上海,是香港著名女演员,无线电视的第一代艺人,尤善于担任现场直播节目司仪。她亦是著名艺人张学友及陈庭威的谊母。1999年和曾志伟等人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表演《减肥变奏曲》。2008年2月19日早上8时38分,沈殿霞在玛丽医院病逝,享年6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