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人口现状分析
(一)区域背景
区域背景主要包括来慈外来人口的输出地背景以及来慈暂居乡镇的分布背景。
据慈溪市暂住人口服务管理局统计资料显示:慈溪市的暂住人口来自于全国绝大部分的省、市、自治区。以2004年为例分析,当年全市共有暂住人口574625人,其中有9个省的暂住人口合计超过50万,分别是:四川113925人,安徽108973人,贵州92936人,江西84480人,河南38834人,湖南20274人,江苏18098人,湖北16953人,广西10774人。其中有14个县来慈暂住人口超过5000人,人数占总外省籍暂口数的19.7%,分别是: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遵义市遵义县,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绵阳市安县,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宿州市灵璧县、蚌埠市怀远县、阜阳市蒙城县,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上饶市广丰县、波阳县、横峰县、上饶县、铅山县。
2005年,暂住人口在慈溪较多的省份有:四川、安徽、贵州、江西、河南。其中人数超过5000人的县有:四川省合江县、南溪县、安县、简阳县;安徽省蒙城县、灵璧县、怀远县、宿州市;贵州省遵义县、独山县、金沙县、瓮安县;江西省广丰县、都昌县、横峰县、铅山县、波阳县、余干县、上饶县;河南省睢县、民权县。
由此可见,改革开放后来慈外来人员的主要输出地有四川、安徽、贵州、江西、河南等五省,其他如湖南、江苏、湖北、广西等也是主要输出省。而四川、安徽、贵州分列前三位。
关于来慈暂住人口所在乡镇的分布情况。慈溪市暂住人口服务管理局的统计资料显示如下:
暂住人口分布主要呈现出经济发达地区密度高、居住地点多、面广、流动性大、同籍人员易集居等特点,经济总量较大的地区暂住人口明显多于一般地区。1996年,在浒山、宗汉、横河、观海卫、周巷等国民生产总值列全市前5位的镇,登记的暂住人口总数高达4万余人,占总数的44%。
载至2003年12月22日,慈溪市在册登记暂住人口422100人,暂住在浒山城区的65419人,其他镇街道356681人。2005年,来自四川、安徽、贵州、江西、河南等省的暂住人口多暂住在慈溪的以下地区:
来自四川合江县的暂住在浒山、掌起、观海卫、附海。南溪县多住在胜山、新浦、坎墩、宗汉。安县的多住在掌起、观海卫、宗汉。简阳县的多暂住在掌起、观海卫。
来自安徽蒙城县的多暂住在浒山、胜山、周巷。灵璧县的多暂住在浒山、新浦。怀远县的多暂住在宗汉、长河、周巷。宿州市的多暂住在浒山、宗汉。
来自贵州金沙县的多暂住在横河、宗汉、长河、周巷。织金县的多暂住在宗汉、天元。瓮安县的多暂住在掌起、观海卫。独山县的多暂住在浒山、观海卫、桥头、横河。遵义县的多暂住在掌起、观海卫、附海、周巷。仁怀县的多暂住在观海卫。
来自江西广丰的多暂住在浒山、横河。来自都昌县的多暂住在浒山、附海、桥头、逍林、胜山、新浦。来自江西横峰的多暂住在浒山、匡堰、逍林、胜山。来自江西铅山的多暂住在浒山、匡堰、胜山。来自江西波阳的多暂住在掌起、桥头、逍林。来自江西余干的多暂住在浒山、胜山、宗汉。来自江西上饶的多暂住在浒山、逍林。
来自河南民权县的多暂住在观海卫、宗汉。来自睢县的多暂住在浒山、宗汉。
由于外来人口暂住区域的相对稳定性,由此可知,浒山、掌起、观海卫、横河、周巷等镇街道是外来人口的主要聚居地。
1988—2011年慈溪市外来暂住人口情况表 单位:人
续表
1995年起来源地以“省内”、“省外”为准
(二)行业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慈溪作为东南沿海开放地区,部分行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加大,客观上产生了对外来人口的需求拉力。从劳力流出地而言,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生产水平的提高,劳动力的解放,外省市劳力过剩现象日趋明显,急需向外转送,造成了流出地农村对劳动力的推动作用,“拉力”和“推力”的共同作用,加之慈溪经济发达,人民生活富有,这种影响不断扩大,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纷纷涌入慈溪的各行各业,推动了慈溪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
1990年至2000年,暂住人口就业情况见下表。
1990—2000年暂住人口就业情况表 单位:人
备注:表内“其他人群”包括:婚姻、寄养、探亲访友、治病护理、借读培训、出差旅游等来慈的人群。
由此可知,在2000年之际,外来人口主要从事行业是工业,占暂住总人口的50%以上;排第二的是从事服务业,占20%以上;第三位是经商人员,占10%多点;第四位是从事建筑业,占8%左右;第五位是从事农业,约占5%。
2001年,外来人员总数已达到20多万人,主要来自江西、河南、四川等地,学历以小学、初中为多,大部分是青壮年劳力,主要分布在劳动密集的打火机组装、轴承加工、小家电制造、建筑工地和餐饮、娱乐、社区服务等行业。
根据公安部门调查掌握的数据,2005年暂住人员在企业务工的有408753人,占73.8%;在建筑业打工的有35746人,占6.4%;在服务业打工的有28784人,占5.2%;经商的有11854人,占2.14%;从事运输业的9236人,占1.67%。
根据慈溪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2003年以来劳动力资源调查,暂住人员来慈后从事各产业的人数和所占比例如下表:
由上表可知,2008年外来人口从事第二产业的占70.05%,从事第三产业的占24.89%,从事第一产业的占5.06%。可见在工业企业务工的外来人口占绝对优势,占三分之二以上。
可见,在慈溪近百万的外来人口中,企业务工人员占主流,在70%以上,其次是从事服务行业和经商人员,占20%,第三是从事建筑行业人员,占6%—8%,还有从事农业种植及其他人员。
建筑业是外地民工所从事行业中生存条件最艰苦的。这一行业的从业人员主要因为文化知识和工作经历的局限性,大部分主要从事砌墙、搬运等最辛苦的工作,当然也有一些该领域的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人员,主要从事施工管理、监理等工作。据慈溪市建设局统计,建筑施工外来民工人数由1988年的3000人增至2007年的42000人,从中也说明了慈溪城市化建设推进的速度。
1988—2007慈溪市建筑施工外来民工数流计表 单位:人
(三)移民种类
根据大连市委党校宫希魁教授的研究,大量人口向城市集聚,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城市移民的主要类型有以下几种:
1.教育型移民。城市所在地高校和其他类型教育机构,每年都从全国各地或境外招收学生入学,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人留在该市工作,从而变成本地公民。此外,外地高校毕业生来本市应聘,也是补充城市人力资源的又一重要渠道。
2.投资型移民。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除了本地厂商和政府投资外,吸引外地和境外投资已成为繁荣城市经济的基础性举措。投资与移民必然相伴而行。投资者本人,投资者家属和亲属,投资项目的部分管理技术人员,都将随投资的进入而移居该市,构成新的城市移民。
3.创业型移民。他们创业的资本不是金钱和财富,而是蕴藏于自身的特殊专长和技能,是某种稀缺的人力资本。这部分人中,有党政公务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各种专业技术人员、各种中介服务机构人员以及文化艺术类人员等。这是一个智力密集而且事业有成的群体,他们的创造潜力还有很大的释放空间。
4.打工型移民。一种是进城的农民工,他们中有些人虽有一技之长,但文化水平普遍不高,适合从事专业技能要求不高的加工制造业、建筑安装业、销售服务业、搬运保洁业等。另一种是外地城市下岗失业人员,由于在原居住地找不到工作而生活困难,来其他城市寻求务工机会和生存出路。
5.安置型移民。安置型移民是地方政府根据有关政策法规或上级行政指令,强制性地安排外地人员或居民来该市工作或居住。
6.养老型移民。随着房地产的大量开发,外地人到适宜居住的城市购楼十分踊跃,中高档楼盘大量被外地人购走。购楼者中相当一部分人纯粹是为养老而来的。他们或发了点财,或有些积蓄,或已退休赋闲,或接近退休年龄想寻个颐养天年的好去处,于是瞄准了某些热点城市。他们拎上一包钱,买上一套房,举家搬迁过来。在许多新开发的社区里,外地老年人明显增多。
宫希魁教授研究的是城市移民,因此跟慈溪的情况又有不同,结合慈溪外来人口和移民的特点,我们认为来慈外来人口主要有以下几种移民倾向或实际移民:
一是打工型移民。这些人虽有一技之长,但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主要从事专业技能要求不高的加工制造业、建筑安装业、销售服务业、搬运保洁业等。
二是创业型移民。主要是从打工型人员转变而来,一部分来慈务工人员在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后,便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于是一部分人在慈经营企业或开展商贸业经营活动,成为创业型移民。
三是安置型移民。因青田滩坑水库建设移居过来的这部分移民就是政府安置型移民。这部分人属被动型移民,在创业和发展激情方面要小于主动型移民。
四是投资型移民。由于慈溪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也带动了商贸业、房地产业、工业等行业的招商引资和发展,因此也吸引了大量外地人员及资本进入慈溪,这部分人就是投资型移民。
五是其他移民。其中也有因慕于慈溪的城市环境、山水空间或返故里、或投亲友的养老型移民,也有因在附近求学后入户于此的教育型移民,也有婚姻型移民、工作型移民等等。
(四)先进典型
来慈的百万外来大军,为慈溪的社会经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中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其中有全国最年轻的“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崔会会、全国优秀农民工高级技师张万海等全国先进人物,也有如普通群体中的优秀外来人员代表农民工自学成才典型窦仲余、热心工作和环保事业的优秀职工王本家、优秀新慈溪人创业者代表彭永等等。我们可以从他们的经历中了解到外来务工、创业人员在慈发展的影子。
附:
全国最年轻的“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崔会会
崔会会,女,河南虞城县人。2002年4月,崔会会进入宁波华亿纱业有限公司(原名宁波慈一棉纺织有限公司)棉纺二厂从事细纱挡车工作。进厂以来,她积极进取,踏实工作,爱岗敬业,用心揣摩操作技术,勤练基本功。2002年年底成为公司操作尖子队队员,形成“快、准、灵”的操作风格;2003年参与企业创新细纱操作法,在推行新操作法中,充分发挥操作尖子效应,开展质量攻关,做好传、帮、带工作。公司操作优级率提高到85%,产品质量提高了2个百分点。她勇挑重担,悉心授艺,诲人不倦,六年间共带徒50余人,按期到岗率为100%。她热爱集体,做班组管理的帮手,经常放弃休息时间,主动承担公司急、难、险、重任务。只要班里缺人,她随叫随到,哪里车位难挡,哪里就有她的身影。工作中她细心观察、熟悉车间工艺流程,寻求最佳的质量效果,积极为企业生产经营献计献策40余条,多项建议被公司采纳,为企业增收节支3万余元,避免经济损失几十万元。
在做好工作的同时,她还团结同志,关心工友,组织参加文体活动和公益活动。政治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并于200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被任命为公司团委书记。工作之余勤“充电”,2004年获计算机专业证书,2005年获细纱挡车技能初级证书,2006年12月被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录取,攻读成人函授财会专业。2007年,成为全国最年轻的“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得到中华总工会主席王兆国同志的接见。
通过六年的努力,崔会会从一个纯朴的“外来妹”,成为一名政治上坚定、工作上积极、有良好职业道德且技术超群的“神纺女”、桃李芬芳的巧匠师、生产劳动的急先锋、企业青工的领头雁。
全国优秀农民工高级技师张万海
张万海,男,贵州赤水人,宁波金城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的一位普通建筑工人。1995年,20岁的张万海远离家乡只身来慈到宁波金城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打工,什么都不懂、什么也不会的他,只好做起了钢筋工地上的小工。好强的张万海为了摆脱穷困和无知,实现他心中的理想,拜师学起了钢筋工。白天,他在工地上边干边学,向各位老师傅讨教操作技能。晚上,他在工棚里自学《建筑识图》、《钢筋工知识》、《钢筋混凝土结构》等各类工业技术书籍和国家颁发的规范、规程、标准。冬日的工棚里,寒风刺骨,冻麻了张万海的手;夏日的工棚里,酷暑逼人,热得张万海汗流浃背。但张万海却从未放弃心中的理想,他把所有的休息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几年下来,他因买钢筋知识方面的书籍而熟悉浒山的书店,却对浒山其他好玩的地方一无所知。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之后,张万海就学会了看图纸。接下来,张万海逐步学习自己画图纸、箍钢筋圈、钢筋绑扎等工艺。同时,在宁波金城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的支持帮助下,他还每年参加慈溪市建设局、建筑行业协会的职业技能培训,宁波金城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举办的全员安全培训、岗位知识培训和专业知识讲座等,教育培训极大地丰富了他的理论知识。同时,张万海坚持学有所用,与工作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破解了不少钢筋技术难题。
有付出才会有收获。通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张万海终于由一个普通的农民工成为一个出色的、受人尊敬的钢筋班组长。2006年,他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钢筋工技师证书。几年来,他先后荣获慈溪市“比武状元”、“宁波市首席工人”、“慈溪市2006年度操作能手”、“浙江省技术能手”、“浙江省建设行业技术能手”、“全国建设行业技术能手”和“全国建筑业职业技能大赛钢筋工决赛优秀选手”等荣誉称号。
还先后获得“慈溪市职业技能钢筋工比赛一等奖”、“宁波建筑行业技能大赛钢筋工比赛二等奖”、“浙江省建筑业职业技能大赛钢筋工比赛一等奖”、“全国建筑业职业技能大赛二等奖”等奖项。并于2006年9月登上了北京人民大会堂颁奖台领奖,受到了中央领导的接见。
省优秀农民工自学成才典型窦仲余
窦仲余,男,安徽六安人,出生在一个很普通的农村家庭,因家庭经济条件原因,1993年高中毕业就失去了进入高校深造的机会。但他并没有屈服于命运的安排,而是振奋精神步入了边打工边学习的生涯,开始了坚强不息的奋斗历程。如今的他,已成为慈溪市会丰球阀有限公司制造部的副部长,前不久还被授予省优秀农民工称号。他说:“命运表面看是不公的,但实质上还是公正的,只要你努力,自学同样能成才。”
窦仲余从2003年来到慈溪,进入会丰公司工作,因为已有一定的能力,他担任了公司的部门生产主管兼技术主管。刚开始到公司时,窦仲余在管理和技能上都遇到了很多困难。窦仲余迎难而上,一方面积极和本部门的员工沟通。另一方面,主动和公司其他部门的有关人员沟通。与此同时,他还大量阅读公司的工艺图纸,分析产品结构,查阅有关产品标准。其间还结合自己以前的技术经验,研制出一系列新的产品工艺。为此,窦仲余全身心地扑在了工作上,困了,就在办公室里打个瞌睡;饿了,就随便弄点吃的。就这样,窦仲余在最短的时间里适应了公司的工作环境,融入了公司的日常生产与管理。
2004年的时候,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产品成本急剧增加,给公司的生产经营带来了严峻的考验。窦仲余所在的锻压部首当其冲。作为部门主管的窦仲余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花费了大量的业余时间,从书中学习科学的管理方法,学习铜件阀门知识,在实践中探讨如何提高管理意识,改进生产工艺。经过一番努力后,部门的生产效率以百分之五十的速度递增着,产品质量和合格率都有很大的提升,为公司走出原材料涨价带来的困境作出了很大贡献。为此,2005年窦仲余被公司提拔为制造部副部长,2006年被公司推荐评为慈溪市优秀外来建设者。2007年他参加了以“读书让我成才,知识改变命运”为主题的演讲,并取得了荣誉。同年,光荣地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008年被授予“慈溪市自学成才”的光荣称号!
热心工作和环保事业的优秀职工王本家
王本家,男,江西九江人,慈溪市益达电器有限公司职工。王本家原是九江市农村的一个教书匠,可以安安稳稳地过完一生。但他却放弃了安稳的工作,离开了生他养他的土地,来到了慈溪这个陌生的城市,做了企业的一名工人。他说,有梦想才会有成功,平平淡淡过完一生不是他的愿望。
2004年初,像许多创业者一样,王本家怀揣梦想来到了慈溪。但现实和梦想毕竟有距离,刚开始,心高气傲的王本家找工作遇到了困难,那时的他,也曾经在命运的路口徘徊。最终,寻找梦想的信念让他留了下来,去了慈溪市益达电器有限公司。当公司领导问他对薪水的期望时,王本家这样回答,对工资没有任何要求,只要能给他这个机会,他一定会把它做好,能做到多好,你再来定工资吧。
上班第二天,王本家把行李搬到了公司。当接到主管给的工作时,王本家傻眼了,两本账本扔给他,他却不知道从何下手,因为他所学的和这个根本就不一样。不过王本家并没有就此放手退缩,卷铺盖回家。而是把前任做的工作好好地从头翻到尾,找出账务处理规则;再从网上、能带过来的资料上找出工作的切入点。当第一笔账从自己的笔下理出来之后,王本家开心地笑了,他似乎看到了实现梦想的康庄大道会在此出现。
从简单地处理仓库材料进出,到开始主导公司成本核算,王本家用自己执著的付出换来了业务上的熟练。由于王本家的用心,以及曾有过的教育经验,公司领导开始试着把人事管理交给他做。一项陌生的新工作,并没有让王本家感到不爽,而是把这当做自己事业的又一次提升。他很好地抓住了这次机会,翻资料、与同行谈论、向前辈讨教,不放弃学习的每一次机会。渐渐地,公司一系列的制度草本从他的手上出来了。
机会让王本家成长起来,他没有忘记是慈溪这块热土养育了自己。在观海卫镇总工会的倡导下,王本家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回报社会。2007年9月,观海卫镇第一届环保志愿者组织成立时,他光荣地成为了一名环保志愿者;他还带头参加工会组织的慰问困难人员的活动等等。
如今的王本家又有了一个新的梦想:存够办一所学校的资金,把自己二十年的读书、学习经验传授给家乡那些依然在极差的条件下接受教育的孩子们。他说,尽管他现在离这一个目标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他相信,只要他努力,他的目标在将来一定会实现。
优秀新慈溪人创业者代表彭永
彭永,男,安徽蒙城人,庵东镇开昌欣门窗装潢部老板。
1998年初,25岁的彭永放弃了家乡安徽蒙城县乡镇机关的工作,拖家带口来到了慈溪庵东镇。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干劲,彭永从庵东镇江南五金厂的五金工干起,逐渐成为机修工、车间主任,收入也一年比一年高。2007年,彭永凭着自己的才干,在庵东镇租店面开起了昌欣门窗装潢部,生意也越做越红火。
彭永创业取得了小成功,按说更应该花时间扩大自己的业务。但彭永认为,人活着不应该只为了自己赚钱。作为庵东镇宏兴村和谐促进会副会长,调解矛盾纠纷、替外来务工者找工作、帮助生活陷入困境的外来务工者……杂七杂八的事情占用了彭永大量的时间,甚至好几天连生意都做不了。但彭永总是尽自己所能帮助这些需要帮助的外来务工者。虽然他自己还处于创业阶段,生活尚不富裕,但和促会每次捐款,彭永总是积极带头。
说起在庵东镇开昌欣门窗装潢部的安徽人彭永,庵东的不少外来务工者都会由衷地说:“彭永是个热心人啊,他自己做生意那么忙,还无私地帮助我们解决工作问题。”作为宏兴村和促会副会长的彭永,几年来一直把帮助外来务工者找工作当做自己的分内事。特别是去年下半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外来务工者找工作的难度大大增加,彭永为此付出了更多的精力:专门召集村和促会成员讨论如何帮助外来务工者找到工作事宜,几次三番去庵东的大小企业了解企业用工需求。据悉,在彭永等人的努力下,几年来已帮助30多个外来务工者找到了工作。
“慈溪生活环境好,创业环境佳,我更应该好好回报这个第二故乡。”作为慈溪市优秀外来建设者、百名优秀新慈溪人之一的彭永,说话仍旧是那么的实在,“我回报慈溪的方法就是尽我所能,让新慈溪人在慈溪生活得更好,为慈溪的社会和谐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